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誤讀的孔子

被誤讀的孔子

說到孔子,我們現代中國人,我們這一代的很多人,如果沒有認真讀過有關孔子的早期的一些經典,沒有讀過《論語》這本書,對孔子的印象可能有的人不是太好的。特別是因為我們從「五四」開始打倒孔家店,然後一直到文革期間,孔子成為批判的靶子。對孔子的思想,他的一些觀點,包括他這個人,都有很多的一些曲解,有一些誤解。

到文革時候,可以說對孔子的批判已經到了極點了,孔子叫作「孔老二」,把孔子跟一些非常不好的東西聯繫在一起。提到了孔子總說他是守舊的、保守的……是一個被批判的對象。這樣一種影響還是比較深刻的,甚至到了文革以後重新提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家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一些甚至年紀比我大的老師,他們說現在你們怎麼又把孔子提出來,又把孔老二搬出來了。

前兩年曾經有一度在人民大會堂對面,歷史博物館前豎了一個孔子的像。孔子的像豎出來以後放在那兒,居然引起很大的爭議,很多人居然覺得很不合適,覺得好像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當然這件事情有點奇怪了,當然這個東西是不是放在那兒,可以具體地討論。後來不久這個像就移走了。

從這些辯論中也反映出很多的人,他們對孔子的印象,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人對孔子的印象是有很大差異的。不像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比如說誰也不會說對耶穌有什麼太多爭議。現在看來,孔子在很多人眼中還是有一些爭議的。孔子他一開始就不是以神的面目出現的,他後來被一些統治者神化,把他奉得非常高,給他很多很多的頭銜,大乘、至聖、先師。那麼統治階級就要利用他來為維持社會秩序。

另外就是後來的儒生,他們對儒家的理解、對孔子的理解也有不同。有些研究的人就說,實際上,有一個真孔子,還有一個假孔子。也許在歷代統治階級的話語當中,歷代儒生的傳授中,傳授的是一個假孔子。那麼什麼是真孔子,真孔子是什麼樣子的?這也是一個會引起很多爭議的問題。但是至少我們說,我們還是應該以《論語》、以司馬遷的《孔子世家》為基本文獻,來看孔子。

孔子這個人,他不是一個神,他是一個人,但是即使對這樣一個人呢,我們後人也有很多的一些理解,也是有一些差異的。甚至包括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對孔子的印象,可能那就跟孔子這個人的實際情況,可能就有一些差異。因為魯迅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作《中國現代的孔夫子》,大概是這樣的題目。他在這個裡面就講了,孔子這個人在他的印象當中啊,是一個很瘦的老頭,整天坐個破車,顛顛簸簸地在諸侯各國之間奔走。

有人說孔子他就是一個很嚴肅的樣子,跟孔子坐在一起的話肯定是要正襟危坐,正襟危坐最後這個腰坐不了多久就要腰酸背痛了,這是魯迅先生對孔子的印象。但是孔子不是這樣子的。孔子並不是一個很瘦的老頭,孔子怎麼瘦呢?孔子他是很壯的,他是個山東大漢。孔子他的身材很高,《史記》裡面講到他身長九尺啊,當然這個尺跟我們今天的尺不一樣。

孔子的父親也很厲害,《左傳》裡面記載,他力氣很大。孔子的力氣也很大,有些文獻裡面說到「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以力聞」,就是說他的勁大得不得了,他的勁能把城門的關都搞斷。所以孔子他不是一個很瘦的人,他也是個很幽默的人,他不是一個那麼刻板的人。跟孔子坐在一起學習,也不是那麼正襟危坐的。

我們看《論語·先進篇》裡面「侍坐」那一章,孔子跟弟子們交談,很輕鬆,「亦各言其志而已矣」,你們每人談談個人的志向啊。那麼跟四位弟子在那兒談話,談話的時候大家也不是正襟危坐啊,那個曾點還在那彈琴呢,曾點在旁邊鼓瑟,然後等老師問到他的時候,他才怎麼樣呢?「鼓瑟希」,慢慢地把音樂停下來,然後「鏗耳」,一個結束的音,然後「舍瑟而作」,把琴放在一邊,然後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回話。他們也是活潑潑的,的非常生動的,不是那麼刻板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的話,應該真正地要深入到《論語》當中去。《論語》裡面的孔子這個人,他是個活潑的人,非常活潑的人,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當然也不是完人啊,不是說我們今天,我們也不是說要否定那個「五四」啊,「五四」批判儒家,批判這個孔家店也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在當時的話,它也是有一定的意義,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哪個是對哪個是錯的。

這個孔子思想包括後來的發展當中,也有很多啊,確實形成了一種束縛人性啊,跟這個現代社會不太符合的這些東西進行一些清理,進行一些批判也是有意義的。《論語》當中記載的孔子的話,也不是說句句都是真理,也不是說一句頂一萬句。孔子他也是一個人,他也會說錯話的。有些話在當時不錯,在今天看來,可能已經過時了,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說孔子思想當中一些根本的東西、一些基本的東西,我們不能誤解,我們不能就是說把它看錯了。

我們現在有的時候有一些對孔子的誤解,是一些根本性的誤解,是重大的問題上的一些誤解,我們現在應該加以糾正。比如說我們有的時候講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啊,我們為什麼大家都是「學而優則仕」啊,讀書都是要做官的。好像就是說孔子,就是叫人要讀書做官的,因為《論語》裡面有這麼一句話,叫作「學而優則仕」啊。那麼孔子他要對我們這個社會當中,比如說這個官本位的文化啦負責。為什麼大家讀了書都要去做官哪啊?這個知識分子為什麼那麼勢利啊,官迷心竅啊,這都跟孔子有關係啊。

把這些東西都歸在孔子頭上,也是沒有道理的。其實「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它是出現在《論語》當中,其實它不是孔子自己講的,它是孔子弟子子夏講的。其實這個話的前面還有一句叫作「仕而優則學」,所以這兩句話要聯繫起來完整地理解。

「學而優則仕」就是說學習優秀了就去做官,那麼他還講「仕而優則學」呢,做官優秀了再來讀書?他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一些學者已經指出了,這個「優」字,什麼叫作「優」呢?這個「優」呢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優秀,學習成績優秀這個意思。優有一種憂鬱啊,充足啊,有餘的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學習學得不錯,學得勝任、愉快,也有一些空餘的時間,精力也是很充沛的,那麼你不妨也可以去做做官啊,做做官也是沒有關係,也是可以的,應該可以去做官的。那麼你做官的人也是這樣,做官的人心有餘力,做官了以後我不是那麼忙,我還有很多的空餘時間,那麼你「仕而優則學」。

所以學習和做官它不矛盾,但是孔子不是簡單地把做官當作讀書的唯一目的。當然他是鼓勵他的學生,如果有機會,你們應該去做官,做官是好的,做官為社會服務,擔任公共的職務,這是好的,因為這樣你可以參與到社會管理,你可以為天下做事情、為人民做事情。把學的這個「道」運用到社會上面去,那麼這個目的不是為了做官本身。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官,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為自己得道。因為儒家講的學習,首先就是為己之學,為己之學,也就是學習,這個東西它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也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的目的的。學習本身就是為了自己啊,能夠提升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使自己的境界高啊,去聞道啊,通過學習探索這個道。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果能夠得到道,那死了都可以了,那怎麼還要以做官為目的啊?

那麼首先是為己之學。其次也是為了社會。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行道,不僅要為己,成己還要成物,修己還要安人,還安天下、安百姓。也就是說學習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最後平天下。要有這樣一種抱負,從為己開始,然後為天下。所以怎麼樣為天下?就是要把「道」用來為社會服務,運用於社會,為人類造福。如果說孔子他也肯定做官的價值,那就是因為這個做官他可以得到一個行道的機會,而不是說讀書就是一個手段,然後最後就是為了去做官。最終的目的他是為了行道。

另外有的時候提到孔子,特別是提到孔子的禮教的時候,有的人就講,禮教現在還有什麼值得提倡的?禮這個東西現在還值得提倡啊?禮裡面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嘛,等級制度嘛,這套東西你怎麼現在還要提倡啊?

這個也是簡單化了,這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做君的你要像個君,做臣的要像個臣,做父的像個父,做子的像個子。

在春秋時期,有等級制度,這個制度也不是孔子造出來的。孔子的意思是說,在現有的制度下,每一個人在社會上有不同的角色,你要承擔起這個角色應有的責任。這個道理在今天也是這樣,現在這個社會它還是有各種不同的分工,也有領導和被領導,也有社會和家庭啊,家庭角色、在社會上、在單位上的角色。你在每一個崗位上,你當然要承擔起你的責任。他的意思是臣要承擔起臣的責任,君要承擔起君的責任。這裡面並不是說臣就絕對地服從君,不是這樣一個意思。君君臣臣,君要像君,臣要像臣。作為一個君主,你不能君不君,君不君就是你不像個君的樣子,不能承擔君主的責任。

比如說像《左傳》裡面講到「晉靈公不君」,晉靈公就是一個昏君、暴君。他年齡也不大,根本就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荒淫無恥,居然拿了個彈弓,在高台上面對著下面的行人打彈弓,看著底下的路人躲避彈丸來取樂。廚師烹調熊掌烹得不爛,他就把廚師殺掉了,還讓宮女把屍體抬到朝廷上面來。這種君,這就是君不君。這個君不君最後就是人們起來把他幹掉了,其他的大臣們起來把他廢黜了。

按照儒家的觀點來看,那麼暴君啊,桀、紂那樣的暴君,他們如果君不君的話,他就不是君了,不能履行君的責任了,那麼就不要怪下面的人臣不臣了。所以那就是人民起來把它推翻,那就叫作「聞誅一夫紂,不聞弒君也」。同樣的父父子子也是一樣。父親怎麼能不承擔父親的責任呢,兒子怎麼可以不盡孝順父母的義務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簡通識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是童心的象徵
孫悟空體現出怎樣的民族精神?

TAG:極簡通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