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薊州老農「嘗鮮」種穀子 趕在4月底售空

薊州老農「嘗鮮」種穀子 趕在4月底售空

佳節臨近,薊州區的農村各家各戶都在為春節忙碌。然而卻也有人卻少了過年的心氣。上倉鎮陳家橋村種糧大戶張家悅,「嘗鮮」試種的穀子還有1/3存在倉中。眼看著春節這撥銷路再不能打開,創新種植真成「爛穀子的事」,他和老伴一年的勞作也將付之東流。這個60歲的本命年,老張過得不踏實了。

從八年前的流轉承包150畝地,到去年試種15畝穀子,張家悅一家在種糧上一直走前全村前頭。「最近幾年願意種田的人不多,張家悅家算是村裡務農的帶頭人。」陳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張祥軍介紹,當地多數農民務農「靠天吃飯」的習慣還在,農產品結構相對單一,多為玉米和小麥,屬於低附加值農作物。該村共有耕地500餘畝,多數為村民幾畝、十幾畝的散種。由於全村總體耕地較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村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偏低,屬於上倉鎮的貧困村。這幾年,張家悅一家從積極種植大田糧食,也開始嘗試轉向創新種植各類高營養、無公害的農產品,為的是錯位種植,有自己的特色。「他打算試種新品種的事,跟村委會也商量過,我們都覺得還可行。」張祥軍表示。

2016年老張一家試種了10畝穀子,收成不錯。而且由於營養價值高,口味良好,受到本地居民和農家院兒的歡迎,紛紛認購,成為周邊特色旅遊食品。「我們的穀子採用薊州區傳統的務農方法種植、加工,不破壞穀子的營養成分,也沒有染色。加上價格僅為5元,遠低於超市價格,口碑和銷量都可以。」張家悅表示,也是因此,2017年他追加種植了5畝穀子。一百天後,收穫依然頗豐,但銷路卻成了問題。

2017年,張家悅共種植了15畝穀子,畝產達600餘斤。然而自11月前後收割以來,仍有近4000斤穀子和500餘斤小米(穀子脫殼後)尚未銷售。張家悅這些「餘糧」成為全家人春節前的頭等大事。老張算了一筆賬,800元1畝的地租、40元1畝的播種費、百元一斤的種子錢、80元1畝的收割費,加上一年當中的各項管理、營養藥品的支出,每斤穀子的成本已超過4元。「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今年在打晾曬上,都是我跟老伴兒兩個人完成的,我今年已經60歲,她年輕點兒,也已經58了。」穀子的利潤不到20%,而剩餘量卻高達總產量的1/3。老張兩口一年在試種新品上可以算作毫無斬獲。

提起種植穀子的起因,老張表示他看到網上銷售穀子和小米售價都不低,才萌生試種新品種的念頭。然而念頭從網路開始,也從無法網銷結束。「兒子大學畢業沒回來工作,務農的都是老人,都不會網上銷售,本來想得好好的主打產品卻成了累贅。」對於種植新品種,張家悅老伴何秀穩有點埋怨,但更心疼老伴一年的辛勤付出。今年,陳家橋村裡為了鼓勵農戶種糧,特別使用農機為流轉土地深耕,每畝地替農戶省下60元。

老張一家也本打算2018年再嘗試多種一些各色雜糧,豐富農業產品的種類、結構,但如今的穀子的銷路問題卻讓他停滯住了腳步。天津市建委幫扶組駐村幹部胡寶來介紹,由於務農收入水平較低,近年來種糧都不是當地村民的首選。「老張哥這樣願意種糧、敢於創新的農戶應該得到大家支持。」為此,幫扶組也發動周邊村民、農家院積極認購穀子。然而,村民十斤二十斤的購買、農家院三十斤五十斤的認購,對於穀倉中近4千斤的穀子而言仍是杯水車薪。目前,幫扶組也在與張家悅一起積極籌劃自己的農產品品牌,設計相關包裝,希望能夠趕在4月底前將去年的穀子全部銷售。

新報記者 林單丹

(每日新報)

轉載自:每日新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燕網·天津 的精彩文章:

又一條小吃街要沒了!西青大學城小吃街將拆除
天津倆醫生半跪半坐兩小時做手術 因為這

TAG:大燕網·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