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斑胸草雀會「胎教」

斑胸草雀會「胎教」

圖片來自網路

斑胸草雀是較常見的雀形目梅花雀科的鳥類,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新幾內亞的熱帶森林,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從澳大利亞引進,目前為飼養的觀賞鳥。此鳥體長10厘米左右,全體羽色青藍灰色,頭部呈藍灰色,嘴基的兩側及兩眼下方均有黑色羽紋。最明顯的特徵是飛羽深灰褐色,尾羽較短為黑色並有較規則白色橫斑,故名斑馬雀。

斑胸草雀善於利用天然洞穴,或其他鳥兒廢棄的洞穴營巢,巢材常用細長的草莖及樹葉,比如禾本科植物柔軟的花絮或果穗。營巢時,雌雄鳥共同協作,雄鳥尋找合適的巢材銜至洞穴,雌鳥在洞穴中搭建完成巢坯,以後逐步植入細草、羽毛、纖維等巢材。在產卵、孵卵、育雛期間,雄鳥仍要銜細柔的巢材,供雌鳥修補巢穴。

多數親鳥產卵4~6枚,若第一次繁殖,有的只產卵1枚,最多產卵3枚。白天多以雌鳥孵卵,雄鳥守衛在巢穴附近,定時發出單音連鳴,彷彿告訴巢內孵卵的雌鳥「平安無事」。每日早晨、中午、黃昏前夕,雄鳥進巢換出雌鳥。雌鳥出巢,排便、飲水和覓食後,進巢替換雄鳥。

孵化期間,當環境溫度高於26攝氏度時,它們會在胚胎髮育後期即距離孵化日5天內,對卵鳴叫。如今人類流行胎教,難道鳥兒也如此?

很多鳥類的胚胎在發育後期和人類腹中胎兒一樣,可以識別外部不同的聲音,這就意味著鳥兒完全具備進行早期胎教的生理基礎。可是我們不是鳥,如何知道呢?澳大利亞科學家的實驗,表明了即便你不是鳥,也可以發現它們的秘密。

為了解這些鳴聲對雛鳥生長發育的影響,科學家錄製了斑胸草雀對卵鳴叫的聲音——我們稱之為「胎教鳴聲」。然後把即將孵化的卵(距離孵化日5天)分成了兩組,放置人工孵化箱中孵化。第一組給這些卵播放胎教鳴聲,第二組播放成鳥之間的交流鳴聲。兩組實驗的雛鳥孵化出來之後放回巢中由親鳥繼續撫養。

結果發現,聆聽胎教鳴聲的卵孵化出來之後,雛鳥隨著巢溫度升高,其生長發育緩慢。對照組聆聽成鳥之間交流的鳴聲,雛鳥出殼後隨著巢溫度升高,其生長發育也增快。按我們一般人的思維,親鳥對卵進行胎教,應該使雛鳥長得更快才對。可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何?

實際情況是,親鳥不希望雛鳥過早地出殼,以及出殼後過快地生長。尤其是當氣候變暖時,斑胸草雀邊孵蛋邊進行「胎教」,提醒尚未出生的雛鳥外面天氣很熱,慢點生長。這是因為溫度高之下,如果雛鳥生長發育緩慢,體型較小,可以減少發育過程中的氧化損傷(DNA、蛋白和脂肪中不穩定有害分子的積聚),有利於雛鳥的健康。

通過追蹤這些接受過胎教的鳥兒還發現,這些鳥兒比沒有接受過胎教的,在下一繁殖期會出生更多的後代。這項研究說明「胎教」確實很重要。

這也證明了鳥類可依據環境去調整繁殖的情況,而且很有策略性。

來源:中國科學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抗糖尿病新葯欣格列汀獲批進入臨床研究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