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講述-西邱村文物古迹那些事!

講述-西邱村文物古迹那些事!

講述-西邱村文物古迹那些事!

西邱村文物古迹

網路配圖,與本文無關

西邱村是一個有五百多年歷史記載的村莊。一代又一代的先祖給後人留下了繁多的文化古迹,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文物古迹現今大都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老年人清晰的記憶。

一古迹

泥河

泥河又名新溝,位於泲河和槐河之間,發源於贊皇五馬山,途經高邑縣誠召村、萬城村、田家莊、與榆林湧泉匯流至西良庄、北坡、又至西邱村、東邱村、南邱村、懷安、王村、蜿蜒三十多里,進入柏鄉縣固城店入野河(槐河)。

泥河是條人工河,始建於元朝元貞年間(1925年),因為當時雨水充沛,上游常洪水泛濫,嚴重危害下游莊家以及柏鄉村莊,所以柏鄉縣令聯合高邑縣令,兩縣共同出資,合力開挖此河,造福百姓。明成化、嘉靖年間復修固堤,當時泥河兩岸有堤,寬三仗,深五尺不等,有效地起到了排水防澇的作用。

泥河是條季節河,舊年間,每到雨季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清淺水裡,魚游、蝦竄、蛙鳴,自然生態,非常優美。

安固橋

安固橋,明正德年間稱永固橋,橫跨在泥河之上,這條路叫老官道,舊時是東、西邱村、以及趙縣部分村去高邑縣城必經之路。橋長54米,寬6米,高2.6米,為單孔石拱橋,橋拱有條石14排,用石144塊,橋拱中間東西兩邊分別雕琢一個虎頭,栩栩如生,文化大革命中,破四舊被砸掉了,引橋兩邊石頭砌牆,三合土填充。橋上面東西兩邊各放置一塊60公分見方大石頭,石頭上邊刻有棋盤,橋南頭西側有一個大柳樹。明正德《趙州志.高邑卷》(1515年)記載,時稱永固橋,「在縣東北5里成化二十二年邑人關通捐貫伐石並建」。嘉慶24年4月補修,橋北頭立石碑一通,碑首刻有「補修安固橋」五字,碑文記述了東、西邱村村民王和、王巨二位老人見橋年久失修,人行艱難,遂出面捐鄉資修補石橋經過和捐款者姓名。捐款名單中還有高邑縣西張村和趙縣高村大戶人家。該橋1981年被高邑縣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時指派西邱村老黨員孫喜秋負責看護,每月務工補貼3元。

盤龍碑

盤龍碑位於原老母廟院子左邊,高約2米,寬約0.8米,厚約0.25米,石碑頂端呈拱形,有兩條龍分別攀附在石碑上,栩栩如生,石碑南面記載的是北丘村捐款修廟人名單。石碑下端是一個巨大的烏龜,頭南尾北,昂頭翹尾,做工精細。據說石碑上雕龍花紋,被人破壞後,第二天花紋又自動出來了,有人講,烏龜馱著石碑會朝前走,每年走一點點。後來烏龜腦袋被人砸下來了,不再移動了。

大口井

1958年大躍進期間,西邱村大隊為了解決全村澆地難問題,設計挖一口井澆灌全村1280多畝耕地,派人在收兵墓東邊挖了一口大井,直徑3米多,深10米多,浮水有2米深。用渣土石灰澆築而成,該井可供3台抽水機同時抽水,一天一夜澆地100多畝,沒多久,水位開始逐漸下降,大口井乾涸,六十年代末被人填埋。

二廟宇

老母廟

舊時,西邱村共有2座老母廟。一座位於西頭中間路北,一座位於西口路北,均坐北朝南,全是村民集資修建。西口路北這座老母廟建築比較簡陋,西頭中間這座建築講究,大廳正堂塑有老母像,兩邊是周倉和關公塑像,牆上彩繪唐僧師徒4人西天取經。

老母系母系社會崇尚女性所遺留之遺像,老母慈悲為懷,撲救眾生,主司人間疾苦,人們的生老病疾,往往來此廟祈禱並舍飯,香火旺盛,逢年過節善男信女在此燒香磕頭。村裡老人講,誰家小孩有個大病小痞時,去老母廟裡求求很靈驗,村民還願時半道街老百姓都來吃粥。1946年全部倒塌。倒塌之後有人在村西口原址又重建了一座老母廟,極其簡陋,磚石「干茬逢」壘牆,一人來高。

後來西頭中間老母廟舊址改為第七生產隊牲口棚、並存放生產隊穀草,俗稱「草屋」。

1977年夏天傍晚時分,好多善男信女在村西口老母廟舊址前求葯,求葯者跪在地上,面前點上三炷香,然後燒上幾張黃紙,放上半碗清水,跪下默默祈禱,待香燃盡起身,把半碗藥水端回家讓病人喝,據說很靈驗的。

五道廟

五道廟

五道廟建在村東頭路北,坐北朝南,磚石壘牆,極其簡陋,只設神龕,沒有塑像和壁畫。

「五道廟」就是供奉「五道將軍」的廟宇。據有關資料說,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的臣屬,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冥間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與榮祿的神祗。他還具有監督閻羅王判案或糾正不公行為的莫大權力,甚至可以代替閻羅王決定世人的壽限。但與閻羅王不同的是,他頗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留下頗多的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開釋無辜的事迹。五道將軍並不始終身處冥間,而是經常暗中巡遊人間,多以入夢的方式與人交流或履行職能,所以口碑比閻王好。隨著佛教的傳入,五道將軍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在《十王經》中,五道將軍已升為「五道輪迴王」,與閻羅王、泰山府君成了「平級幹部」,並且是冥間十王中,最後「把關」決定靈魂輪迴去向的冥王。佛家傳說,人死以後,靈魂到冥間要過「十道關卡」,即人死後的「一七」、「二七」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關」,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關」,五道將軍主管「三年」,這是最後一關的。正因為五道將軍的「許可權大」且具有同情心,富於正義感,所以老百姓喜歡他、信仰他,建廟奉祀他。

作為五道廟,無論規模大小,是泥像還是畫像,其作用,都是村裡人去世了,去那裡燒紙,稱「報廟」,村裡哪位老人一咽氣,穿好裝老衣裳,家人就從家裡哭著送紙到五道廟。不管是白天還黑夜,路上一哭,一村人就都知道是誰又「老」了。這是頭遍紙,隨後,早午晚要各送一遍紙。所以,五道廟是村裡人死後,到埋葬之前,家人為死者燒紙和送盤纏之所。

五道廟在西邱村和東邱村之間,原來兩個村共屬北丘村,所以五道廟一致兩村合用到倒塌。

天棚屋

舊時,西邱村有3座天棚屋,一座位於西頭中間原老母廟南邊路北,一座位於西頭東口偏西路北,一座位於東頭中間路南,均是村民集資修建。西頭中間天棚屋建築比較豪華,兩間房土木結構,前邊有兩步台階。天棚屋是天棚會(燈籠會)活動場所,臨過年天棚會組織人員收集資,糊燈籠,扶鞦韆等,有時候收芝麻換油點燈籠。正月十六摘燈籠,拆鞦韆。把燈籠、鞦韆大繩、箍等存放在天棚屋內,以備次年使用。1966年,西頭中間燈籠會從村南大柏樹墳刨了2棵死柏樹,由木匠大申、二申義務做了30多盞新燈籠。後來「破四舊」過年不讓吊燈籠了,天棚屋閑了,有人逢年過節在這裡點明燒香,改供奉天地的地方。再後來西頭中間天棚屋成了第八生產隊磨面房,東頭中間天棚屋成了第六生產隊磨面房,西頭東口偏西天棚屋倒塌。1982年分隊後,剩餘2座天棚屋因年久失修全倒塌了。

三墓葬

收兵墓

收兵墓位於西邱村村南沿石磨公路西行一千五百多米處路南,高約20米左右,南邊15米左右高處有一平台,佔地5畝左右,葬以何人,現已無考。舊時墓上有一間土房,瓦礫遍地,疑似古景觀。後荒草叢生,野獸出沒。1958年在南邊平台上村建房5間,計劃搞副業,由於資金不足,只建了牆框,沒有棚頂就荒廢了。七、八十年代曾被盜挖2次,不知道是否有文物丟失。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產隊取土墊圈,挖到基部土是黑褐色,時稱高邑磷肥色,與當地土質差距很大,疑似外來,後夷為平地,現為農田,近年收兵墓舊址建了一座手機信號塔。

磚堂幕

西邱村村北有一塊地叫煎餅鍋,地勢很高四周是坑且屬於沙質土,面積約有一畝大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塊地土地屬於第七生產隊所有,由於地勢高,全是旱地,生產隊每年種一茬山藥,特別好吃。這塊地里有好多奇怪的墓,這種墓室全部口朝上,藍磚砌成圓形的,上小下大。墓室有一人多高,墓地直徑約2米左右,東西兩邊各有20公分高的土台,裡面有陶罐、骨骼,膽子大的年長者下去發現過抽煙的玉石煙嘴。傳說,過去的老人歲數到了60歲,便被後代放入這種墓室裡邊,由孩子們送飯,孝順的孩子經常送飯,孩子不孝順的便被餓死在裡邊。當地也有人稱「老婆紡花井」。

據有關資料介紹,這種墓叫磚堂墓,有的叫磚室墓,有的叫磚葬墓,是古代的墓葬構造形式之一。始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及以後各代。這種墓均有官家及富者所建,此墓將死者葬入墓後,家人仍以活人對待,照常送水送飯,以表孝心。

典型的磚室墓基本先由地面向下掘一個豎坑,在豎坑底部橫開一穴,再在此橫穴中以塊磚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的磚室墓築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磚室即築於豎穴之底部,不再開橫穴,由於使用磚塊砌法不同,磚室墓可以發展成相當複雜的形式。用小型的長方形磚砌成,一般由墓門、雨道、墓室等部分組成。

原來這種墓不是活人墓,只是人死後的不同埋葬方式,從此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西邱村的古老。

大柏樹墳

大柏樹墳位於村南,佔地二、三畝,有古柏樹十餘棵,大的一人合圍有餘,是古代北丘村孫氏祖墳。六、七十年代,樹榦四周多被人劈掉燒柴,所以,每棵樹榦都成為丫丫葫蘆狀,更顯示了古柏蒼老遒勁。大柏樹墳歷史悠久,無法考證年代,故不知安葬的是哪代列祖列宗。1971年平墳運動中被毀。

作者:老孫

你咋看?歡迎留言

(高邑綜合微信公眾信息平台)

【版權申明】以上內容來源: 高邑在線網站/作者 老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鑫舜傳媒高邑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鑫舜傳媒高邑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