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朱元璋一生最強的對手,史學家不敢提,小說家不能寫

他是朱元璋一生最強的對手,史學家不敢提,小說家不能寫

大家知道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最後卻奪了天下,其實當初朱元璋最大的對手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大漢」政權的締造者——大漢皇帝。當地村民後來稱他為陳三將軍。

根據《陳氏家譜》記載,陳友諒原為長沙漁民,家住長沙石門坎,12歲打魚到湖北,落籍沔陽州。是湖北的移民。

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武力過人,閑習武藝。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此時他只是縣裡的小吏,但是聽到這番話後,他毫不猶豫的投入到了這場亂世的戰場上,這句預言就像是一把火,點燃了陳友諒內心隱藏已久的權利慾望,儘管這把火可能把他燒的粉身碎骨他也不在乎。


從某種程度上說,陳友諒與朱元璋爭天下的歷史意義,並不亞於項羽與劉邦,

比如論反秦戰功,項羽大於劉邦;論反元功績,陳友諒也大於朱元璋。然而,陳友諒的形象和影響遠遠比不上項羽。這與《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關,成王敗寇是一個原因,刻意打壓陳友諒是肯定的,《明史》中關於陳友諒的記載,大多數是負面的,說他「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其一,小說,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大多見於明代,而在明代寫陳友諒在與開國皇帝的激戰中曾如何軍容壯盛是比較犯忌諱的,

其二,陳友諒故事流傳的時間比較短,民間的豐富也不多,難以成為小說的材料。故而我們很少見到寫時間距離很近的政權的歷史小說。

其實陳友諒一直堅定地站在反元的最前線,1358年他直接指揮了安慶戰役。當時守安慶的是余闕,此人曾被元朝任命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後因守安慶有功,升任淮南行省左丞,並賜二品服,朱元璋不敢討伐余闕,說什麼此人是忠臣,如果大臣們都像余闕這樣,元朝就不會亂了。


在關鍵的一戰里,朱、陳的鄱陽湖決戰,前後只不過經歷了一個多月,它從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8月29日開始,到10月上旬就結束了。雖然此戰役沒有18年,但這場水戰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與艦船之多,戰鬥程度之激烈,在中國古代水戰史上都是空前的,並為後來歷代軍事家所重視。

兩軍在渚溪左蠡相持其間,由於陳軍曾圍攻南昌兩個多月,出師太久,士兵疲憊,軍心動搖,朱元璋又不斷誘降,陳兩員大將投敵。陳友諒惱羞成怒,他缺乏政治頭腦,靠殺俘虜出氣。朱元璋則送還戰俘,為戰俘治傷,並祭奠陳陣亡將士,以此收買人心。這樣,陳軍士氣更加低落,

31天後的10月3日,陳軍糧草殆盡,率軍冒死突圍,但左衝右突,均被事先作好準備的朱軍擊退。陳無法,率部向湖口方向逃跑,朱軍又用火舟火筏攻擊,血戰十餘小時,陳軍仍無法逃脫。

不久陳友諒被箭射死。龐大的艦隊隨之覆沒,朱元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鄱陽湖之戰奠定了他統一中國的基礎。

如果沒有那支突然而來的箭說不定陳友諒還有可能東山再起,陳友諒也算是一代英雄了,可惜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鏡塵 的精彩文章:

張學良晚年親口直言:不抵抗是他的命令,與蔣介石無關

TAG:明鏡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