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二講:書同文的秦代書法

第二講:書同文的秦代書法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便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政令。政令內容包括統一文字和語言,統一車軌的軌距,統一道德與規範,還有統一度量衡等相關舉措。據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這種書體,比起前代文字,有了書寫線條圓勻,結構統一定型,字形呈縱勢長方等特點。從漢字發展講,這無疑是一大進步。

小篆在民間似乎並沒有推廣開,這裡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隸書已經產生,相比之下,隸書簡便快捷。秦代小篆,留傳到現在的只有歌頌皇帝功績的刻石和刻於權量詔版上的詔書,都是屬於「官方」的文字。而近年出土的秦代簡牘,其書體則全為隸書。

01

秦刻石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第二年開始巡遊天下。曾五次巡遊,登山立石,炫耀其功績,先後刻石七處。據說都是左丞相李斯所書。這七處刻石是:《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但這些刻石的原石,大多已不存在了。目前尚存世的有:《琅邪台刻石》現存殘文八十七字,字跡已殘泐模糊,除首行五字外,余為秦二世詔書,原石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又《泰山刻石》殘石存十字(較完整的七字,餘三字僅見殘筆),現在泰安岱廟內。但此石是否是秦代所刻的原石,頗有疑問。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帝一次東巡琅琊期間,為秦相李斯所書寫。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去世,次年,二世胡亥東巡琅琊,李斯等大臣隨行,於始皇所立石旁加刻詔書,以彰始皇成功盛德。至宋代蘇軾為密州太守時,始皇刻石已泯滅不存,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辭,世稱二世詔文,也就是現在保存下來的琅琊台刻石。

秦代的刻石尚有《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但原石均已不存,僅有後人的摹本刻石傳世。如《嶧山刻石》原石在唐代已毀,現存北宋時鄭文寶據其師徐鉉摹本重刻,石在西安碑林。又有據此重刻者多種。又《會稽刻石》原石久佚,元申屠唰以摹本重刻於紹興,清康熙時於被人磨去,現存者為乾隆時據元刻重刻。《之罘刻石》,北宋時歐陽修所見尚殘存二十一字,至大觀時泐餘十四字,王寀刻《汝帖》時,摹入第二卷中。《碣石刻石》有清人所謂「摹本」,實為偽作,其篆文系仿重刻之《嶧山刻石》,《嶧山》所無之字,則出於偽作者手筆,其文字與《史紀》所載有多處不合。《東觀刻石》原石久佚,亦無拓本傳世。

真正的秦篆只有《琅琊台刻石》,為國寶級文物。用筆圓轉,結體勻稱,點畫粗細均勻。工整謹嚴,圓潤婉通,莊重典雅。

學習小篆僅僅依靠這幾個模糊不清的字實在不現實,還要多方面搜集古代資料,互相印證,務求準確,古代璽印,權量銘,虎符,漢碑,《說文解字》以及後人的考證等。

張永明這本書可以參考,但是注意裡邊的字,有的寫法是有問題的。潘德熙的這本書很好。

02

權量銘文和簡牘

秦權、秦量是當時統一度量衡的法定計量器。權量之上多刻(或鑄)有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木製量器上,則把詔書另刻於銅版之上釘在量器上。歷千年之後,木質腐朽,僅留銅質詔版。留傳至今的秦權、秦量之上不僅俱列秦統一六國以後一些始皇二十六年詔和二世元年詔,而且有些還存有商鞅變法時代的詔書。著名的「高奴權」、「商鞅方升」銘文就是。一些權量在正文之外還另刻有權所發往的地名或權的重量等文字。

秦代書法遺迹中最珍貴的還有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1100餘枚竹簡。《國家寶藏》第二期,湖北省博物館帶來了「越王勾踐劍」、「雲夢睡虎地秦簡」、「曾候乙編鐘」三件頗具楚地特色的國寶。守護國寶的人是王剛、段奕宏、撒貝南,他們用各自的方式展現國寶背後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以後,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秦代的書法遺存,秦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卻在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問題:小篆是在哪種歷史背景下創造的 ( )

A、文景之治 B、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 C、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 D、商鞅變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心雅和 的精彩文章:

TAG:清心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