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寶石閃耀的必經之路——刻面切割

寶石閃耀的必經之路——刻面切割

寶石剛剛被開採出來時,灰頭土臉宛如路邊的碎石,毫不起眼;而在經過琢型設計、分割切磨、琢磨雕刻等複雜的工序後,就搖身一變閃閃發光,彷彿天生就這般美艷不可方物。

通常來說,寶石寶石有四種基本的琢型工藝:自由打磨、弧面、刻面和雕刻。之前小南和大家科普過了寶石的弧面切割,今天再來和大家重點聊一聊寶石的刻面切割。

刻面的切工(Faceted)是在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歐洲發跡而開始流行。15世紀末,人們發明了一種可以水平轉動的切割輪,這機器可以讓師傅重複仔細的琢磨寶石表面,慢慢的去找到最適合可以顯現寶石內部光線的表面。

文藝復興時期市場對這種幾何形和反射光的迷戀,更加速了精巧的寶石藝術的發展。在這段期間,整個歐洲的主要寶石市場,寶石內的光線管理成為了寶石切割的中心主題。

刻面琢型可以發掘寶石最大的潛在價值,因為寶石切割是一門藝術,不是說這需要很多藝術細胞和靈感,但它需要一些工程、機械和一些數學技巧。

很多寶石切割師是半專業的,他們賣寶石有時是出於興趣和補貼家用。對於那些收藏和投資寶石的人來說,「刻面」是最實用的寶石切割風格。

寶石刻面要根據多方面考慮

對稱性

對稱性是影響彩色寶石切工的首要因素,對寶石美觀產生直接影響。

所以我們將對稱性分為:

1)完美對稱:正面對稱+側面+底部完全對稱

2)整體對稱:正面對稱+底部稍微不對稱

3)局部不對稱:正面對稱+底部側面明顯不對稱

4)嚴重不對稱:正面+側面+底部不對稱

厚比度

厚度對寶石感觀影響,主要影響顏色深淺,以及火彩的細膩程度。

修飾度

主要體現在寶石拋光質量和崩口情況。

切割面細膩程度

影響寶石的火彩效果,主要受厚度比影響。

最後小南再來和大家說說刻面寶石的不同切工,大致分為兩大類。

閃亮式切工(Brilliant Cut)

參看下圖,它主要由三角和風箏形刻面組成。

階梯式切工(Step Cut)

下圖這是最常見的階梯式切工,特點是矩形刻面排列的很整齊。

錫蘭切工(Ceylon Cut)

亭部為階梯型切工,冠部為閃亮形切工。斯里蘭卡至今仍在使用這個古老的技術。現代計算機研究表明,一個階梯式切工的冠部覆蓋在閃亮式切工的亭部,會產生最大的閃亮效果。

巴里昂切工(Barion Cut)

由南非鑽石切割師Basil Watermeyer首創。它用圓形明亮式切工的亭部連到一個花式切工寶石。它通常會和一個階梯式切工的冠部相結合,能比其它方法產生更大的閃亮效果。有趣的是,Watermeyer先生創造這種切工的時間比計算機光線追蹤技術還要早!(計算機光線追蹤技術可以用來模擬模擬寶石的折反射等光學效果)。圓形閃亮式切工的亭部,與其它類型亭部相比,效果更棒!它能展現相當明顯的「光線噴泉」效果。

玫瑰式切工(Rose Cut)

特點是頂部刻面,弧形平底。偶爾你會見到刻面亭部結合一個穹頂形冠部的寶石,但這不是一個標準的寶石切工。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分類是按形狀來分的。

橢圓形明亮型切工(Oval Brilliant Cut)

外形:橢圓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外形輪廓要求:肩部對稱

起源:19世紀

有領結效應。其原石留存率可達到50%至60%,適合長形八面體的寶石原石。也因為它可以保留寶石較高的質量,所以多用於許多重新切割的古代寶石

墊型切工(Cushion Cut)

外形:矩形圓角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古典起源:1977年又稱為「枕型」切工(Pillow Cut)

墊型切工有58個切面,是現在明亮型切工的前身。其檯面較小,其他切面更大,鑽石腰圍較薄,整體較扁平,並且底尖被加工成一個小切面,則從檯面觀察鑽石內部可見一個「空洞」。墊型切工流傳於19世紀至20世紀,是經過多次發展和改良形成的切割方式。

祖母綠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階梯型

起源:古代典型階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於寶石的方形外腰圍,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較扁,底尖收成線狀。因常用於寶石祖母綠的加工,故名。使用祖母綠切工的寶石,較難遮眼包裹體,適合凈度較高、長方形、邊角略帶破損或包裹體的寶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達60%至70%之高。

外形輪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線面必須嚴格平行。

Radiant切工(Radiant Cut)

外形:矩形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Radiant切工發明於1977年,匠人希望綜合祖母綠切工的優雅外形和圓形切工明亮度,而創出此種切工。Radiant擁有長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顧了祖母綠切工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狀,也擁有如圓形燦爛型切工的優秀光芒表現。Radiant切工適合略顯長方,四角有破損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較高。鑲嵌時至少應以四爪鑲嵌的形式來固定四個被切除尖角的部分,以保證鑲嵌的牢固安全。

方形切工(Square Brilliant Cut)

外形:方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或混合型

起源:上世紀中期,由比利時工匠發明,此種切工被不斷完善,衍生出一系列改良形式。由於其改良形式兼有階梯型切工的特點,所以也可歸類於混合型切工。方形切工擁有方形或長方形外形,通常有76個刻面。方形切工可多樣化,但普遍冠部較淺,檯面較大,亭部較深。此種切工原石留存率高於其他明亮型切工方式,但不適用亭部較淺的寶坯。尖角處和亭部刻面產生的亮度和閃爍降低了包裹體的可見度,也稍「提高」了寶石的顏色級別,並且同樣重量的方形切工寶石與圓形切工寶石相比,外形顯得要大15%左右。方形的外形適合用於寶石緊密排列的無縫鑲嵌,這是其他形狀的寶石所無法做到的,但鑲嵌時需要保護尖角。

欖尖形切工(Marquise Brilliant Cut)

外形:欖尖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時期也譯為馬眼寶或者舟形切工。此種切工的寶石兩端都呈尖角,形似果核,故名。有領結效應。這種切工的原石留存率較低,其特色在兩端尖角處,此處的包裹體能夠被較好地遮掩,並且尖角處的閃亮度極高。鑲嵌時需要注意尖角處的保護。

外形輪廓要求:尖角對稱、無缺損

梨形切工(Pear Brilliant Cut)

外形:梨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17世紀 也稱為淚滴形切工(Tear Cut)或者墜形切工(Pendloque Cut)有領結效應。此種切工適合加工一端邊角有破損或者瑕疵的寶石原石。鑲嵌時需注意尖角處的保護。

外形輪廓要求:兩側翼對稱,尖角無缺損

心形切工(Heart Brilliant Cut)

外形:心形

切工:明亮型/燦爛型

起源:近代寶石外形以對稱得兩個翼瓣、正中的凹槽和底部的尖角組成,似心形。心形切工寶石全深較淺,適合形狀不規則且整體較扁的寶石原石的,原處凹槽位置的包裹體可以被剔除,以提高寶石凈度,但此種切工原石留存率較低。心形寶石的外形評價主要注重兩側翼瓣對稱、形狀飽滿。

免責:本平台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圖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平台使用的非原創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繫,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本平台聯繫,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採取相應措施,以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等你來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石指南 的精彩文章:

歐洲皇室御用的珠寶品牌 你知道多少?
奧斯卡珠寶:鑽石、不透明寶石和黃金光彩

TAG:寶石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