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父母,你是否總在無意間讓孩子沒了價值感和歸屬感?

作為父母,你是否總在無意間讓孩子沒了價值感和歸屬感?

我們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從何而來的?我想大多數父母的答案應該是從自己的父母、祖輩那繼承下來的。

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看一些文章,也知道要變一變,但是,一旦在實際生活中遇到了問題,就又不自覺的回到了自己作為"被教育"對象時,所經歷過的那些方法上來了。因為這是我們熟悉的方法,我們一時間想不起有什麼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

可是,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是,為什麼以前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怎麼到了下一代身上就行不通了呢?

那是因為時代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們用30年前、甚至60年前的方法來教育今天的00後、10後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了——用"縱向關係"時代的方法對待處於"橫向關係"時代的孩子,必然會引發出父母與孩子間的衝突。

有了衝突,必然就要有輸贏,可不論誰輸誰贏都會有問題產生,長期積累下來的效果就是: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冰山理論。它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就是價值感和歸屬感。當我們能夠在家庭或者集體中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時,我們自身就會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求發展。

相反,當我們找不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時,求生存就成了我們的本能反應,這時往往就會伴隨著一些消極的行為——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和尋找刺激(青春期特有)。

我在《他們為什麼那麼氣人?——如何真正理解十幾歲的孩子》一文中提到了"冰山理論"和"錯誤行為目的"。了解了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找到破解問題行為的密碼。

但是孩子的問題行為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從日常生活中孩子與父母及周圍人的相處方式中來,日常的小問題沒有處理好,導致了孩子出現「大問題」。所以,如果父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問題行為也就大大減少了。

作為父母,我們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可我們又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讓孩子沒有了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常做的可能是:

1、責備、問罪

"你又是這樣!把油倒在鍋里,火開到最大,然後就跑到別的房間去了。你到底怎麼回事?你知不知道你差點引發了一場火災!"

2、謾罵

"新買的車,你怎麼能忘了鎖呢?這簡直太愚蠢了,難怪會被人偷走!你怎麼會這麼不負責任?"

3、威脅

"你要是不做家務活,我就不給你零花錢!"

4、命令

"我讓你關上電視,做作業去!別磨蹭!現在就去!"

5、說教

"有件事我得跟你談一談,就是在飯桌上打嗝的事。可能你覺得這個行為很好玩,但其實這是個壞毛病,這很沒有禮貌。不管我們喜不喜歡,人們都會根據我們的行為舉止來判斷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你必須打嗝,至少要用餐巾紙捂住嘴巴,說聲"對不起"。"

6、警告

"我警告你,如果你繼續和那些人來往,就別怪我不客氣!"

7、控訴

"我就讓你幫我做一點小事,你就覺得太多了。我真不能理解,我這麼努力工作,給你提供你需要的一切,你就是這樣報答我的嗎?"

8、比較

"你姐姐之所以能收到這麼多禮物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像她一樣,對人友好一些,開朗一些,你也會受歡迎的。"

9、諷刺、挖苦

"你打算練完籃球不洗澡就直接去跳舞?好吧,你就這樣去吧,那樣聞起來特別香,女生一定會排著大隊來接近你的。"

10、預言

"你總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別人,你從來就不肯承擔責任。我敢保證,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你的問題會更加嚴重,到時候,除了你自己,誰也怨不著。"

11、評判、建議

"你這樣做不對,你怎麼能頂撞老師呢?你最好明天去找老師道歉。"

12、解釋、分析、診斷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在學校過的不太順利,你嫉妒比你混好的人。"

13、不在意的安慰、同情、支持

"所有人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別擔心,會解決的。睡一覺,明天就好了。"

14、調查、質問、審問

"你什麼時候開始這樣想的?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是誰讓你有這樣的想法的?"

15、開玩笑、轉移話題

"我打賭,總理都沒遇到過你這麼複雜的問題。算了,別想它了,咱們聊點高興的事吧。"

16、不適當的讚揚、表示贊同

"我覺得你做得對,我同意你的看法,他們不贊同你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

這16種表達方式我們都很熟悉。作為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通常,孩子們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

有了這些想法,孩子還會從父母這感覺到愛嗎?會覺得父母和自己是站在一起的嗎?會有價值感和歸屬感嗎?

在這些想法驅動下,孩子可能會有的感受是:孤獨、憤怒、憎恨、自卑、無力、內疚、沮喪、不被理解、不被重視、不被信任、不被接受。

基於這些感受,他會做出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就是他將要採取的行動:他可能會不再開口,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什麼都不跟父母說。也可能會對父母採取防禦和抵抗的姿態,甚至是爭論和反抗。

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我們再回頭想想:我們的回應到底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僅僅只是發泄了我們自己的情緒?這樣說話究竟是幫助了孩子,還是增加了孩子的痛苦,把他推得更遠?

真正的「解決問題」應該是讓事情變得更好。而發泄情緒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因此,說話之前,我們需要先想清楚這兩個問題,特別是當我們在氣頭上的時候,最好先不要開口,等自己冷靜了再說。解決問題之前應該先處理好"關係",只有跟孩子保持了情感上的連接,我們對孩子的幫助才會有用。

程程老師,十餘年一線教師和班主任經驗,國家一級教師職稱,美國註冊正面管教講師,國際認證鼓勵諮詢師,悅心父母沙龍創辦人。

見識過各種性格的孩子,接觸過各種類型的父母,也解決過無數孩子和孩子、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與問題,多年的夢想是開辦一所「家長學校」,和爸爸媽媽們一起用科學的方法愛孩子。每周與各位家長分享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正面管教、家庭教育等內容。

格為提供全面覆蓋在美就讀的中學生所需的各類課程,幫助學生適應美國學習,從美高脫穎而出。

Grokwise, Grok the Wisdom

格為,格物致知 為裘為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格為Grokwise 的精彩文章:

TAG:格為Grokw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