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到了這一日,意味著舊的一年將要結束。這一日,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灶王爺是道教神祗在民間信仰中得到最廣泛傳播的一位神仙。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其全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

中國民間傳說這一天灶王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一家功過,辭灶便是送灶王爺起程。因為灶王爺具有監察人間善惡的職能,所以百姓對這位居家之神的信仰態度很是虔誠。送灶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爺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此即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

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發明火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就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故《禮記·祭法》中「王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祭灶活動被安排在臘月,這還要歸功於《搜神記》中記載的一則故事。其原文寫道:「漢宣帝時,南陽陰子方者,性至孝,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後,暴至巨富,田七百餘頃,輿馬仆隸,比於邦君。子方嘗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家凡四侯,牧守數十。故後子孫嘗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故事是說,漢宣帝時有一人叫陰子方,因他做人孝順、仁恩,臘月小年這一天早晨做飯的時候看見灶神顯形,於是把家中黃羊殺了用來祭祀。從此後,陰子方交了好運,身家巨富,並且恩蔭三代之後。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此流傳下來,臘月祭灶的習俗也開始逐漸形成。

宋代詩人范成大有《祭灶詞》一首,文中對當時民間祭灶活動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註:民間祭灶,有臘月廿三和廿四的時日不同)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準備除夕的年夜飯,以祀灶作為新的一年迎請眾神的標誌。這是因為灶神是率領眾神下降人間的神仙,只有先拜過灶神,接下來才能對眾神進行朝真。

送灶神習俗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塗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塗完灶王爺的嘴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新春過後,其他諸位神仙要各自返歸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爺依舊留在人家,保護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而民間百姓們,又將要開始新一年的輪迴了。

(編輯甘棠,文轉自道教之音,圖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大家投稿,來稿不限題材,擇優選登有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立春:陽和起蟄,品物皆春
一場將至未至的大雪,看掌管風雪的尊神是誰?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