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分門古今類事》卷十九里的毋昭裔故事

宋《分門古今類事》卷十九里的毋昭裔故事

史料鉤沉《分門古今類事》卷十九里的毋昭裔故事

【宋】不著撰人

毋公印書

毋公者,蒲津人也,仕蜀為相。先是,公在布衣日,常從人借《文選》及《初學記》,人多難色。公浩嘆曰:「余恨家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願刻板印之,庶及天下習學之者。」後公果於蜀顯達。乃曰:「今日可以酬宿願矣!」因命工匠日夜雕板,印成二部之書。公覽之,欣然曰:「適我願矣!」復雕九經諸書。兩蜀文字由是大興。洎蜀歸國,豪貴之族以財賄禍其家者十八九。上好書,命使盡取蜀文籍及諸印板歸闕。忽見板後有毋氏姓名,乃問歐陽烱。烱曰:「此是毋氏家錢自造。」上甚悅,即命以板還毋氏。至今印書者徧于海內。於戲!毋氏之志,本欲廣學問於後世,天果從之。大凡處重位、居富貴,多是急聚斂、恣聲色、營第宅、植田產以為子孫之計。及一旦失勢,或為不肖子所盪,至其後曾無立錐之地,獨毋氏反以印書致家累千金,子孫祿食。初其在蜀雕印之日,多為眾所鄙笑,及其後乃往假貸,雖樊侯種杞、梓,未可同年而語。仲尼之教,福善餘慶,一何偉歟!左拾遺孫逢吉嘗話及,因紀之以為世戒。

我們,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內外毋氏年輕人,彼此感到了家族姓氏的孤單與家族歷史文化記憶的迅速失落,正通過QQ群、微信群串聯在一起。歷史文化記憶迅速消亡,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迅猛推進、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當代社會,這個在所有姓氏中均存在。但我們目前是小姓,全國僅有十萬人左右,沒有足夠多的歷史文化記憶可供揮霍,如果不有意識地加以收集、整理、保護,中華毋氏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將大部湮滅。鑒於這種情況,大家決心彼此串聯,彙編一本能夠整合中華毋氏歷史文化記憶的書。目前我們已經建立毋氏宗親會微信公眾號,毋氏全球聯誼微信群,提供您的微信號可以把您拉進來。

《中華毋氏文化辭典(暫定名)》是一部完整保存中華毋氏家族文化記憶的工具書。信息空間範圍包括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世界其他地方。本書收錄全國的毋氏聚居地、零散分布地,毋氏家譜文獻,毋氏傑出人物,與毋氏有關的地名,與毋氏有關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詩歌文藝作品,與毋氏有關的其他信息,男女不限。詳情參見微信公眾號「毋氏宗親會」里「中華毋氏文化辭典(暫定名)編輯凡例(徵求意見草案)」。特此徵集毋氏家族文獻,家譜、家史、碑刻墓誌,毋氏家族聚居或散居信息,毋氏家族個體成員信息,歡迎大家積極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毋氏宗親會 的精彩文章:

毋、母兩姓歷史淵源探討 毋海鷗:我的姓氏及始祖

TAG:毋氏宗親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