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曲中的故事: 古代遊子們的人生悲劇

元曲中的故事: 古代遊子們的人生悲劇

原標題:元曲中的故事: 古代遊子們的人生悲劇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折桂令·春情》徐再思


遊子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族群,基本上大多數讀書人都在某個時間段內當過遊子,通常說的是那些出門在外的人,簡單的說就是離家出走的人。離家出走在古代屬於比較神聖的事情,男人們離家出走,大多是行走江湖遊歷四方,或是長途跋涉進京趕考,是男人們要出去建功立業,是要做兼濟天下的事情。而女人們離家出走,則多半是很多難以啟齒的理由。因此,對於中國歷史而言,離家出走的神聖感,是就男人而言的。


《漢書》載:「遊子悲故鄉。」離家出走的人,流浪於異鄉,大多懷念故鄉的山水和故鄉的人,在燈半昏時,月半明時,那種凄清冷寂的憂傷即會泛上心頭,越是在生活不如意時,這種情緒就越會強烈。古代人的出門在外和今天的人不同,那時候出門不會像影視劇中看到的,騎一頭大馬,坐一輪馬車,馳騁于山野平原,打開窗戶就能看到明媚藍天。那時候的人出門遠遊,大多是苦寒的年輕人,或者身負行囊,跋山涉水;或者出征在外,黃沙大漠;或者亡國遺民,朝不保夕。不是那種雙飛七日游,更不是帶著老婆兒子去度假,這些遊子們全都是孤身上路,於是所謂的遊子們,在中國古代思維中,就多象徵著悲劇性的意象。


這種悲劇性的意象經漢唐辭賦詩人們的演繹,則更加廣為流傳,成為一種板上釘釘的判斷。但其實遊子們最早的記載中,是沒有如此悲傷感懷的,那時候的遊子們要是準備出門,鄉里鄉親多半還會眼巴巴的守望著這個遊子的衣錦還鄉和賑濟鄉里。遊子們出門都是帶著目的的,春秋戰國時代的遊子們,諸如張儀蘇秦等,馳騁列國,縱橫捭闔,在列國朝堂高談闊論,終贏得高官厚祿、錦繡前程。這樣的遊子,即便身在異鄉為異客,也自氤氳著拔劍向天的氣魄,即便有悲,也是悲壯,而非悲傷。諸如老子孔子等,周遊列國,傳播思想,在君王面前受萬般敬仰,卻因君王陷於權力的誘惑,終至他們浪蕩江湖,難登高位。後來的遊子們,也就將老子孔子的這種不得意,自比其身,遊子的悲,則變成了懷才不遇。

中國人有句俗語叫故土難離,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人不管在什麼時候,走到什麼地方,在他出發的原點上都會有種記憶羈絆著他,在很多時候他都會因為這種羈絆而無所作為,或者是猶豫不決。這是中國文化保守的根源所在,遊子們愁緒大多即是為此。為實現心中那種兼濟天下的理想,後來的人們堅持不懈,所謂的「父母在,不遠遊」的後面,也加上了「遊必有方」,就是如果有目的的遊歷,就是被允許的,就不是浪蕩公子。漢唐時代的讀書人,司馬相如、楊雄、李白、杜甫等,大多都是遊子,有的一生都在遊歷,甚至死在了遊歷的道路上。


李白二十多歲時候就離開巴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長安城裡贏得自己最早的名聲,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遊子生涯是豪邁壯闊的,就算是在遊歷中不幸溺水身亡,也是為的撈月如此浪漫的事情。和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前半生的杜甫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到晚年了越走越遠,越走越亂,越走越沒落,就變得不再那麼恣肆,而是」風急天高猿嘯哀「了。杜甫的這種遊子心態,與大家所認為的遊子更相似,也更是最為真實的遊子人生。中國歷史上要趕上李白那種無所無謂的狀態,遊子中是沒有幾個的,就算宋朝同屬豪邁派的蘇東坡,在屢遭貶斥,也曾發出幽怨的感嘆。


大多遊子,剛剛出門的時候,多是意氣風發,要準備出去揮斥方遒的,到末了,遊子們則多因現實的摧殘而失望,最終歸於故里,或隱於山野,成為那種與世不合的所謂高人賢人,這在中國歷代遊歷的讀書人中並不少見,這些遊子們回想往年的遊歷,便不再是那種充滿陽光沐浴的神聖之感,即便鄉里鄉野的鄰居們,也自會對他們心生含帶著憐憫的敬仰感:「他們曾經是遊子,他們現在是高人,他們曾經住過荒郊野外,他們現在也在荒郊野外,他們是賢人,我們不會做他們那樣的人。」如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鄭桓公與周攜王到底是什麼關係?
宋國的新經濟時代與燧明國文化的起死回生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