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起司馬光你一定認識,但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司馬光砸缸

說起司馬光你一定認識,但你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司馬光砸缸

說起司馬光我現在有的時候都想叫司馬剛,因為當年的趙麗蓉與侯耀文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印象實在是太深了。現在想起這部小品感覺還是想樂。但是真實的歷史對此的出入卻很大,有人說司馬光砸過缸,而有人說法又是不經相同。下面首先來看看司馬光的身世,再來看看原文。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

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前日恰巧於某節目中看到兩位文博專家竟因為「司馬光砸缸」這一「常識」展開了唇槍舌戰:一位從文獻資料論證,司馬光確實砸了缸救了人,一位從考古文物考證,宋代壓根兒燒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馬光沒法兒砸缸。然後那位說砸了缸的:北宋晚期南宋早期的湖北襄陽檀溪宋代壁畫墓中的壁畫有就有水缸的形象,這就可以證明北宋生活中儲水大缸的存在。並且在山東膠州板橋鎮北宋遺址就出土過口徑達一米的陶缸殘器,直徑一米的的陶器完全能容下一個孩子。滿足能收集並儲存雨水,並能長時間儲水的北宋大缸是存在的。

那說沒砸缸的就說:你這幾口缸由於不是在院落中發現的,無法進一步證明北宋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這樣的大缸啊。兩派人馬你來我往,劍拔弩張,你方唱罷我登台。那——司馬光究竟有沒有砸缸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既然這個典故出自官修史書,而非筆記雜談,一般來說,便增加了可信度,雖說官修史書也並非完全真實可信,但是可信度至少有六成。那我們下面再來分析文中的文字描述,古人修書應該是十分嚴謹的,用詞方面十分講究。舉個「栗子」,現在我們會把雙目失明的人統稱為盲人,可是我們看一下古人是怎麼說的:眇,瞎了一隻眼,後亦指兩眼俱瞎。瞍,眼睛沒有瞳仁,看不見東西。瞽,雖瞎但有眼珠。矇, 有眸子而不見。多麼複雜而精準(非常適合處女座),所以說古人用詞肯定是精確的,那我們仔細研讀這段資料會發現,文字里根本沒有出現「缸」這個字,原文裡面是另一種容器「瓮」。放到現在,肯定會有很多人說「缸」「瓮」不都一樣嗎?

可是通過剛才的例子你就知道古人是不會濫用字詞的,如果「缸」「瓮」是無區別,那成語「請君入甕」豈不是可以說成「請君入缸」,顯然這是說不通的,所以司馬光砸「缸」是一個已經傳訛的故事,準確的叫法是「司馬光砸瓮」!我估計如果「瓮」老兄有靈性的話,它肯定會出離憤怒,世人拿我當空氣呀,無視我的存在。不過宋史也不可盡信么,那麼那時候的瓮淹死人到底有沒有可實現性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斯柯達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世界排名前20,亞洲排名第1,用各項數據告訴你無敵是多麼寂寞
嗜酒如命 狂傲不羈 可惜世間再無李太白!

TAG:斯柯達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