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月里的那些前朝往事、風花雪月……

臘月里的那些前朝往事、風花雪月……

一、關於大年和小年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兩個神仙。大神仙叫大年,小神仙叫小年。

大年心眼好,愛惜人。每到五穀不長的寒冷季節,大年怕餓壞人,就把天上的白面撒下來讓人們吃。

小年雖說是大年的親兄弟,心眼卻壞透了。他用邪術把大年撒給人的白面變成雪籽,吃下去不治餓還凍壞肚子。等到把人們病倒了,他再變成巨齒獠牙的猛獸下來吃人。他吃人吃飽了肚皮,就躺下睡覺,一覺能睡三百六十天,醒過來還吃人。人們雖說知道它三百六十天下來一回,可是藏到哪兒也躲不過去。只好燒香磕頭,請求大年給作主。

大年正為白面變雪、人煙稀少的事胡猜亂想哩,一聽人間禱告,才知道是小年作的惡。他氣恨恨地去找小年,小年卻滿不在乎地說:「你行你的好,我吃我的人,礙你啥事啦?」

大年看他不講理,氣得抬手去打他。誰知小年心惡勁大,竟反手把大年打倒在地,還惡狠狠地說:「不念一母同胞,我連你也吃了!」

大年打不贏小年,只得親自下凡對人們說:「小年生來怕雷怕火,等他再來了,你們用油松乾柴燒青竹,圍成圈子,點上火,人們坐在中間,它下來就吃不著人啦。」

人們記住大年的話,小年下來時,乾柴油松燒得青竹「砰啪」亂響,烈火烤人,急得它轉圈磨牙沒辦法,只好空著肚子回去了。 他知道這是大年的主意,就去打大年,大年沒法,也跳到人們燒的火圈裡。小年恨得咬牙切齒地說:「等我練好了火功,把你們吃個孩娃不留!」

日出日落,草青草黃。兇狠的小年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終於練成了火功,再過一天又要下去糟踐人啦。 大年呢,也早已作好了準備。他也是三千五百九十九天沒睡覺,整天沒日沒夜地熬氣力,練武藝,再過一天也要下山和小年大戰一場,保護人類不受殘害。

正好到三千六百天中午,大年小年在半空中迎頭碰上。小年知道不除掉大年自己吃不安生、就動手打起來。大年毫不示弱,二人打得黃風滾滾,雲霧遮天。這就是後來春天風多霧多的原因。 一氣打了三十二天,小年急了,張嘴要吞掉大年。

大年急忙舉起手心雷,誰知小年縱身一躥躲到了高處。大年追著他往上打,他就一直往上躥。這就是二月二打悶雷的原因。 大年又追了七十四天,看手心雷打不住他,就放手不打了。小年卻認為哥哥的雷放完了,一翻身衝下來抓大年。大年閃身躲開,抬手從背後拉出一條雪白的長蟲。只見那長蟲口吐烈火,直衝小年燒去。

不等小年躲避,大年又口吐轟天雷。小年閃身躲開,張口噴出一股黑水,雖澆不滅火,濕不了雷,可也保住了他自己。 大年追,小年跑,震得天搖地動,大雨傾盆。這就是夏季扯閃打雷下暴雨的由來。 小年打累了,一頭扎進海里睡去了,大年急忙放出太陽,催熟五穀,免得因為他和小年打仗叫人們挨餓。

小年一氣歇了一百天,抖擻精神又來和大年打仗。大年二話不說,接手就打。這回小年學精了,先施出他練的冷氣滅火功夫,一張嘴,陣陣冷風朝大年颳去。大年一哆峻,急忙縱身往高處去。小年也急忙趕上去,攆得大年沒處躲藏,就變成一個小石頭落到地下。小年找不著大年,氣得嗷嗷亂叫,駕著冰冷的狂風亂翻亂找,實在找不著,就下起漫天大雪,要凍死大年。

其實,大年早已躲到了人們藏身的山洞裡,人們給他生火烤,熱飯吃。大年暖和透了,還要來松脂橡油,把身上抹了一層又一層,準備和小年決一死戰。 又是到了三百六十天頭上。小年預料大年被凍死了,就大吼一聲衝下來要吃人。只見大年一滾,帶著滿身大火躥到半空。

等小年剛下到樹梢上時,大年一頭鑽進小年嘴裡,順喉嚨下到肚裡,放火燒起來。疼得小年手扳樹枝,兩腳亂蹬。不一會兒,小年手一松,身子橫到了樹杈上。只見他的身子上熱氣騰騰,燒得只剩下了一張皮。大年和小年都死了,人們齊刷刷地跪在當院,哭著給大年磕頭,並把裝著大年身子的小年屍體永遠掛在樹上。

往後,人們每隔三百六十天就在院里的樹下給大年燒香,說大年是火神,有香火就有神通。能保枯世代平安。 後來。朝里的能人推出三百六十天是春夏秋冬四季一循環。這一循環起個啥名哩?大家都說。大年為咱舍了命,咱永遠也不能忘了這個大恩大德。夠一個循環,就算過一年吧。人們還根據大年燒小年的辦法,仿著小年剩下的那個空殼殼,做了一個又一個燈籠。每年過節就掛在樹上,驅魔鎮邪。

二、關於臘月的來歷

「臘月」,古時候也稱「蜡月」。

所謂「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後的第三個紀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漢族民間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冬至後三戌祭百神」之說,這種稱謂與自然季候並沒太多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歲時之祭祀有關。漢應劭《風俗通義》謂:「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不論是打獵後以禽獸祭祖,還是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個「祭祀之月」。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此風俗起源於秦漢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下令制定曆法,將冬末初春新舊交替的十二月稱為「臘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臘日」


周朝記載:早在周代時,不論官宦之家還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為一年中之最,這次祭祀活動的名稱就稱作「臘」,有多種古籍為證:《玉燭寶典》:「臘,一歲之大祭。」《獨斷》:「臘者,歲終大祭。」《荊楚歲時記》:「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門閭臘先祖五祀。」臘祭的對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虔誠奉上各式祭品,答謝祖宗與家神的保佑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合家康寧。

《隋書·禮儀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開皇四年十一月詔曰: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是說臘包含有新舊更替、辭舊迎新的意思。一年將過,在這新故交接的歲末之際,向祖先家神貢獻祭品,報告一年人壽年豐,天上人間分享豐收的喜悅。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在祭灶的這幾天中,市面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寫春聯。文人墨客在街邊巷口放一小台售賣春聯,舊稱桃符。一般都當場書寫,以圖潤筆,春聯的內容基本上是送舊迎新之意。

老年間,「春節」是專指立春而言,把農曆元旦稱作春節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明朝時,農曆元旦叫「正旦節」,後來俗稱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兒」。從籌備到結束這段時期叫「年關」,總稱「過年」。

稽善惡:俗傳廿五是神仙下界視察之日,北京人管這天叫「稽善惡」。京城人們在這天都非常小心,起居謹慎,不亂說話,唯恐被老神仙「稽查」了去。

亂歲日:自廿五日到除夕稱為「亂歲日」,因為灶君上天了,神仙也視察完了,人們的思想上沒什麼負擔了,就把這幾天謂之「百無禁忌」,漢族民間多數在這幾天之內辦理過大年之事。

洗疚疾:過去再不講衛生的人,也要在臘月三十之前洗澡,廿七、廿八這兩天洗澡人山人海,為的是除去一年的晦氣,好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廿七洗疚疾,廿八洗邋遢」的諺語。

封印:每年臘月十九至廿四這九天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日,通知各衙門停止辦公,叫「封印」。百官開始休假。封印之日,各部院都邀請同僚歡聚暢飲。所以京城封印之日,前門一帶的園館居樓非常擁擠。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文中觀點只代表作者本人)

喜歡此文請留言點贊,歡迎轉載,感謝光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琴心熙語 的精彩文章:

行走黃河西岸邊——沿黃公路晉陝大峽谷掠影(四)

TAG:琴心熙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