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揭陽潭角古村

走進揭陽潭角古村

潭角古村位於揭陽磐東街道,毗鄰陽美玉都,榕江北河三面環繞。這裡始建於宋代,古稱「潮臨」,後稱「潭角」,現有人口約5300人,都屬許姓。因毗鄰陽美玉都,村民大都從事玉器加工經營業。

古村傍榕水而居,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傳統建築數量規模巨大,文物古迹保存完好,是潮汕地區著名的園林式水鄉。2016年,潭角村入選第五批「廣東省古村落」。

一、從「潮臨」到「潭角」的村名沿革

「潮臨村」:史傳潮臨村開基祖許光祖公游榕江見此地碧水環流,一片平川,溪港如網,翠滴田疇,時逢潮漲,溝渠盡滿,疑為「世外桃源」,乃決意於此創寨,取村名為「潮臨」。潮臨村地近榕江,設有渡口,故也被人稱為「渡頭村」

「頂寨村」:渡頭許氏興旺發達,人口眾多,便有的子孫到相鄰之地另創一村(下寨)。一個在榕江上游,一個在榕江下游,為有所區別,便把上游的主村稱為「渡頭頂寨」,在下游的稱為「渡頭下寨」,簡稱「頂寨」、「下寨」。

二房祖祠

「潭角村」:1958年,地方行政區域變更,撤區建鄉,渡頭頂寨、下寨、尚禮、肇溝、陽美合成一個行政鄉,五村合一,取鄉名「潭角」,自此,潭角之名替代了渡頭、頂寨。多年來,儘管行政區劃數變,五村拆拆分分,這裡仍以「潭角」命名。

平山堂《祝壽屏》(清光緒十年)

局部

二、許氏盛族,源遠流長

潭角村許氏的淵源,源於福建南詔,自宋代創村以來,枝繁葉茂,源遠流長,分別創新圍、溝美、南厝、北厝四個古寨場,古稱「四社一村」。裔孫不少外遷繁衍發展、開基創祖,子孫昌盛,是揭陽許氏的重要「搖籃」之一。

潭角伯公宮

伯公宮局部

潭角村自古重視文化教育,倡導「詩禮傳家」,自創村開始先後建有「小書齋」13座,使潭角村世代簪纓,英才輩出,古有「一門四進士」的佳話,近現代更有革命黨員、前廣東省教育廳長許宜陶,華僑中學第一任校長許楚生等賢才。

潭角華僑學校大門

校名為廖成志所題

潭角村是潮汕著名僑鄉,旅居海外華僑1萬多人,比本村現有人口多出一倍。近代知名華僑有許富信、許元合、許合成發家族、許登科等。他們身在異邦,心懷祖國,多年來為國家和家鄉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國家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1980年,許合成發家族便在揭陽縣率先斥巨資興建潭角華僑學校,並捐資建揭陽縣僑聯大廈和揭陽縣華僑中學理化大樓,其熱心公益的善舉,深受華人社會和鄉親的稱讚。

潭角華僑中學禮堂——心月堂

三、古迹眾多,風格獨特

潭角村現存歷史建築有古寨4座,祖祠5座,公廳32座,「小書齋」13座,「四點金」、「下虎山」、「三廳通」、「三壁聯」共26座,古今園林6處。其中古寨有新圍、溝美、南厝、北厝,祖祠則有「二房祖祠」、「松溪祖祠」、「定安祖祠」、「謙安祖祠」、「春裘公祠」,各類潮汕典型建築風格多姿多彩,保存完好。遊客走在期間,仍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淳樸的水鄉風情。

潮臨古廟

潭角村有古廟十幾座,如娘媽宮、伯公宮等,但在揭陽地區最負盛名的是潮臨古廟。

揭陽民間有「古溪祠堂潮臨宮」的說法,其中潮臨宮指的就是位於潭角西北部的潮臨古廟。古廟建造於宋,修繕於清,內祀三山國王,歷經滄桑,至今仍然保留著清朝的建築風格。

廟內有鑄造用清康熙年間的龍鍾,雖歷300餘年,已生鏽跡,然其聲如昔,洪亮有韻,隔江可聞,為潮臨古廟鎮宮之寶。

整座古廟的木雕、石雕、灰塑、嵌瓷和彩繪裝飾藝術富有潮汕特色,雄偉壯觀,富麗堂皇,為揭陽地方名勝。

潭角古渡

潭角俗稱「渡頭許」,皆因全村姓許,又有一重要古渡在此。古渡古今皆稱潭角渡,位於潭角村東南,是榕城西向唯一渡口,古代又有官道直通興、梅客區,可謂扼榕城水陸要津,是潮梅商賈必經之道,兵家必爭之地。

自創寨以來,此渡一直為潮臨村(今潭角村)所有。為杜絕鄰村爭占渡口,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揭陽縣令賀朝冕特意於渡口立了《示禁碑》,據專家考證,此類石碑在粵東地區極為少見,對研究古代法制有相當歷史價值。

據記載,明末清初九軍取揭陽城時先在此地屯兵設防;1927年南昌起義後,周恩來、賀龍、葉挺大軍曾在此過渡參加玉湖汾水戰役;解放軍解放揭陽時先佔據潭角渡口,然後長驅直入榕城。渡口至今仍然發揮它渡人、渡車的作用,有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觀光體驗「古渡扁舟,勝似畫圖」的風采。

心月園大門

心月園內紀念碑

潭角村傳統建築規模大、文物古迹繁多、人才輩出,這裡歷經滄海桑田,依然保留原貌,行走期間,可以感受潮汕文化的魅力。潮臨古廟、心月園、古村落,還有精彩的潭角老故事,正在等待每一位熱愛潮汕文化、慕名而至的遊人。

註:本文資料來自潭角社區居委會,歡迎到潭角古村參觀遊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玉都 的精彩文章:

TAG:大玉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