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徽貧困鎮,上海曾是它的郊區!四次為國都,有五個世界之最,91年特大洪災中竟只有此縣安然無恙!

安徽貧困鎮,上海曾是它的郊區!四次為國都,有五個世界之最,91年特大洪災中竟只有此縣安然無恙!

說起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幾乎是個毫無存在感的地方。安徽人提起它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貧窮與落後。

可是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是卻是極其輝煌,上4次為都,10次為郡,現在的魔都上海都曾經是它的郊區。

現在的壽縣雖然已經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但其實是最早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之一,同時被列的還有北京.西安等城市。

四次為都

壽縣第一次為都是在公元前241年,楚國為躲避秦國的兵鋒而遷都壽春。

第二次為都是在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定都於壽春。

而後,英布叛死,高祖立子劉長為淮南王,也定都於壽春,這是第三次為都。

東漢末年,袁術稱帝,仍定都壽春,這便是第四次為都了。

五個世界之最

因為管狀射擊武器(槍)、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和「天下第一塘」安豐塘還有楚大鼎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

楚文化發源地

壽縣同時也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文明最早出現在5000年以前黃河流域,而壽縣,至少有4000多年。

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壽縣即因為大量出土的楚國古物而為世矚目,迄今為止所知楚墓級別最高的幽王熊悍之墓即在壽縣李三古堆大墓被發現。

近百年來,楚學日益興盛,這背後的一大動力就是不斷湧現的楚文物,而壽縣李三古堆的楚國文物出土可以說正是百年楚學的先河。

現有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豐塘、古城牆、孔廟、清真寺、壽春城遺址、劉安墓)。

而壽春楚文化博物館被稱為「地下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

楚大鼎。毛澤東1958年觀看這口鼎時感嘆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呵!

這件青銅器在參加英國倫敦國際展覽會展出時,被世界考古界推崇為「世界之最」。

上海曾是它的郊區

壽縣民間有一種說法:「上海是壽縣的郊區。」此言聽起來有些諧謔幽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壽縣與上海淵源流長的歷史。

「郊區上海」說來源於一個人,姓黃名歇,封號春申,也就是春申君。

他的姓、名、號與上海一條重要的河流——黃浦江得名有諸多契合。

黃浦江是歷史上最早人工修鑿疏浚的河流之一,全長114公里,寬約400米。

這條位於上海市中部的河流貫穿了整個上海市,下游將上海市區分為浦西與浦東兩大部分,是上海市僅次於長江的最大河流,對整個上海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浦江自南宋開始有記載,清代始稱黃浦江,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

黃歇浦、春申浦等名稱,都是因為後人認為黃浦江是戰國時春申君黃歇開鑿的而得名。

春申君黃歇是「戰國四君子」之一,他見多識廣,博聞善辯,頗具才能。

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認為淮北地區與齊國接壤,那裡的防務較為緊迫,把那裡設為近郡更為合適。

於是,他向考烈王建議,請求在原吳都城址修築城池,作為自己新的封邑。

楚考烈王同意了春申君的請求。於是春申君開始了他「治水興利」、開發江東的宏圖大業。

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他把一門心思放在了「治水入江」、「導流入海」的水利工程上,曾主持疏浚了東江、婁江、吳淞江「三江」工程,使蘇州、無錫等城邑免受水患的侵擾。

在江南一帶,如江蘇江陰的申港、黃田港,浙江吳興的黃浦、江蘇無錫的春申澗等。

而這些河、港、澗也都以「黃」或「申」而命名,這些既說明了當地人對春申君的紀念,也佐證了2300多年前春申君就是一位重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治水專家。

從這一點上說,春申君黃歇與他的前輩——春秋楚莊王時的楚令尹孫叔敖開挖壽春的芍陂有著同等的歷史貢獻,區別只在於量的多少上。

孫叔敖的芍陂幾千年澤被壽縣人民,而春申君卻在江南很多地方留下了自己永久的歷史遺產和治水興利的歷史實物。

所以說春申君可以稱作為大上海奠基第一人。

春秋戰國時的上海地界,還是荒蕪一片。春申君受封的吳地,就包括今天的上海西部一帶,而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不知名的小河。

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成災,殃及兩岸百姓。

春申君帶領百姓開挖河道,清理河床,築起了堤壩,使黃浦江江水流暢,河床變深,長度和寬度都大為增加。

可以說是春申君造就了大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黃浦江也從那時起,開始造福於世世代代的上海人民。

上海人民為了紀念春申君,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把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也有稱歇浦、黃歇浦和申江的。

後來,人們便以「申」代指上海。在上海、黃浦江、春申江、黃浦區、黃申路、春申村,均為紀念這位開「申」之祖。

春申君不僅是開「申」之祖,也是「海派文化」的「開山鼻祖」。

《史記·春申君列傳》中說:「吾適楚,觀春申故城,宮室盛矣哉!」。

春申君的宮室為什麼高大、寬廣,決不會是他因為位居高位,權傾輕野,追求奢糜的原因。

縱觀他年輕時四處遊歷,遍交朋友,掌權後關心民眾疾苦,關注農業水利,足跡遍布滬魯蘇浙鄂豫皖的從政經歷,就知道他絕不是一個貪圖享受的高官。

那麼,他建規模很大的宮室就是為了給人住,住些什麼人呢?

據史料記載:黃歇對內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遊俠流士競相投奔他,其門客最多時達3000餘人。

春申君最後悲劇性的結局,也就是死在他曾經的弟子、門客李圓手中,被陰險奸詐的小人所害。

這才應該是為什麼春申君所留宮室遺存「盛矣哉」的真正原因。

也正因為他尊重知識,看重人才,崇尚文化禮儀,所以他特別注重文化建設,遺風流布,極大地促進了楚文化與吳越文化的碰撞、交流和相互融和,形成了最早的「海派文化」。

這應該是春申君對歷史、對壽、滬兩地的另一大貢獻。

上海被稱為「灘」,是因為「灘」保持對外開放的態勢,沒有邊際,沒有界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兼收並蓄,正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

八年前,上海申博成功的慶典上,眾多歌星高歌一曲《告慰春申君》,應當是對這位「海派」開山鼻祖的最好紀念。

公元前241年,鑒於秦國日益強大,春申君聽取門客朱英的意見,建議楚考烈王把都城由陳都遷往壽春,也就是今天的壽縣。

楚王採納了黃歇的建議,「東徙都壽春,命曰郢」,這是文獻中最早出現「壽春」的名稱。

正是這一英明決策,也才使得壽縣有了歷史上第一次建都的輝煌。

然而,由於此時的春申君聽信門客李園的讒言,利令智昏地上演了「帶娠入宮」的荒唐劇,致使自己慘遭殺身之禍。

壽縣南門內壁現在仍有「門裡人」石刻像,就是告誡後人要「遠小人,親君子」,切不可為讒言所惑,為小人所謀。

但無論如何,春申君黃歇雖然最終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但他竭心輔佐楚頃襄王、考烈王兩代國君,堪稱忠臣。

特別是他開發江東,鑿浚黃浦江,「東徙都壽春」的英明決策,造福後世,留下了「黃歇浦」、「壽春城」等一系列閃光的符號,堪稱功臣,仍然值得上海、壽縣兩地的人民永久銘記和永遠緬懷。

2300多年過去了,因為史料的局限,黃浦江是否為春申君帶頭疏浚,已然成謎。而「黃申君改封江東」確有史據。

《上海志·建置沿革》,「上海地區,春秋屬吳。戰國先後屬吳、越、楚,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說明上海曾是春申君的封地。

世界保存最好的古城

壽縣古城牆自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不斷進行整修。至今仍保持著明清兩朝風格。

現在不僅是中國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古城牆,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防體系。

1991年《新聞聯播》播出一個新聞:當時我國江淮流域、安徽等地發生巨大水災,全國有18個省市區遭受洪澇災害,受災耕地面積1.3億畝,倒塌房屋65萬間,各項經濟損失總和達160億元 。到處一片汪洋。可謂百年一遇。

但是新聞中,只有整個安徽壽縣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受到損失。

當時的最高水位達到了 24.46米,換成別的地方,幾層樓房早就淹了,可壽縣卻能安然無恙。

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壽縣一直保留的古代城牆起了巨大作用。四方的城牆居然把洪水擋住了,壽州古城已經像放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盆 ,壽縣被困五十天,城外洪水滔天,城內正常生活。

到了2003年,壽縣又發洪水。當時的水已經淹過城門,城外一片汪洋。

但是城內居然還是安居樂業,人們古城賓陽門外的洪水中洗衣服。

淝水之戰古戰場

《壽縣誌》里寫了壽縣的許多歷史典故。比如,蔣欽,蔣干壽春人;後周伐南唐之戰中,大將曹彬在正陽關境內淮河上架浮橋水陸進攻壽春;太平天國捻軍起義時,壽州城清軍和正陽關太平軍相互攻伐幾度易手;蔣介石來正陽關督察稅務;50年代正陽關建市,轄一縣十三個鄉鎮。

壽縣的八公山形勢險峻,有虎踞龍蟠之勢,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當時符堅率領前秦軍隊九十萬軍隊進攻壽陽(那時壽縣叫壽陽),而東晉方面的謝安.謝玄只有八萬多軍隊,但結果卻是符堅大敗而歸。

「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些成語就出現在那時。

「八公山下古戰場,牧童撿得舊刀槍」。一千六百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直到現在,人們還可以於不經意間,在古戰場上拾得箭簇甲片以志紀念。

豆腐之鄉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創。劉安好道,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招方術之士常聚在楚山,即今天的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立說。

一次,劉安煉丹配料時不慎將石膏掉進豆漿里,繼而逐漸凝成鮮嫩柔滑的豆腐。八公山也因此成為中國豆腐的發祥地。

八公山的豆腐宴總共有108道之多,在這裡制定了豆腐製作的行業標準,每種菜品都是精耕細作的結果。

世界第一安豐塘

「黃山歸來不看岳,芍陂歸來不看塘」、「不似西湖,勝似西湖」,這是遊人對安豐塘優美的生態環境、秀麗的自然風光的讚譽。

古塘水面清光粼粼,碧波蕩漾。遊人泛舟塘上,置身於一片湖光水色之中,真是別有一番情趣,能夠真正領受到畫中游的意境。

三座幾千年古鎮

壽縣還有正陽、隱賢、瓦埠三座古鎮,與壽春古城互為犄角,相映成輝。

正陽鎮位處淮、淠、潁三水匯流處,這種地方可實在是寥寥可數,除卻四川樂山,青衣江大渡河岷江匯流,就只剩壽縣的正陽關了。所以也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說。

這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明清時代的古民居隨處可見,風格各異的57條街巷,至今仍可窺見昔日淮上重鎮的輝煌。

隱賢鎮原稱「百爐鎮」,為三國時曹操在此築爐132座鑄造兵器而得名。

唐代時,賢士董昭南厭惡官場生活,隱居於此讀史作賦,百爐鎮遂改名隱賢鎮。

瓦埠鎮是一個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宓子賤在此病逝,瓦埠鎮因此古稱「君子鎮」。

現在,這裡四條老街仍然保存明清原貌,民居青磚小瓦,雕樑畫棟,格局古典;小街青石鋪路,車轍深陷。

這裡人們的質樸,田園的恬靜,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都給人一種古風猶存的感受。

它使我們忘卻了都市中的喧囂和擁擠,彷彿真的置身於世外桃園了。

3.65平方公里的壽縣古城裡,頂峰時期居住了13萬人,人口密度甚至超過了香港。人口的壓力讓「鐵打的壽州城」不堪重負。

城市要發展、文物要保護,全國文物大縣、同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壽縣面臨棘手的難題。

但好在經過5年多的努力,7147米的宋代古城牆得到了修復,古城環境得到了初步整治。

但是古城裡剩下的三百餘處文物保護單位眼下的狀況如何?這座千年古城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下去?壽縣的明天依然是讓人擔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百萬英雄,第三波基礎歷史題庫,看一眼留下印象,答題遇到心不慌
這些人流傳了上千年,很多人天天掛在嘴邊卻不知道他們都是誰?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