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敢於同惡搞經典說不

要敢於同惡搞經典說不

文 范忠東

近日,手機微信里有兩個視頻被大家頻繁地傳播著。一個是「年終獎版」視頻《保衛黃河》,視頻里伴著《保衛黃河》的旋律,一群人打扮成熊貓的樣子一邊吼著「年終獎,年終獎,我們在嚎叫,我們在嚎叫」,一邊搖頭晃腦故作癲狂,時而瞪大眼時而張大嘴,時而扭動屁股亂舞手臂。另一個視頻是誇張版的《保衛黃河》,視頻里的演唱者用黃布當黃河,一群表演者手持大刀、兒童玩具槍,做出誇張的表演,指揮和鋼琴伴奏也是誇張的表演。「年終獎」視頻是低俗的歌詞、誇張的表演,而另一視頻比之稍好一點的是沒有亂改歌詞,只是誇張的表演,但很不嚴肅。

筆者認為,這兩段視頻是對《黃河大合唱》這首中華民族經典之作的惡搞,是對經典藝術作品的極不尊重,是對詞作家和作曲家的不尊重,更是對那段苦難歷史的惡搞戲耍。

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歷史是一面鏡子,對待中國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歷史,抱持敬意與尊重是對我們每個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在這些歷史裡不僅記錄著革命先輩的奮鬥史,更承載著我輩的過去和未來。經典的藝術作品承載著的不僅是對歷史的記錄,更是記錄著民族的興衰和榮辱。尊重歷史、尊重經典,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對社會的尊重,對現實的尊重,對未來的尊重。

惡搞式的表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能逗樂別人的誇張式表演雖然好,在舞台上也有一定需要,但表演形式和內容本身並非沒有底線。以惡搞經典藝術作品的形式取樂觀眾,既不是尊重經典、傳承經典,也絕非是對經典之作的藝術創新。

誠然,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需要一些逗笑和歡樂,但一種表演形式或一個節目能否達到逗笑別人的效果,靠的是對現實生活的認真觀察,對現實中一些不良現象的發現,然後經過藝術加工,運用藝術的手段把它呈現在舞台上,進行諷刺和批判,同時也需要表演者具備實實在在的表演功力和一定的創作水平,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現實生活中的不良現象搬上舞台,呈現給觀眾,通過適度的誇張表演來諷刺和批判,從而逗樂觀眾。比如馮鞏和郭冬臨創作表演的《舊曲新歌》就非常好。

我們知道,娛樂有娛樂的底線,嚴肅有嚴肅的必要,調侃經典作品、愚弄歷史記憶,既超出了娛樂的邊界也褻瀆了藝術的神聖,就無法給觀眾帶來真正的藝術享受和發自內心的歡笑。

筆者之所以說這種惡搞經典作品危害很大,影響惡劣,不僅因為惡搞本身所帶來的社會負能量很大,也在於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破壞力量不容小覷。不可否認,惡搞經典藝術作品在表演時容易贏得觀眾的笑聲,甚至是賀彩和掌聲。這種隨意惡搞經典的文藝作品相對於要觀察生活,不斷提煉挖掘社會不良現象來進行文藝創作容易得多,它所博得的觀眾笑聲也很廉價,所以表演形式也容易被更多的人模仿。一些業餘的,甚至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在給業餘的群眾表演輔導時也喜歡用這種方式創作節目。

筆者也曾觀看過一些單位的文藝晚會,聽別人說過惡搞《黃河大合唱》或其它經典文藝作品的節目。這些惡搞節目不僅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某些公司的年會上,也曾出現在一些中學、大學校園迎新生迎新年的文藝晚會上(筆者曾被邀請去參加某些學校組織的文藝晚會當評委時看到過學生惡搞經典文藝作品或歌曲的節目)。

觀眾在看節目時,被舞台上誇張的表演嘻嘻哈哈地逗笑,看似對觀眾對社會沒有什麼影響,但廉價笑聲中所傳播的並不是什麼寓教於樂精神,而是反映出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愈發虛無,社會正義感的不斷滑坡。表演這些節目或編排節目的人,以無所謂的態度來惡搞經典藝術作品,會在溫水煮青蛙中撕毀本應堅守捍衛的社會道德底線和價值認同,從而影響觀眾的價值取向,降低觀眾的審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會認知。

在文藝創作中雖然有舊瓶裝新酒的方法,如歌曲《東方紅》《工農兵聯合起來》等歌曲,其音樂是老音樂,被創作者重新填了新詞後而使歌曲傳播的更廣,更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但是歷史不是一個什麼都可以裝的「空瓶子」,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的經典文藝作品,同樣不是什麼都可以裝的「空瓶子」、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的「草稿紙」。《黃河大合唱》這部經典之作,把它說成是「歌唱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部不朽藝術之作」一點也不誇張。為圖搞笑而篡改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聲的代表作,顯然是一種對歷史的褻瀆、對民族精神的揮霍,與渾渾噩噩的「蓬間雀」何異?

這樣兩個惡搞經典藝術作品、愚弄歷史記憶的節目視頻在網上傳播,在一個單位作為年終晚會去表演,是對詞曲作家的不尊重,是對經典藝術作品的不尊重,更是對那段苦難歷史的不尊重。

筆者想說:這種惡搞經典藝術作品的節目帶給人們的不是高雅愉悅,而是煩亂厭惡。因此,抵制惡搞調戲經典藝術作品人人有責,要敢於同惡搞調戲經典藝術作品說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周報 的精彩文章:

悉尼歌劇院新年前夜開張

TAG:音樂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