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苦難真的可以讓你變的強大嗎?

苦難真的可以讓你變的強大嗎?

(寫在前面的話:有夥伴反饋更新太慢,暫時沒有存貨壓力有點大,推送大話先生的一篇文章以增加更新頻次,嘿嘿。)

1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苦難是使你強大的一個客觀條件。

生物學家發現,飛蛾由蛹變成幼蟲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經歷過一番痛苦的掙扎,身體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中去,翅膀才能堅硬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百鍊方能成鋼,千錘才可礪刃。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雖說風雨後不一定有彩虹,但彩虹必在風雨之後, 自然萬物蛻變提升的背後尚且如此,又何況人乎?

所以老祖宗告訴我們:「若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知己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一個人要想成就大業,必須先讓自己經受挫折,接受磨難,使自己增長才幹,才能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縱觀身邊各行各業成就的精英,哪一個不是經歷過苦難的磨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三起三落,被稱為打不到的小個子;商界巨頭馬雲告訴我們他沒有經歷過一天商學院的培訓,他的學習、培訓過程就是失敗的經歷。

逆境能夠讓人積累經驗,提升實踐能力,順境也許能提供人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讓其學習,但只有親身經歷過逆境,親手解決過問題,才能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做到知行合一,所以很多人都說苦難是一筆財富,可苦難本身真的是一筆財富嗎?

2

苦難真的可以讓你強大嗎?

帶著個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觀察我們身邊,面對苦難和磨鍊有多少人因為苦難而變得強大?又有多少人因此而自暴自棄,從此一蹶不振,嚴重的甚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他們而言,苦難真的就是苦難,而不是財富,更沒有讓他們變得強大。

如果說順境和逆境為一對陰陽,快樂和苦難也是一對陰陽, 快樂為從陽,苦難為從陰,人之本性喜陽惡陰,所以人人喜歡趨利避害,喜順惡逆,同時苦難本性為陰,陰本趨下,所以苦難本身更容易讓人向下和墮落,苦難是毀滅者而非生產者,苦難摧毀你已有的一切,把你推入最深的絕境,所以苦難本身不是財富,如同快樂一樣,它本身只是我們個體的主觀感受和體驗而已。而每個個體的主觀感受對苦難本身的定義和概念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苦難是什麼,皆因人心不同而不同。

萬物負陰而抱陽, 陽以陰為基, 陰以陽為偶,苦難從陰,但陰中卻含有真陽,但是物陰陽轉化,極必反是有條件的,一塊冰,置身於一堆冰天雪地的環境中,無論溫度再降低到多少度,都不可能變成一杯熱水,只有給它加入溫度,提供從陽性的環境,才可以讓它實現轉化,所以苦難從陰,陰中雖有真陽,但它也僅僅是提供了一個讓你變得強大的機會而已,這就是苦難的意義,而能否把這個機會變成為你所用,關鍵還是取決於我們每個人自己,你的心從陽還是從陰呢?你具有讓苦難為你所用的陽性力量嗎?

所以苦難本身不是財富,真正的財富是你面對苦難時那股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和不被私慾所控制的那份責任與擔當,你內心的那份強大的陽性力量有多大,你能擔當的責任有多大,苦難對你造就和提升就有多大。

3

如何才能讓苦難變成財富?

客觀的認知苦難本身,坦然的接受和面對苦難,是讓苦難變成財富的開始。

《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所有事物乃至所有事件的存在,都是陰陽並存的這樣一個存在, 而自然界存在的種種現象也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證明這一點。

比如日夜的更替,四季的輪迴,月的陰晴圓缺,味的酸甜苦辣,正如月圓月缺都是月的一部分, 酸甜苦辣都是味的一部分一樣,人的一生有順就必然有逆,有喜就必然有悲。

佛陀告訴我們,我們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娑婆漢譯「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故名「堪忍世界」。同時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恨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道德經》也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相依相存,有了一個一,必須會有與之對立的一個二,有了一個對,必然會出現一個與之對立的錯。

如果把生作為人生之喜,那麼對應的死就是我們所認知的苦, 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每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有了生之喜,就同時背負了一個死之苦。並且不斷的從出生之喜向死亡之苦邁進。

人生就是五味陳雜之所,所以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離苦難,因為它本身是你人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每個人作為不同的個體,所稟賦的陰陽沖氣差異,造成了我們每個人對苦難的定義和主觀感受的苦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已。客觀的認知你所遭遇的每一個苦難,不抱怨,不逃避,坦然的去面對,是我們讓苦難變成財富的開始。

客觀的認知自我和環境,專註和忙碌會讓你更加平靜的面對苦難。

清除苦難帶給的憂慮、恐懼、抱怨等不良情緒的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在對自我和當前的環境條件有一個客觀的評估和判斷之後,要讓自己專註忙碌的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心理學家認為,人閑下來的時候,憂鬱,恐懼,憤怒,嫉妒和攀比等情緒更容易襲擊我們的大腦,細觀周邊你會發現一個單位里愛抱怨、愛家長里短的情緒比較多的,很多情況都是太過清閑造成的,要是人不能一直忙著,如果只閑坐在那裡發愁,就會產生一堆「胡思亂想」的東西。

因為消極、抱怨、恐懼本性從陰,陰本趨下,主靜,閑者不動就從陰,就會吸引更多的負面情緒,而動則昇陽,讓你自己動起來,忙碌起來,陰陽平衡自然會讓你的情緒更加平靜。

在心理學上有這麼個基本定理:不論這個人有多麼的聰明,都很難在同一時間想一件以上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既激動,熱忱的去做一些很令人興奮的事情,又同時進行著一件消極、懊惱的事情,所以通常一種感覺就會把另外一種感覺趕出去。

讓自己專註和投入的忙起來,會讓你更加平靜的面對苦難,從而讓苦難變成你的財富。

立一志,建一信,志向和信念是戰勝苦難的源動力。

先賢王陽明告訴我們:「不立志,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縱觀古今的歷史,成大事者無不有存高遠之志,所以古人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志向乃至更為堅定的信念是你面對苦難,讓你有自強不息的生命力的源動力。

立志,首先可以確定理想和目標。《尚書·盤庚》中說:「若射之有志。」志,本意是射箭的箭靶目標。沒有立志,我們就沒有前進的目標和方向。而一個沒有前進目標的人,如何會有可成之事。

立志,還可以上升到堅定的信仰和信念,天地萬物運轉根源於陰陽二氣,而陰陽二氣的核心就是中氣,在五行稱之為土,天干中為戊,戊土主信,一信為陰陽二氣之核心點,有了核心點的存在,萬物才有了存在的時空架構,進而才有了上下左右,循環往複,生生不息。因此這一信是支撐你面對苦難自強不息,敢於擔當的動力之源。

《道德經》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立志建了一信,也僅僅有了一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立志之後必須要有行動作為載體,這一信才能真正變成動力之源,讓你變得強大,所以志當存高遠,腳需踏實地。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是你化苦難為財富的資糧

《道德經》告訴我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無論是身心的苦難,在事情尚未發生之時就預防處理,要在禍亂產生之前就早做準備,那麼我們戰勝苦難的機率要大很多。那如何準備呢?

1)、修伐身心,主動折騰

俗話說機會都是給有準備之人的,既然苦難是一個讓人強大的機會,那麼在它來臨之前我們應該做好準備,如何準備?修伐身心,主動折騰,就是主動的打磨,修伐打磨自己的身心,讓身心在自我可承受範圍內主動吃苦。

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沒錯,讓自己的身心主動受累,吃苦,這是讓你更加強大和擔當的利器。

因為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身心的磨練是一個人成長的客觀必要條件,一個人經不起苦難的擔當,很大程度上苦難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可以承受的範圍,而苦難本是我們人生經歷的組成部分,你不主動折騰你自己,老天也會折騰你,所以與其被動的去承受苦難,倒不如我們自己主動的去磨礪自己的身心,讓自己在可控範圍內主動的變得強大,同時也積累了可以擔當苦難和責任的資本。

2)、模擬演練,不打無準備的戰

《孫子兵法》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毛澤東告訴我們:「必須注意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上有勝利之把握」。

一場戰爭的勝敗與否,取決於戰前的精細籌措,倉促上陣,臨陣磨槍,只能面臨失敗。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也取決於前期的周密準備,準備充分,穩步前進,才能獲得成功。

苦難亦是我們生命過程中的一場戰爭,戰勝,你可以提升自我更上一層樓,戰敗輕則損兵折將,重則家破人亡,造成終局遺憾,如何才與苦難的戰爭中勝出?除了主動吃苦,積累自己應對苦難的資本以外還可以對人生可預見的苦難模擬演練,仔細考慮,充分準備,這樣面對苦難我們勝出的概念要大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行 的精彩文章:

TAG:自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