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從90式裝甲輸送車現身辛巴威說起……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從90式裝甲輸送車現身辛巴威說起……

近日,非洲國家辛巴威政局出現動蕩,一時引發各方關注。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國內廣大軍事愛好者在關注辛巴威政局的同時,還對此次事件中出現的一型中國產裝甲車輛產生了興趣。由於這型裝甲車輛並不常見,因而關於它的身份就出現了多種說法。其實,從其配備的25毫米車載機關炮和類似89式裝甲輸送車的底盤不難發現,這型裝甲車輛便是國產90式裝甲輸送車。那麼,關於90式裝甲輸送車和其孿生兄弟89式裝甲輸送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坎坷的「身世」

新中國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是從58-72型裝甲輸送車起步的。該車的研製工作從1958年8月開始,次年3月,便造出了第一輛樣車,通過對樣車的測試,暴露出不少的問題。為此,研製單位決定對原設計方案進行較大修改,修改後,設計代號變更為WZ531,在歷經幾次改進後,1963年正式命名為63式裝甲輸送車。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成熟的裝甲輸送車,63式不僅大量裝備我國陸軍機械化部隊,並發展出了多種變形車,例如,70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81式裝甲指揮車等,還用於對外援助。

上世紀80年代,為滿足外貿需要,在63式裝甲輸送車的基礎上,還研發了63式外貿裝甲輸送車(YW531C)。不過,從戰技術性能上看,63式裝甲輸送車的技術底子已經落後了,即使經過改進,提升的空間也比較有限。而這一時期,國際軍貿市場出現了一些性能優異的裝甲輸送車。面對新的挑戰,1982年,相關單位召開了《新型外貿坦克車輛論證會》,決定研製一型既能滿足外貿,也能裝備我軍的新型裝甲輸送車。

然而,在研發中卻發現,外貿和自用這兩項需求很難兼顧,因此最終決定研製兩種不同用途的裝甲輸送車。其中,外貿型裝甲輸送車最終發展為85式裝甲輸送車,並成功實現出口。與之相比,自用型裝甲輸送車的研製要慢一些。當時,國內已注意到裝甲輸送車與步兵戰車在車載火力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1984年完成的三輛樣車中,兩輛配備的是12.7毫米車載機槍,一輛配備的是25毫米通用單人炮塔。

1985年,總參和國防科工委下達了《關於第二代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及車載通用小口徑炮塔研製要求的批複》,正式確定了第二代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戰技術指標,1986年論證工作完成,正式轉入研製。由於此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和外貿樣車作為借鑒,所以次年即完成了初樣車和正樣車的試製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代裝甲輸送車方案論證時,明確提出,要為其配備25毫米單人炮塔和12.7毫米車載槍塔,在正樣車試製時,也是分別試製了裝槍和裝炮的兩種樣車。其中,裝有25毫米單人炮塔的樣車,於1988年完成武器系統工廠鑒定試驗,轉入定型試驗。在完成大綱規定的試驗項目及武器系統定型試驗後,1990年正式定型,命名為ZSD-90式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產品代號WZ534A。

辛巴威國防軍裝備的90式裝甲輸送車

從外觀看,90式裝甲輸送車最大特點,是配備了一座WA314T型車載通用小口徑火炮單人炮塔。該炮塔除裝備到90式裝甲輸送車上外,還裝備到92式輪式步兵戰車和86-1式步兵戰車上。WA314T炮塔的火力核心,是一門90式25毫米車載機關炮,該炮是在國產PG87式雙聯裝25毫米高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不過,PG87式並不是一型合格的車載機關炮,其突出的問題在於射速太快,單管射速高達600至800發/分。這種高射速對於防空火炮來說是很大的優點,但對於以平射為主的車載機關炮來說,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缺點。首先,高射速導致火炮重量過大、長度過長,不利於炮塔布置,最終WA314T炮塔不得不採用獨特外置火炮形式;其次,高射速會帶來較大震動,影響射擊精度,增加故障率,對小口徑高射炮來說,執行防空作戰任務時,通常是以連為單位集火齊射,單炮精度略差、故障率略高是可以接受的,但裝甲輸送車強調的是單車作戰,射擊精度差、故障率高,會嚴重影響裝甲輸送車的戰鬥效能。此外,高射速導致彈藥消耗量增大。小口徑高射炮通常都配有完善的火控系統,並能得到營團級防空指揮控制系統的支持,可有效彌補火炮自身精度,及時修正誤差。然而,WA314T炮塔僅配備有簡單的火控系統,炮長只能通過潛望式可見光高平兩用瞄準鏡搜索和攻擊目標,既無穩定器也沒有火控計算機,完全依賴炮長人工修正彈著點,如果射速過高的話,在炮長修正彈著點的過程中,就會額外增加彈藥消耗量。綜上所述,要想將高炮變成基本合格的車載機關炮,首先就要將射速降下來,最終,經過技術攻關後,成功將25毫米車載機關炮的戰鬥射速降為三檔:單發、100發/分和200發/分,有效提高了射擊精度,但其故障率較高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治。

92式輪式步兵戰車也配備了WA314T炮塔

90式裝甲輸送車定型後,曾小批量生產,但並未大規模裝備,究其原因,是其不符合我軍對於裝甲輸送車的戰術要求。根據我軍軍語,步兵戰車主要用於承載步兵以乘車作戰的方式遂行地面突擊和兩棲突擊任務,而裝甲輸送車則是主要用於承載步兵遂行作戰任務,也可用於輸送人員和物資器材。簡言之,步兵戰車主要是供步兵乘車戰鬥,而裝甲輸送車通常只是將步兵運載到戰場上,承擔的是「戰場計程車」的任務。加裝了25毫米車載機炮後的90式裝甲輸送車,戰鬥效能雖有較大提升,但也出現了一個較大的問題——載員數量下降。

WA314T型單人炮塔雖然只是一個單人炮塔,但其仍需要深入載員艙內,而且還要留出容納炮長及相關設備的空間。這樣就擠佔了寶貴的載員艙空間,導致90式裝甲輸送車只能運載八名步兵,而89式裝甲輸送車則可運載13名步兵。

以九人制步兵班為例,89式裝甲輸送車運載一個裝甲步兵排,只需要四輛,而90式裝甲輸送車就需要五輛。這樣不僅增加了部隊的裝備採購量和保有量,還破壞了裝甲步兵班的指揮統一性,畢竟步兵班本身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戰術單元,班內缺少一人就有可能影響到整體戰鬥效能的發揮。而在實戰中,即使乘坐同一輛裝甲輸送車,在下車後都有可能因各種意外情況出現掉隊,更何況是分乘兩輛裝甲輸送車呢?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缺乏反坦克能力,90式裝甲輸送車和86-1式步兵戰車一樣,都滿足不了當時我國陸軍的作戰需求,而與92式輪式步兵戰車相比,90式裝甲輸送車又缺乏足夠的公路機動能力,有些「雞肋」之感。因此,其雖然通過了定型,但裝備量卻極為有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裝有槍塔的89式裝甲輸送車,卻大量列裝。

無可奈何的選擇

客觀講,在步兵戰車蓬勃發展的上世紀80年代,專門研發一型全新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算不上什麼明智之舉,但對於當時的我軍機械化部隊來說,卻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在89式裝甲輸送車之前,我軍機械化部隊只列裝了63式裝甲輸送車及其改進型63-2式裝甲輸送車,總體技術水平與美製M113式裝甲輸送車接近,與蘇制BTP-60/70輪式裝甲輸送車在火力上有一定的差距,勉強可滿足我軍機械化部隊的要求,但隨著我軍第二代主戰坦克的逐漸成熟,63式已很難與新一代主戰坦克配合作戰了。

那麼,在已經開始研製86式步兵戰車且即將取得成功的時候,需要研發性能略遜的新一代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嗎?

答案是肯定的。相對於86式步兵戰車而言,新一代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有著以下優勢:1.成本低廉。由於沒有配備車載火炮和火控系統及反坦克導彈,裝甲輸送車的採購成本遠低於步兵戰車,而且由於不需要配備炮長,在裝備數量相同時,裝備裝甲輸送車的部隊在保養維護及人員訓練等方面的成本,均遠低於裝備步兵戰車的部隊。2.車內容積大。與追求外形低矮的86式步兵戰車不同,89式裝甲輸送車的車體高達1.85米(不含槍塔),全長達6.63米,可容納13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這樣的車內容積不僅可以運載更多人員,也可容納82/100毫米迫擊炮或82毫米無坐力炮,裝甲步兵營只需裝備89式裝甲輸送車一種裝甲車輛,就可將全部人員和裝備運上戰場。3.變形能力強。由於89式裝甲輸送車車內容積較大,可方便地改裝為裝甲指揮車、裝甲偵察車、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裝甲搶修車、裝甲補給車、拋撒布雷車,以及裝甲救護車等。86式步兵戰車雖也發展出一些變形車,但都未列裝,究其原因,除車內容積較小外,加裝電子設備後,人機工效急劇下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綜合來看,當時我軍想要快速實現從騾馬化到機械化的跨越,列裝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是最好的選擇。此外,由於86式步兵戰車自身戰技術性能已落後於時代,只是一種應急裝備,真正全面列裝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89式裝甲輸送車也有其缺陷,尤其是在車載火力方面。

長期以來,我軍裝甲輸送車是以12.7毫米車載機槍為主,雖然型號已從59式發展到了QJC88,但發射的都是12.7×108毫米機槍彈,發射54式12.7毫米穿甲燃燒彈時,可在100米處擊穿15毫米鋼板並可引燃鋼板後的油箱。而蘇制BTR系列輪式裝甲輸送車,均配備有14.5毫米車載機槍槍塔,其裝備的KPV式14.5毫米車載機槍的威力,較12.7毫米機槍要高出不少。以仿蘇的國產56式14.5毫米機槍彈為例,發射穿甲燃燒彈時,在300米處可擊穿20毫米鋼板,並可引燃鋼板後的油箱。更何況蘇軍還裝備了穿甲能力更強的BZT型曳光穿甲彈,可在500米處穿透32毫米厚的鋼板,對於89式裝甲輸送車這樣的目標,有效穿透距離估計可提至1000米。而BTR-80的正面裝甲,可在100米外免疫12.7毫米穿甲燃燒彈。也就是說,除非給89式裝甲輸送車配發84式12.7毫米鎢芯脫殼穿甲彈,否則在常規交戰距離上根本無法威脅到BTR-80。這也是為什麼在研發89式裝甲輸送車的同時,還要研發車載火力更強的90式裝甲輸送車的原因。

儘管受車輛產能和資金投入的雙重限制,89式裝甲輸送車與世界同時代的大多數裝甲車輛有一定差距,但不能否認其在我軍機械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現,有效地提高了我軍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效能,簡化了與新一代主戰坦克之間的協同配合。

路在何方?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我軍裝備水平的提高,對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需求已大為降低。從戰技術指標和作戰效能來看,同為履帶式裝甲車輛的步兵戰車,較裝甲輸送車在各個方面都有巨大優勢。此外,隨著我軍輪式裝甲車輛的發展,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在採購成本、維護保養和後勤等方面的優勢,正在快速消失。

以筆者之見,國產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從58-72型開始起步,歷經了63式(包括63-1/2)和89式(含90式)兩代,已基本完成其歷史使命,未來將隨著部隊的換裝,被履帶式/輪式步兵戰車所淘汰,而其承擔的「戰場計程車」任務,將由成本更低、公路機動性更強及車載火力更猛的「猛士」防護型突擊車代替。這也符合世界裝甲車輛發展的潮流,除以色列等國為特殊需要打造出重型裝甲輸送車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大多數陸軍強國都用步兵戰車取代了履帶裝甲輸送車。美軍列裝的M1126「斯特賴克」步兵輸送車,算是近年來少有的裝甲輸送車了,但考慮到它是美軍模塊化中型旅的專用裝備,因而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那麼,如何在現階段提高89式裝甲輸送車的戰鬥效能呢?筆者認為,為其加裝遙控炮塔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作者認為,未來「猛士」防護型突擊車將承擔起「戰車計程車」職能

在2017年的「裝甲與反裝甲日」上,我國軍工企業曝光了多款配備無人遙控炮塔的步兵戰車,甚至在國產「猛士」防護型突擊車上都配備了遙控武器站。

當然,從效費比的角度看,肯定沒必要為89式裝甲輸送車配備類似VN17型步兵戰車那麼豪華的遙控無人炮塔。綜合我軍現有裝備情況,為其配備一個簡易無人遙控炮塔似乎是不錯的選擇。在火控系統和武器選擇上,可以為其配備簡易型火控系統和30毫米車載機關炮及7.62毫米並列機槍,並在炮塔外掛「紅箭」-73C型反坦克導彈,這樣既可控制成本,又可有效提高89式裝甲輸送車的戰鬥效能。最重要的是,這種改進也不會擠占載員艙空間。

除加裝簡易無人遙控炮塔提高自身火力外,利用89式裝甲輸送車車內容積較大的特點,將其改裝為火力支援或輔助車輛,也是發揮該車餘熱的一個方向。隨著我軍在邁向全面機械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未來一段時期內,對各型裝甲車輛的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加。出於節約增效的考慮,一些輔助功能的裝甲車輛,可以在89式裝甲輸送車基礎上加以改進。觀察軍事新聞報道可知,目前已出現基於89式裝甲輸送車底盤改進而來的新裝備,如履帶式底盤的120毫米迫榴炮和新型裝甲偵察車等。也許,這是89式裝甲輸送車為我軍機械化建設所做的鞠躬盡瘁的貢獻吧。

本文經《世界軍事》授權轉載

2017年1月刊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深度)聖城耶路撒冷之殤
(焦點)美航母越戰後首次訪問越南 英媒:激怒中國可不好玩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