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HR的道路該如何往下走

2018年,HR的道路該如何往下走

作者 | 朱俊峰 上海仕席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編輯 | 張曉莉

本文首發自《人力資源》雜誌

新年伊始,寫下這樣一些話,意在提醒自己和同行們:行不爭之爭。一方面要知足,一方面要進取。擺正了心態,人也會變得從容。只做對的,不爭輸贏。記得,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好了,就重新出發吧。

最近總是有人對我說感覺迷茫,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有位朋友說,一直想離開目前服務的公司,而且發誓再也不做這個行業了,要回到自己熟悉的行業里;還有位朋友說,想去上汽集團的某個配套企業鍛煉一下自己,而他之前從沒有在製造業企業做過HR;也有年輕人很有誠意地問我,新的一年,自己該怎麼做職業規劃?

融合:滴水融入大海才不會幹枯

先對那位準備到新行業試水的HR朋友說幾句。進入一個新環境,如何儘快適應並融入其中,是每個職場人都要面對的。有時候我們對困難估計不足,就會出現融入難的問題。這在跨行業的時候特別明顯。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質

一般來說,求職都有一定的行業限制。職級越高,行業限制也越明顯。即便是那些看似通用性很高的職位,比如HR和財務。在初級崗位的時候,還能跨行業求職,但到了中高級崗位之後,基本上就很難做到跨行業了。

也有些公司希望引進一些跨行業的人才,給公司帶來新的理念、新的風格,讓公司能突破一些瓶頸。這個初衷很好,但在實際操作中成功的不多。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就是融入難的問題。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行業也有行業特質。因此同行交流容易產生共鳴,更容易理解對方。這其實沒有對錯,都是由行業特點決定的。那麼,跨行業發展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去了解那個行業的特點,特別是人員構成、行業歷史等等。因為這些內容決定了這個行業的基本處事原則和風格,而行業的業務特點又決定了行為規範和規則。因此,對行業沒有了解,貿然進入,會給自己帶來很多困擾。

企業發展階段對人員要求不同

企業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對員工的要求也會不同。比如,在擴張期,會要求員工有進取心,具有進攻性;但是到了守成階段,就會要求員工穩重,更加註重細節。

這些特點和要求本身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看是否用對了地方。因此,加入一個企業,要看這家企業現階段需要什麼人,自己是否合適。不同的風格會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依靠程式、工具、模型工作的,終歸算不上什麼高級管理行為。

高級管理行為是確定使用什麼工具、模型和流程,而不是自己去使用這些東西。高級管理行為的基本原則是「例外原則」。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定式的,很多問題是在規章制度和慣例之外的。可以照章辦事的,都由中層以下的人去解決。因此,有心要去跨行業發展的人,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定位,如果是高管,就要有處理複雜問題的足夠準備。

融入離不開主動學習

如果要在一個新的行業、企業里順利開展工作,就要讓自己儘快融入團隊中去。怎麼融入,每個行業不一樣,每個企業也不一樣,但有幾條基本原則。

首先,要知道企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創始者的個人風格。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無論是歷史悠久還是處在創業期的,創始者的處事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企業的氛圍。

其次,不管是否認同,一定要去理解這個企業的文化。我們每個人在成年後都會有自己的價值觀,企業也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未必都會認同,但是一定要理解,否則很難做好工作。

再次,公私分明。公私分明就是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不僅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也包括私人關係的分離。每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在工作中形成一定的私人圈子,會有親疏遠近,但是,在工作上還是要一視同仁,不要出現偏袒。

最後,加強交流溝通。由於不認同造成矛盾,慢慢地溝通也會變少,更有甚者開始各種猜疑。這是要堅決禁止的,否則將會導致整個團隊的內耗,對企業發展極其不利。企業要接納不同的聲音,靠企業的魅力去慢慢同化後加入的管理者,而不是排斥他們。

總之,最終融入成功,才是企業招攬外部人才的目的。

回望: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有一個故事,說某人挑著罐子在集市裡穿梭,罐子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但是那人卻沒有回頭看一眼。邊上有人問他,東西摔碎了,怎麼不看看啊。他說,回頭看有用嗎?罐子不照樣還是碎的嗎?幹嗎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這種毫無用處的地方呢?

聽上去好有道理的樣子,但是這種做法不敢苟同。

罐子摔碎了,是什麼原因呢?下次是不是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呢?事情是過去了,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總結,那麼同樣的錯誤可能會在以後再次出現。

事情不能做過就算了。

會不會總結,其實也是我們在職場上能否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經驗,就是在總結的基礎上對工作的提煉,是對工作有指導意義的歸納。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同一件事情,既沒有成長,也沒有提高,只有經歷卻沒有經驗。

我們每個階段或者年度,都要對工作進行評估和總結,這不能僅看作是獎金分配的依據,更不是公司扣錢的手段。把這項工作做好,才可以真真切切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能,改善企業的財務狀況,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水平。

從不總結,或者總結流於形式,那麼年年月月只是重複以往,不會真的進步。

總結的正確打開方式

寫總結的基本方式方法有很多文章介紹過,筆者只強調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採用STAR原則來總結,STAR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Result(結果)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什麼背景下,遇到了什麼問題,採取了什麼措施,取得了什麼成果。每件事情、每個項目都按照這個基本思路來總結。

僅僅羅列做了哪些工作,這樣的流水賬別說體現工作成果,就是工作強度都無法體現,更無法體現個人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大多數員工,甚至包括HR都做不好總結。其實,我們要總結的不是做了什麼,而是做成了什麼,或者沒做成什麼。把日常工作以職能或者功能來歸納成一個個項目,以項目來總結工作。不要事無巨細,面面俱到,而是把主要工作以及工作的主要方面,特別是對推動改善經營和業務發展的工作總結出來。這樣的總結才有血有肉,讓業務部門信服HR的確是給他們提供了支持。

總結不要報流水賬,要去分析原因,尋找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這才是總結的正確打開方式。

銷售人員以銷售業績來體現自己,研發人員以產品來體現自己。職能部門呢?沒有具體的產品和產量,怎麼體現自己的價值?所以,更要學會總結,從工作總結中體現出價值。

以總結來指導未來

不讓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是為了追究誰的責任,也不是為了針對某個人,而是用來指導未來的工作,改善不足,提高水平。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看似一個循環,但是每個循環都比以往更好、更高。我們也要有耐心,通過每個點滴的進步,逐步積累,最終會前進一大步。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其中也走過彎路,有過教訓。比如,環境和資源保護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但是我們善於總結,及時糾正。假以時日,我們已經逐漸擺脫了模仿、追趕,開始創新,並且取得了初步的成績,這都離不開不斷地總結。

企業也好,個人也好,都要善於總結,不僅總結自己,也要總結他人;不僅要總結經驗,也要總結教訓。這樣最終才能讓我們進步得更快。

再出發:當下,即是新的起點

最後談一談職業規劃這件事。其實,對於職業規劃這個問題,筆者一直都有所懷疑。因為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既要有內因,也要有外因。內因當然是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加上個人的鑽研和刻苦。外因則是市場和企業。外因往往不受個人控制,因此,能實現自己職業規劃的人其實並不多,因為外因無法提供理想的環境。

但是,個人對機會的把握還是要有一定的實力作為基礎。我們其實完全可以把外因看成是激發個人潛能的一種催化劑。有時候甚至要歸零,然後重新開始。

人生常有急轉彎

人生在世,總會有些猝不及防的事情發生,逼著自己必須剎車或者急轉彎。於是,有人走上了絕路,有人殺出了一條血路,有人趟出了一條新路,有人走上了一條大路,也有人轉上了一條小路。

無論怎麼說,在人生急轉彎的時刻,要有歸零心態,把過往的一切都丟掉。這對於那些曾經有過輝煌、取得過成就的人來說,更加艱難。所以,意志消沉,對未來悲觀,對生活絕望的大有人在,而真正能重新爬起來的很少。

我很敬佩褚時健,敬佩的不是他作為紅塔集團一把手時的輝煌歲月,而是他出獄後的二次創業。一個七十多歲的人,從獄中出來,在旁人眼中,能拿筆養老金勉強度日,把以往的輝煌當成談資聊聊就算是不錯了。沒想到,他還能重新上路;更沒想到,今天褚橙能做到這個市面。

有人說,褚時健的朋友圈資源幫了他大忙。但筆者認為,褚時健的心態遠比他的朋友圈資源更重要。沒有重新出發的決心和歸零心態,就不會有今天的褚橙。可以說,褚時健的再出發是從負數開始的,對於那些從零開始的人來說,自己是不是還佔得先機?七十多歲的老人可以重新出發,我們又有什麼不行的呢?

有張有弛,文武之道

當然,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這種戲劇性的人生變故,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需要一個驛站來歇歇的。再怎麼戰鬥力爆棚的航母,也還需要一個母港來歇腳。有時候我們選擇辭職,並不是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也不是做不了這份工作,而是感覺累了。這種累,主要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理上的。心累了,那是真的累了,人也憔悴了。於是想停下來,靜一靜,想一想。

這不是什麼壞事。人也需要充電,需要保養。

感覺累了,和感覺沒有出路是兩碼事。感覺累或許只需要略微調適後即可重新出發,而感覺沒有出路則是對未來的絕望。但是,當人身心疲憊的時候,往往分不清楚這兩種感覺,於是把這兩種感覺都稱為「迷茫」。

其實,細加品味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差別。迷茫並非沒有選擇,而是對以往的不甘,或者是對現狀的不滿,並非走投無路。人在職場,總有倦怠的時候,會感覺到低谷、瓶頸,這些都是正常現象。筆者的建議是,停下腳步,或者走得慢一點,然後再好好充電,這樣才能更好地出發。

所謂重新出發也好,充電加油也罷,其實都是在調整自己的心態,學習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也正因此,休整一段時間後,看問題會變得不同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力資源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旅行青蛙:為什麼每個HR都該玩?

TAG:人力資源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