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反對博通收高通的「中國幫」:一種氣息讓人不安

反對博通收高通的「中國幫」:一種氣息讓人不安

有件事,本來已過去,突然又覺得不吐不快。就是前幾天,一幫中國手機企業,包括小米、OPPO、VIVO、聯想的高管們,紛紛跳出來,反對博通欲強力收購高通一案 。

這裡面的邏輯一看便知。

截至目前,中國手機企業在全球攻城拔寨,有些勢不可擋的樣子。高通對於中國手機企業的依賴越來越重。至於為什麼這幾家跳出來背書,則跟高通在中高端市場領域面臨的尷尬有關:蘋果、三星、華為們很少用它的方案了。

但是,背書的樣子實在難堪。你看看他們都說了些什麼。

1、小米總裁林斌:小米和高通是戰友,小米很小的時候高通就提供支持。收購案讓小米擔心未來高通還能否繼續推出劃時代的晶元產品。

2、中興通訊終端事業部總經理程立新:高通和中興1999年就開始合作。美國這種收購案很常見,希望這件事能夠刺激到高通,讓高通為產業帶來更多優秀的解決方案。

3、OPPO CEO 陳明永:收購案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擔心博通收購高通後能否創新,有壟斷嫌疑。對消費者不一定是福音。

3、 vivo CEO 沈煒:不希望有變化,高通是有追求的公司,不為了賺錢而賺錢,而是為了用戶,所以掙錢其實是遲早的事,把「因」做好了,「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比來說,中興程立新、小米林斌說得還好(小米與高通還有資本關聯)。但OPPO CEO 陳明永尤其是 vivo CEO 沈煒的表態,實在讓人無語,它們有些刺耳。

博通最近兩年的風格,確實讓人擔心它的資本操作會損害一些收購標的的產業價值。比如當初在消化老博通的時候,外界期望的物聯網業務,非但不受重視,很快還被賣掉了。一些擔心出現所謂「變化與不確定性」,也不是沒道理。但這種表態建立在高通好像就是一勞永逸的創新模式、毫無壟斷嫌疑一樣。OPPO CEO 陳明永似乎對過去幾年高通接連遭遇的區域市場(包括中國市場)的反壟斷、高額罰款充耳不聞。沈煒說「不希望有變化」,這不過是一個利益既得者的心態,缺乏面向未來的勇氣,同時看不到未來幾年的風險面。

高通確實是值得尊重的一家公司。如此巨頭,作為客戶,面子是要給的,但也不至於如此神化它吧。市場上,除了高通,還有其他處理器企業,規模不如高通,移動通信維度的產品線可能也不如它豐富,但畢竟也不是唯一的選擇。

何況,高通多年來遭遇質疑很深。在過去三年反壟斷案之前,高通在中國已經多次遭受舉報。我從來就不認為它是一家多完美的公司。它的商業模式里,既有創新的歷史與動力,也有一勞永逸的姿態。它最受詬病的部分,就是「晶元+授權」的模式中,整機收費環節里,一直存在重複的嫌疑。

有人拿高通這種模式對比ARM收費模式,後者也是架構授權費用(類似版權)+每顆晶元的專利薄利收費。但不同的是,ARM並不提供完整的處理器產品,它的商業模式里,兩塊本來也是一體化的。高通的模式蔓延到整機環節。

陳明永、沈煒擔心所謂「變化」,有對高通這種商業模式高度依賴的背景。它透露著兩家公司運營中的風險面。過去一年,兩家公司出貨增幅下降,已經反映出整體商業模式里的弊端部分。

高通商業模式,也備受此次收購方博通的隱性批判。調研公司伯恩斯坦的分析師Stacy Rasgon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博通CEO主張放棄高通「授權」與「晶元」業務分立的收費模式,希望能將專利許可與晶元定價結合起來,如此,就能通過C端代替手機生產商付費。

博通CEO的主張不是沒有道理。過去多年,一些客戶並不情願支持高通的收費模式。包括過去一年多與它纏訟不休的蘋果。多次反壟斷案後,高通雖然遭受觸罰,但在妥協的部分,這一模式依然維持著現狀。

在我們的觀察中,高通其實早就意識到這一風險,並且隱晦地表達過通過業務分拆化解部分挑戰的用心。但截至目前,它並沒有找到更為合理的路徑。

我們這裡絕不是否認高通的歷史積累持續變現的合理性。但也持續累積著更多風險。事實上,在挑戰面前,過去兩年,它在局部做了妥協之後,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手段,基本搞定了中國夥伴。

而在這背後,無論是通訊業還是半導體業都已經經歷過複雜的變遷,許多門檻都已經降低,高通的模式里,有壓制產業的嫌疑。

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逢迎到安卓時代,高通這種模式早就遭遇困境。應該說,在一個水平分工為主、開放的環境里,它的模式刺激了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也促進了競爭。中國手機企業的崛起里,確實有高通的功勞。但弊端是,它導致競爭持續出現同質化。中國手機企業波動多多,也有它的因素。

而今,面對一個跨界、融合的時代,它的模式里,就帶有消除競爭、減少選擇權、壓制創新的反動色彩。這是高通的保守一面。

當一個市場已經變得無所選擇的時候,我不認為這是高通風光的時刻。事實上,無論是蘋果、三星還是華為,它們之所以局部走出高通的藩籬,其實就與這種持續變化的背景。

四家中國手機企業高管不惜身段、不惜得罪更多夥伴而為高通背書,有他們的被動面。這個周期,殘酷的競爭迫使它們更多依賴高通的模式。

而這無疑也是高通自身的危機信號。它對中國市場同樣高度依賴。過去一年,你看它的高管來中國多少次了。關鍵的產品、市場活動甚至開始在中國率先揭幕。

這裡面有高通轉型的壓力。除了移動通信面臨挑戰,它的智能互聯轉型也在尋求本地支撐體系,收購NXP期望獲得本地審查通過,只是其中一面。未來,這裡的5G與萬物互聯機會比全球其他區域市場更具潛力。

但是,如果高通不願變化,我們寧願看到它被外力強力扭轉,被動發生劇烈變化。在這一層面上,夸克反而支持博通收購高通。即便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甚至博通會閹割高通合理的一面,但是,與其看著高通僵化、騎牆下去,不如期待市場出現新的變化。我想,震蕩之後,應該會形成新的正面驅動力。

至於這幾家中國手機企業與它們的高管們,我覺得,這一次的表態,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也有豪豬取暖的用心,但整體反而暴露了一些風險面。2018年及以後,市場一定會經歷許多難以預測的變化與不確定性,那些對這兩個方面擔心的企業,那些以為高通依舊會一勞永逸而無視其他產業力量的玩家,保不準會出現最大的不適,尤其是OPPO與VIVO。

真的,一種讓人不安的氣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夸克點評 的精彩文章:

新品隱含重塑產業鏈野心 中興能否回到舞台中央?
從最佳職業排行榜看「越熱門卻越難飽和」的科技行業

TAG:夸克點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