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Waymo訴Uber案開庭:庭審第二天,Uber前CEO現身

Waymo訴Uber案開庭:庭審第二天,Uber前CEO現身

來源 | Reuters、TechCrunch、Business Insider

編譯 | Bruce

(本文版權為知產力國際所有,轉載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

在提起訴訟近一年並幾經推遲後,當地時間2月5日,Waymo與Uber之間的這起可能決定Uber自動駕駛項目命運的商業秘密糾紛,終於在位於舊金山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座無虛席的法庭中迎來了開庭審理。

前情提要

Waymo和Uber是諸多汽車生產商和科技公司正在激烈競爭的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一部分,這些競爭者的目標在於量產出能夠為城市交通系統帶來變革的自動駕駛汽車。

Waymo公司(Waymo LLC,下稱「Waymo」)是2016年12月Alphabet公司(Alphabet Inc.,下稱「Alphabet」)旗下由谷歌(Google)分拆出來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2017年2月23日Waymo正式起訴召車行業巨頭Uber技術公司(Uber Technologies, Inc.,下稱「Uber」)及其子公司自動駕駛卡車初創公司Otto(Ottomotto LLC和Otto Trucking LLC),聲稱Uber和Otto盜用商業秘密、侵犯專利權及不正當競爭。(參見《乾貨 | 谷歌Waymo訴Uber的案例會告訴你技術是如何被竊取的》。)

這起訴訟圍繞Uber於2016年對自動駕駛公司Otto的併購而展開。那起併購給Uber帶去了Otto的天才,但卻陷Otto CEO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於泥潭之中。

初名Ottomotive的Otto公司由Alphabet公司前員工萊萬多夫斯基創辦,而Alphabet(或谷歌)則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開創者之一。多年來,萊萬多夫斯基一直在谷歌及隨後的Alphabet,與分拆前的Waymo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團隊共同工作。

在過去的一年裡,Waymo與Uber一直在為證據、證人和程序而對峙法庭。(參見《在一起商業秘密案中,Uber因一封信遭遇信用危機》。)Waymo在此案中估計其所受到的損失約為19億美元。Waymo同時也正在向Uber尋求損害賠償金以及阻止其使用相關技術的長期性禁令。Uber對於Waymo的訴訟請求當然是否認的。儘管如此,訴訟還是拖累了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Uber律師比爾·卡莫迪(Bill Carmody)上周向法院表示,此案「是Uber歷史上最大的一起案件」。

對於Waymo律師而言,這起案件似乎圍繞著Uber已被掃地出門的前任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及其對萊萬多夫斯基這名神奇的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的追求而展開。

庭審第一天

威廉·阿爾蘇普(William Alsup)法官在主持Waymo v. Uber案第一天的庭審(繪圖:Vicki Behringer)

2月5日的第一天庭審中,Waymo的首席律師查爾斯·費爾胡芬(Charles Verhoeven)在開庭陳述中描繪了Uber公司的情況。據其所述,2015年,Uber前CEO卡蘭尼克意識到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競賽將會決定公司的未來發展——而形勢看起來正日益嚴峻。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競爭壓力如此之大,以至於卡蘭尼克當時決定「贏下來比守法更重要」。

「內部文件表明,卡蘭尼克先生想要找到『秘籍』(cheat codes),」費爾胡芬代表Waymo在開庭陳述中向陪審團表示,「卡蘭尼克先生說他想要利用萊萬多夫斯基來越過谷歌。」

費爾胡芬向陪審團陳述道:「我們提起這樁訴訟,正是因為Uber在行欺騙之事。他們拿走了我們的技術……來不惜一切代價地贏得這場競賽。」

Waymo在表述案情時,將卡蘭尼克描述為發起者,並表示是他與萊萬多夫斯基發起盜竊Waymo商業秘密的密謀,並庇護萊萬多夫斯基免於承擔任何後果,包括保證對萊萬多夫斯基等高管遭到的知識產權盜竊訴訟請求予以賠償。

在此之後,Uber的律師也做了開庭陳述,辯稱該公司的行為只是正常的矽谷競爭。Uber的外部律師比爾·卡莫迪告訴陪審團,當Uber接觸萊萬多夫斯基時,就好比勇士隊追求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以求將冠軍帶回家一樣。這一觀點對於為頂級人才而激烈競爭的矽谷公司而言,想必會引起一些共鳴。

卡莫迪為Uber行為所做的抗辯中有兩大支撐。一是大家都這麼做了——包括Alphabet。二是所謂被萊萬多夫斯基盜用的技術,從未被使用在Uber的車輛中——卡莫迪辯稱,雖然萊萬多夫斯基下載了文件,但沒有一件商業秘密最終被Uber運用到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設計當中。

在這起案件中,對自動駕駛技術頗有遠見的萊萬多夫斯基並非被告,而是被列入了Waymo的證人名單中。2017年5月,Uber以萊萬多夫斯基拒絕在此案中與Uber合作、交出其被要求上交的信息為由,將其解僱。

「Uber很遺憾將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帶入管理層,」卡莫迪告訴陪審團,「關於僱用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所有需要Uber證明的就是這起訴訟。」

作為站在這起法律糾紛及其潛在數十億美元損害賠償金核心的那個人,萊萬多夫斯基將可能會沉默,因為他早在一年前就援引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做出了抗辯。的確,也許從未有一個法庭如此多地談論一個自己不開口的人。

對我們旁觀者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好事,但可能卻正合原告和被告的心意。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是不擇手段、缺乏道德的,這一點雙方當事人都會同意——也許正因如此,才導致沒人想聽他說什麼。

庭審第二天

Waymo律師查爾斯·費爾胡芬(左)在第二天的庭審中向Uber前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右)詢問(繪圖:Vicki Behringer)

2月6日是庭審的第二天。當天,Uber前任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出庭作證。證詞沒有什麼大的爆料,只是強調了在其任職期間Uber如何重視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對Uber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Waymo希望對其十分關鍵的證人卡蘭尼克能證明Uber盜竊了商業秘密,並證明Uber準備為了在自動駕駛汽車開發領域領先對手而進行「欺騙」。

Waymo的提問首先關注了卡蘭尼克對媒體所說的自動駕駛技術對Uber未來重要性的言論,意在構建一個Uber準備為保持其在召車領域領先地位而不擇手段的事實。

當天,卡蘭尼克的父親也來到法庭並坐在了旁聽席上。身著深色西裝和領帶的卡蘭尼克認同自動駕駛汽車比人類駕駛汽車乘坐起來更安全、運行成本更低,同時表示,作為召車服務領先者,Uber未來的領先取決於在技術上的領先。

反過來,Uber辯稱,Waymo則是以害怕失去人才為動機,而Waymo希望保護的「商業秘密」,其實並不是什麼商業秘密。

根據Waymo的說法,作為一名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天才工程師,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離開谷歌后創立了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而後又轉投Uber並將谷歌的秘密數據寶庫帶了過去。卡蘭尼克在作證時確認他與萊萬多夫斯基見了面,並探討了Uber併購萊萬多夫斯基名下公司的可能性,而那時萊萬多夫斯基的公司甚至還不存在,再後來才有了Otto公司。

卡蘭尼克表示:「我想僱用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而他想要開一家公司,所以我試著提出了一種情形,就是既讓他感覺開了一家公司,又讓我感覺僱用了他。」

卡蘭尼克的證詞中常常出現千奇百怪的代號和俚語。與萊萬多夫斯基的會面叫「jam session」(即興演奏會),激光技術對於自動駕駛汽車的重要性叫「laser sauce」,併購Otto的計劃叫「Project $」($項目)。

在卡蘭尼克作證期間,Waymo律師向其展示了2015年底Uber自動駕駛項目成員舉行的一次會議中的筆記。筆記中列出了一些詞語:「source, all of their data, Tagging, road map, pound of flesh, IP」(來源、他們所有的數據、標籤、路線圖、一磅肉、IP)。

Waymo律師:「你曾經告訴過小組說您想要的是一磅肉嗎?」

卡蘭尼克:「具體的我不清楚,這是我常用的一個詞。」

卡蘭尼克花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作證,之後他的證詞在下午1點庭審結束時暫時被打斷。當地時間周三(2月7日)早上7點半,他還將繼續回答來自Waymo的更多問題,以及Uber律師團隊的交叉詢問。

卡蘭尼克在周二的證詞基本上沒什麼爆點,Waymo也不能討論他繼數月的醜聞後爆炸性地從Uber離職一事——不過周三會有何進展仍有待觀察。

除了卡蘭尼克以外,Waymo工程副總裁德米特里·多爾戈夫(Dmitri Dolgov)、Waymo法醫分析師加里·布朗(Gary Brown),Waymo硬體工程師威廉·格羅斯曼(William Grossman)也在當天早些時候出庭作證,之後Uber自動駕駛項目前負責人約翰·巴雷斯(John Bares)的一段錄像資料,其表示雖然有潛在的法律問題,但仍然想要僱用萊萬多夫斯基。

據法庭文件顯示,Waymo計劃將其首席執行官約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作為其第一證人。Uber則把聯合創始人、前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放在了證人名單的首位。

法庭文件還透露,兩家公司之間目前共有99名潛在的證人,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美國風險投資公司Benchmark的投資人、Uber投資人比爾·格利(Bill Gurley),以及Alphabet高管戴維·德拉蒙德(David Drummond)也在其中。

此外,美國司法部還在另外進行一項單獨的刑事調查,主要調查泄露的內容。

Waymo與Uber的這起商業秘密案件庭審預計將持續至少兩周時間,知產力將繼續追蹤這場庭審,請保持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產力國際 的精彩文章:

TAG:知產力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