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二):電影發行的兩種形式和宣傳工作

日本動畫產業商業運作的基本(三十二):電影發行的兩種形式和宣傳工作



圖片來源:《電影妖怪手錶 陰暗面 鬼王的復活》





歡迎關注

Anitama

訂閱號!



第四部分 電影事業篇


第三章 電影發行的兩種形式和宣傳工作


電影發行業務的三步,買電影、賣電影、宣傳電影,買電影說完了接著說賣電影。賣電影簡單說就是賣到各地電影院去上映。所謂賣電影這步,精髓就是怎麼在發行環節跟上映環節緊密契合,讓無論什麼電影在上映階段都發揮出最大的商業價值,這是拉開差距的部分。


不過這是上映環節的基本也說完了以後,再來談的話題,現在先就說說基本的概念的問題。把電影賣到電影院去,有兩種賣法。一種是包檔性的發行,一種是靈活性的發行。


包檔性的發行,就是每個電影的檔期都定好了,然後發行方和電影院打包交易。比如發行方一年間提供多少電影,每個電影什麼時候開始上映,什麼時候結束下線,這些在合同定好了。這個方式有一大優點,兩個顯著缺點。


優點就是省心,低風險。對於發行方來說,這就是下遊客戶已經確保了。接下來在約定好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反正不管賣什麼電影過去對方都得買。或者換一種描述是,已經買下了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貨了,就等這邊發貨到貨了。對於電影院來說,這就是產品有穩定供給源了。一個電影院不上映電影那叫什麼電影院,那常規來說是一天也不能停。上哪一直找那麼多電影來啊,如果跟發行商簽了包檔性發行的合同,那就有穩定的上映作品持續供給了。


缺點方面,總的來說表現就是不自由啦,跟靈活性發行相對的。低風險,一般純理論來講,也就意味著低收益了。第一個是期間定死了,第二是數量定死了。


期間定死了,哪天首映哪天下線,都得按約好的執行。遇上大賣座的電影,到了該下線的時候也老老實實停了,上下一個吧,發行方和電影院都心疼。然後遇上了冷冷清清的電影,還沒到約好的下線時間,你就得繼續上映著。這種情況就只剩電影院的心在滴血了,發行方還是相對爽的,能多拖幾天是幾天。


不過自然有隻讓發行方揪心的缺點,就是數量定死了。你發行商已經跟各大電影院合同都簽好了,你就得履約提供電影給人家上映啊。要是你提供不出來腫么辦,出不來也得出,否則就違約。這個邏輯就變成顛倒的了,不是因為有企划了,所以製作電影出來,再所以去電影院里上映。而是會變成這種情況,媽蛋檔期擺在那裡了,有坑不填不行,為此硬著頭皮也得生產個新作出來。


靈活性的發行,就是檔期和數量都沒定好的了,自由地來。首映日當然還是要定的,但是下線時限誰也不知道。發行商和電影院自己都不知道,上映後看一步走一步。這個方式的優點就是能賺時盡情地賺,要是遇上不好圈錢的冷片,就趁早下線砍掉檔期讓人家滾蛋了。


聽上去感覺對於商人來說,比包檔性的發行要合理太多了,但是照樣有兩個缺點。第一就是每個電影都要一個一個去確認,跑業務,發行方和電影院都累死。第二是沒有穩定性,就是沒有長期飯票,沒有安全感。


我們已經說過日本的電影公司,實質指的是有發行機能的公司,電影發行公司。日本的電影行業,黃金時代形成有六大巨頭。


第一個是日活,最早的老牌電影公司,離現在歷史已經過百年了。第二個是松竹,上世紀二十年代出來的。第三個是東寶,上世紀三十年代出來的。日活稍弱,松竹和東寶就形成了兩強爭雄的形勢,這是歷史的第一階段。


到四十年代,戰時政府親自扶植起第四個,叫作大映。大映在政府黑箱下,迅速就崛起成了三巨頭之一,跟松竹和東寶鼎立。這是歷史的第二階段。


歷史的第三階段,戰後東寶的職工鬧罷工,分裂出了新東寶,這是第五個。五十年代初,東映也成型了,這是第六個。至此六大巨頭並立的時代到來了,伴隨著五六十年代日本電影行業的最黃金時代。東映也自己創業了新東映,但是不過兩年半就失敗了,沒有成長算作第七大巨頭。


然後經過巔峰,下降線也就來了,歷史的第四階段。六十年代是整個電影產業的衰退期,日本電影市場的觀客人口規模年年遞減。經營不善的新東寶,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第一個破產。六十年代中期,松竹開始關閉部分攝影所業務,東映發瘋似的開拓電視影視劇和動畫業務。


歷史的第五階段,徹底崩潰。一九七一年是日本電影行業標誌性的年份,這年的市場人口規模已經縮水到一九六〇年的五分之一。這年是史上最後一次電影人口超過兩億的一年,而在五十年代的最鼎盛期這個數字明明超過十一億。這年大映也破產了,日活徹底轉換路線跑去拍三級片來吸眼球,東寶把自己的製作部門整個切出去另立子公司,斷臂以求生。一九六〇年全日本有將近七千五百家電影院,這年也已經跌破了三千。


現狀就是第六階段。六大巨頭已經成為歷史,活下來的只有三巨頭,東寶、東映、松竹。日活還活著,他已經成日死了。大映呢還好點,殘部其實被角川收了。但角川主營也不是電影事業,只是有這方面的業務,繼承的是大映遺產。所以現在一般只說三巨頭,如果一定要搞成四天王那也行,擠進第四個的就是角川。


說這些歷史階段意味著什麼呢,他們的發行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包檔性的發行是主流,理所當然的形式,尤其是六十年代為止的最黃金時代。因為這種形式的缺點,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也不會算是缺點。


期間定死了,要的就是定死啊。電影這麼多,你不好好規範一個個排隊上可怎麼搞。數量定死了,不要緊啊。多點活干還不好嗎,有多少坑都能給你填上,一個勁搞生產然後搞銷售,還能給國家貢獻傳說中的幾滴啤。


歸根結底,還是黃金時代太好。意味著需求量高,所以產量產能什麼都高。明明電影票價都很低,但無論生產什麼電影拿出去上映,獲得的收入起碼都能覆蓋成本並形成黑字。所以一切都不是問題,典型的需求過剩狀態的產業。


現在的天朝電影市場也正處在上升期,二〇〇九年我朝的電影市場規模才第一次超過一百億元人民幣,而去年就已經突破五百億了。平時有人向我問起日本上映中的新片時,問法也會經常是,什麼時候下線。這意味著,包檔性的發行方式是默認事項,以這個為前提來問的。


但是在現在的日本,還有維持包檔發行的,只剩東寶和東映了。而且這兩家也不是只搞包檔發行,而是包檔發行和靈活發行並行式的,各自有各自分開的院線。松竹則是撐到一九九九年三月,終於撤退了,以後只搞靈活性的發行方式。剩下的事,就以後說到上映環節,說院線的話題時再繼續。


第三步是電影的宣傳業務。製作環節只管生產,上映環節電影院只管等著人來就放片,平時給我們洗腦的這些拉仇恨工作,理所當然就是發行公司來乾的了。


宣傳業務自古以來有三大核心,廣告、提攜、商品化。廣告這個挺好理解,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互聯網,哪都能上廣告吹一波,鋪天蓋地給你洗腦。


提攜,或者叫協力、合作。就是借別的名聲來打廣告,比如什麼大明星出演這個片。大家都不知道這什麼片,但是這明星實在是個聚聚,觀眾願意光憑著就去電影院買票。這是自古以來的觀眾習慣,看片沖著大腕去,其實本質效果就是提攜的宣傳方式,只是早期還沒理論化。


提攜也不是光靠影星,歌手也行,任何名人都行,不是人都行。比如什麼大廠商的新產品,在影片里露個面,這也是提攜。因為接下來,這個大企業自然而然就會賣力幫著宣傳這個電影了,這就是間接宣傳的力量,儘管這個企業根本不在製作委員會裡。再比如最新的《電影妖怪手錶》讓有半世紀歷史的名作《咯咯咯的鬼太郎》登場一下,這種就是直接跟虛擬作品提攜的宣傳方式,本質上也是一樣的。


商品化,本質依然是跨產業來宣傳。不過商品化的初始思維,是作品有人氣了後,衍生出很多關聯商品來圈錢。電影用商品化的宣傳方式,則是反過來,先讓商品有人氣了,於是電影票也就好賣了。所以才在首映日之前,就可以出各種雜誌、小說、寫真集、原聲音樂光碟、玩具、文具、各種日用品,滿天飛。


不過說是核心有三個,實際執行起來,宣傳業務大體還是要分十步走。


第一步,宣傳計劃的立案。宣傳當然不能等電影都製作完成了才開始了,甚至得在製作還沒開機前。但是這個時候,已經確定的事項至少已經有,作品的內容路線、職員陣容、演員陣容、製作費規模。然後以此來確定宣傳費規模,再立案具體的宣傳計劃。


第二步,提攜。第三步,商品化。這就是上面說的其中兩項核心了,是要比較早期就開始著手的。


第四步,製作發表記者會見。到這時正片的製作都不一定已經開始了,總之就是要趁早搞大新聞,正式宣布,我們要做個這這那那。至於具體的元素,不透露,搞得神秘點,吊胃口。其實哪是不透露,是不能透露,因為沒東西透露,製作沒開始,甚至詳細的東西他們搞宣傳的自己都不清楚。


第五步,製作宣傳。說成劇照宣傳大概還好理解些,就是製作過程中的宣傳。製作現場故意不保密,放媒體進來取材,甚至自己主動放出東西去。


第六步,完成披露試映會。終於製作環節完工了,完成之後的第一次試映。這是個重要事件,關注者們都盯著這一刻呢,怎麼能不趁機搞點風浪出來。


第七步,面向媒體的試映會。這就跟完成披露試映會不同,那個既然是完成之後的第一次,那總數也只可能有一次。這個則是可以有好多次的,但是只面向媒體。為什麼呢,給你看片不是白看的,看完你得出去發新聞啊。甚至找寫影評牛逼的記者來看,然後回去寫東西吹一波啊,這樣宣傳目的就達到了。就算你寫的東西不是吹一波,而是往死里噴,那也無所謂。盡情噴吧,要噴就得噴得不留餘地,越誇張越好。這樣宣傳目的也照樣達到了,這就叫炎上商法。


第八步,面向一般人的試映會。你看試映會名堂多,這還沒完。這類試映會也同樣是可以有很多次的,但就真是面向一般人的了。目的就是口耳相傳效果,參加後帶出來的情報比前一步的靠譜一點點。


第九步,終於可以在各種媒體上打廣告了,就是上面說的剩下一項核心了。其實這步基本上和前面三步是要同時期做的,也是長期性的。但畢竟是要在製作完成後才做,不像提攜宣傳和商品化工作可以那麼早。因為只有製作環節完成了,廣告用的素材才夠齊全,照片啊、預告片啊、宣傳片啊、片花啊,這些東西才完整地做得出來。


第十步,做了這麼多工作都還沒完,最後到上映了,還有舞台問候環節。就是演員陣容、職員陣容中的大佬,親自組團去電影院。限定某些場次,站在大屏幕前嘮嗑。這步的宣傳手段真是現代電影史上的一大發明,而且事後賣碟時也是特典內容的最核心來源。


就算是進口電影,洋人大佬來不了,也能讓配音演員們上去走幾場。就算是給小朋友看的動畫電影,沒有演員,而且小朋友對聲優也沒興趣,也能讓聲優的舞台問候活動去打開大友的錢包。瘋狂的時候,還有一個電影幾十個場次舞台問候的,全國各地到處跑,當公費旅遊的。以及上映後明明都過幾星期、一個多月了,還突然又有新的舞台問候活動的。只要有借口就是了,比如觀影人次剛剛突破五十萬、一百萬了。甚至什麼都不說,就說因為要慶祝大賣座,所以我就是想再搞一次活動的。好吧反正這年頭我就已經沒見過不是「大賣座」的日本電影了,你說想搞,那就搞吧。




精彩內容推薦(請點擊以下圖片):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講道理 的精彩文章:

《POP TEAM EPIC》第5話原型考察:Nice boat.

TAG:Anitama講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