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龍紋瓷器賣到9個億,這是什麼概念

九龍紋瓷器賣到9個億,這是什麼概念

九龍窯瓷器

九龍窯瓷器是一項古老的制瓷技藝。起源於唐宋時期。松溪縣是福建省北部的邊陲小縣,位於東經118°33′~118°35′和北緯27°24′~27°51′之間,地處武夷山脈北端、仙霞嶺南麓,北接浦城縣、南連政和縣、西鄰建陽市,東與浙江省慶元縣交界。本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多中低山,森林資源豐富,河網密布。主幹河流松溪河,發源於浙江慶元縣百山祖南麓,在慶元縣內稱松源溪,經馬蹄嶴進入本縣後稱松溪,從東北向西南斜貫全境。

松溪縣是福建省北部的邊陲小縣,位於東經118°33′~118°35′和北緯27°24′~27°51′之間,地處武夷山脈北

九龍窯

九龍窯絞胎青瓷斗笠盞端、仙霞嶺南麓,北接浦城縣、南連政和縣、西鄰建陽市,東與浙江省慶元縣交界。本縣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多中低山,森林資源豐富,河網密布。主幹河流松溪河,發源於浙江慶元縣百山祖南麓,在慶元縣內稱松源溪,經馬蹄嶴進入本縣後稱松溪,從東北向西南斜貫全境。

古代沿河兩岸遍植喬松,故有「百里松蔭」之稱,「松溪」因此得名。據縣誌地質勘探資料,本縣地下礦藏含有高嶺土等資源。陶瓷土礦藏,分布於鄭墩、花橋鄉及城關回場等地。鄭墩鄉南坑陶土蘊藏量有1000萬噸。花橋鄉的源尾、渭田鄉的株林都富含瓷土礦藏。這些原料,為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發展

根據窯址的堆積狀況及其工藝技術因素考察,松溪唐宋瓷器的發展,大體的劃分為前後兩期。

1. 第一期 相當晚唐五代時期

此期產品以青釉器為主,兼有少量黑釉器。

胎釉特徵

瓷器胎骨呈灰色,碗、碟、杯類器形體較輕薄,壺、罐、缽類器厚重。釉水呈灰綠、灰黃二色,釉層很薄,器物施釉均不及底。還有少量褐黃等釉色。從器物質量觀察,由於胎釉中含鐵分較多而且火候不足,致胎體易碎,釉麵灰暗無光澤,多開細冰裂紋,釉層剝落現象較為嚴重。

造型特徵

典型器有敞口碗、花口碗、花口碟、斂口缽、盤口壺、四系罐、矮足杯、雙層燈盞、箕形硯、瓜楞執壺等。輪製成型,圓器碗、碟多撇口,琢器壺、罐類內里及底足拼接痕迹明顯。部分器物仿金屬器皿。底足有實足、圈足,外撇情形常見。

九龍紋

裝飾特徵

大部分素麵,少數刻劃簡單纖細的捲雲紋,不少器身帶有仿金屬器皿的壓印直道凹紋,還有花口,或凸起的雙直線狀印紋。

裝燒工藝特徵

燒成方法是使用托座墊底器物重疊裝置,明火焙燒。器物底部往往遺留4-8個支釘痕迹。釉面不甚潔凈,常見沙粒和灰燼疵點。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敞口碗、撇口碗、盤口壺是福建南安豐州、漳浦劉坂等晚唐墓葬中習見的造型;花口碗與江西景德鎮窯五代花口大足碗、江蘇南京南唐二陵葵瓣口碗相似;斂口缽與浙江江山天寶二年墓缽近似;矮足杯、執壺、硯等也和浙江餘姚、紹興等唐五代至北宋越窯遺址出土的同類器形形制一致。

綜合上述推斷,本期瓷窯生產大約興盛於晚唐五代,下限可能延續至北宋初年。

2. 第二期 相當於北宋早中期

產品有青釉、褐釉兩路,種類比較複雜。

胎釉特徵

瓷器胎骨呈淺灰或灰色,質量較前期堅緻,釉層仍較薄,施釉多不及底,少量滿釉,有流釉現象。釉色可分為青、褐兩大類,青釉呈青灰或淡青色,褐釉多呈醬黃色,少數是純黑色。

造型特徵

典型器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帶流缽、敞口盤、直口盤、雙耳罐、五管燈缽、瓜楞執壺、喇叭口瓶、高足杯等。碗、盤類底足較高,執壺較前期形體瘦長變為豐滿,腹部鼓圓。仍承襲以往造型工藝。

九龍紋大缸

裝飾特徵

器形裝飾仍以素麵居多,少量刻劃的直線、弧形蓖線、雲氣、卷草、花卉或壓印的蓮瓣瓜棱直條紋,裝飾仍較簡樸。

裝燒工藝特徵

燒成發放仍以托座迭燒為主,不過,除了支釘承托以外,碗類器中內底出現澀圈,大約是使用墊圈或直接迭燒的痕迹。

年代推斷

上述器物中,青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的造型見於浙江龍泉北宋山頭窯;敞口盤見於紹興上灶官山晚唐五代越窯;五管燈盞與浙江上虞縣窯寺前五代官窯燈盞相近似;雙耳罐、缽則與江西九江太平興國八年墓土的同類器物相似。青釉和褐釉高足杯則與江西吉州窯的北宋Ⅱ式高足杯造型相同;褐釉瓶的造型與景德鎮窯北宋影青瓶相似。

因此考證,本期瓷窯興盛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下限可能延續至北宋晚期。

收藏價值

南宋一代,是我國海外貿易日益高漲的發展階段。為了管理海外貿易,從中獲得愈來愈多的利益,北宋時期,封建王朝先後在廣州、杭州、明州(寧波)、泉州、密州(山東膠西縣)、秀州(上海華亭縣)、設置市舶司或兼理市舶務;南宋時期又增置溫州、江陰(江蘇江陰縣)、澉浦縣(浙江海鹽縣)等市舶務或市舶場。其中閩浙兩省的杭州、明州、泉州、溫州都是比較固定、舶務時間長、規模巨大的管理機構。出口貨物有紡織品、陶瓷器、金屬品等等。進口貨物則有香貨、藥物、珠寶等等,交通遍及亞、非國家和地區,不下五、六十個。

九龍紋罐

海外貿易的發展,極大刺激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呈現百業興旺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一向窮鄉僻壤的松溪縣,就地取材,固地制宜,利用瓷礦、燃料、近水的優勢,陶瓷窯業逐漸嶄露頭角。經營的方式,屬民間性質。按元蔣祈《陶記》所載,宋元時代,民間窯場的經營,有「陶氓食工,不受藝佣。埽賃窯家,以相附和謂之『相』」。

即從事陶瓷製作的陶氓,不受他人僱傭,而是自己一邊生產,一邊經營,自食其力。他們做好陶坯後,就租賃窯家的窯爐設備,並請窯家予以燒成,這種相互合作的關係,就叫「相」。從各地窯場往往出土多種姓氏名字的情形看,也有多家多戶合夥製作燒成的合作形式。回場窯址中,出土「張」姓銘文的盤,可能就是窯主或者合作者的姓氏之一。尤其是宋代的回場窯,生產漸成規模,青瓷製作趨向相對集中的批量品種,出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的模式,這對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從而打入商業銷售渠道,是很有利益可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豪車今夜談 的精彩文章:

TAG:豪車今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