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非洲:天方夜「談」摩洛哥

走進非洲:天方夜「談」摩洛哥

不是第一次獨自旅行,卻第一次擔心自己掛在半路。

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課餘閑聊各自的寒假計劃,我說先飛去塞維利亞,西班牙南部轉一圈,再坐渡輪去摩洛哥。班上的美國女生Emily因為男朋友故鄉是塞維利亞附近的小鎮,也在那邊呆過一年半載,所以很熟悉,於是熱心地說要給我寫個當地的餐廳和景點推薦。

得知我是一個人去之後,一臉驚訝,不放心地加了一句,「上了渡輪去摩洛哥之後,避免跟陌生男性眼神接觸。」

本來坦蕩的心,被她這麼一嚇,竟有些慌張,確實是沒有踏上過的非洲大陸。周邊朋友和媽媽也是千叮嚀萬囑咐注意安全,可是還有兩周就出發了,不能慫,硬著頭皮也得去。於是摩洛哥的住宿交通只提前訂好一半到菲斯的,後面能否順利進出沙漠再到偏遠的西撒哈拉小鎮阿庸,到了再說。

好在一路都異常順利,上渡輪,在丹吉爾登陸,途徑得土安,在舍夫沙萬偶遇自駕的中國同胞,約著在菲斯相聚,搭車一起去沙漠。一路說說笑笑竟然非常合拍,從沙漠出來到了馬拉喀什,彼此告別,又一個人買了車票坐了15小時,南下去了阿庸,再坐15個小時,北上回到海風之城索維拉,休整兩天再回最後一站卡薩布蘭卡。

所以,我的摩洛哥之行,可以分為三段:北部小心翼翼的摸索,中部歡聲笑語的冒險,南部單刀直入的驚喜。

這篇,主要是說一說前兩段的見聞和感受,第三段是此行的重點,要單獨一篇分開來寫,而且已經與摩洛哥無關了。

01

迷宮般的麥地那,滿城盡帶星星眼

在西班牙的港口城市Tarifa登船,排隊給海關看護照蓋入境章,再去頂層平台拍拍照,一個小時的航程一眨眼就結束,然後就看到遠方天際若隱若現的海岸線,近了,近了,層層疊疊的白色小城。上船五點,一個小時的時差,下船的時候也是當地的五點,正值夕陽落日,好美好美。

踏上港口,穿過白色帳篷搭建的簡易海關,就算入境了。面前是個大廣場,迎面一個當地男人滿面堆笑迎上來:

「你好,我是旅遊部門的,請問你有出境卡嗎?「

「沒有啊,我剛入境。「

「我就是提醒你哦,要去那邊那個屋子領出境卡,黃色的,出境時候要上交的「

「哦,謝謝你,我不從這裡出境。「

「中國人嗎?「

「對「

「現在不需要簽證了,有很多中國人來呢。「

「是「

「你去哪裡啊,酒店定了嗎?需要計程車嗎?「

「不需要,我走路就到了。「

那人立刻收起笑容,招呼也不打,轉身搜索下一個獵物。

踏入一個陌生城市,迎接你的方式,心裡已經默默開始打分了。不禁想起Emily 的提醒,聳聳肩笑了出來。

對著手機上的路線,過了馬路,對面土黃色高牆圍著的就是老城區,阿拉伯語里的Medina音譯過來的麥地那,幾乎每個阿拉伯城市都有一個。去之前有朋友提醒,自己查手機地圖找路,一定不要找當地人問,都會亂要小費的。於是壓低帽子,一路低著頭,不理搭訕的人,跟著手機導航,穿梭於細窄的老巷子里。有一個大叔堅持不懈地跟著我要給我指路,嘴炮模式一個個數酒店名字,我一個勁兒地搖頭說「NONONO「,他面露慍色「你有什麼毛病,只會說不嗎?為什麼這麼對我?「我還是不搭理他。走到裡面的巷子里只有我們兩個,天色也暗了,突然有點擔心,於是停住,拉下臉來一字一頓地說「請你不要再跟著我了,酒店就在附近我之前來過,不需要你幫忙,謝謝。「 他一愣,剛好巷子那邊一個金髮妹子也背著個大登山包,手裡拿著地圖一臉懵逼,他便hellohello地迎過去,留下我鬆了一口氣,趕緊閃到旁邊小巷子里。

地圖上顯示的民宿位置,我在GPS定位的藍點附近繞了幾圈就是找不到,後來剛好碰到隔壁一個要出門的大叔,面相憨厚,跑過去問,果然好心幫我帶路沒有提要錢。老城區都有個毛病,就是牆上沒有路名也幾乎沒有門牌號,而且看起來都差不多,迷宮一般錯綜複雜,谷歌地圖上只顯示主幹路,剩下的小路卻一片空白,民宿地址輸進去的定位又不是十分準確,所以我這次但凡住在老城區里的,找路都廢了一番辛苦。好在我只背了一個登山包,不然拖著箱子會更累。

(丹吉爾老城)

摩洛哥的四大皇城:拉菲特,菲斯,梅克內斯,馬拉喀什,有著最古老的中世紀麥地那。第一天去的時候,還很新鮮,後來去多了發現都一樣,環境髒亂差,都是騙遊客的生意,不再想要逛了。

(菲斯皮格染坊)

其實不喜歡麥地那的主要原因,不在環境髒亂差,而是街上「熱情好客「的群眾,讓我很不自在。

走在每一個麥地那,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搭訕,能明顯感覺到路邊總是有目光在你身上停留打探,膽小的等你走過去了,在身後小聲說「Chinois?Japonais?coréen?「膽大的大聲喊甚至走上來跟著你喊「你好!扣你幾哇!薩瓦迪卡!「光是小商販想要招攬生意也就罷了,笑著搖搖頭就是了,也不會丟下攤子不管上來糾纏你。最怕的是路人,有一次不小心跟馬路對面一個男子四目相對,大概是嘴角不經意笑了一下,那人便跨過馬路跟過來,這時才看清他全貌,短髮小鬍子,清瘦的面龐,一臉好奇,手裡拎著塑料袋,於是我轉身就走,他嘰嘰喳喳跟了一路,實在沒辦法我就躲進一家麵包房,過了好一會兒,探頭觀望四周,確定他不在了才敢繼續走。

一開始還以為是不是化了妝比較引人注意,然後再也沒敢化妝每天灰頭土臉仍是一樣,後來碰到同樣獨自旅行的日本男生和波蘭男生,一聊發現大家都有一樣的抱怨,這才意識到是我想多了,原來跟美貌、性別、國籍無關吶,只因為你長著一張遊客的臉,就是移動的錢袋,足夠吸引注意。本來以為一個女生容易成為目標,後來跟身高馬大的波蘭男生一起逛市場,發現小商販還是一樣無所畏懼上來搭訕,波蘭哥們兒極不友善地懟回去類似是「你他媽別煩老子「,小商販嘀咕你這個外國人怎麼這麼沒禮貌,你看人家中國人多友善,我在一旁抿著嘴笑岔氣,做點生意也是不容易。

其實波蘭哥們兒態度不好是有原因的,他說之前去印度呆過四個月,那邊的商販也是一樣的拉客做生意,但是你要是跟他們開玩笑,他們會一笑了之無所謂,而這邊的穆斯林開不得玩笑,會立馬陰沉著臉很生氣,想把你吃了一般。

雖然以前是做銷售和市場出身,我自己是一個很不喜歡被推銷或者變相訛錢的人。獅子大張口的伸手要錢我偏不給,但是遇到老實善良的我卻寧願多給一點。所以,摩洛哥一趟我幾乎沒有買什麼紀念品,除了被一個自稱是老師的大爺忽悠進市場買了點驅蚊的香料和一塊刺繡方巾。其實很多工藝品特別是民俗風情的燈還是很好看的,可惜只帶了一個背包裝不下。

02

北非糧倉:麵包,塔吉鍋,薄荷茶

來之前,看了一些摩洛哥攻略,都說這兒是「北非花園「,來了之後,覺得不妥,應該稱「北非糧倉「才是。也許是季節不對,一路上沒看到什麼花,倒是大片大片的麥田、橄欖樹,讓我驚訝不已,根本不覺得自己在非洲。

從丹吉爾到得土安到舍夫沙萬再到菲斯,這一路上全是一望無際漫山遍野的綠,深深淺淺拼湊起來的綠。一開始不確定是草坪還是莊稼,因為面積實在是太大太整齊了,而且也不像我印象里的麥田或者稻田。後來新疆的小盆友跟我們普及,說「這就不懂了吧,這是冬麥,矮矮的,耐寒耐凍適應高海拔地區,我們新疆種的就是這個品種「。奇怪的是很少看到聚集的村莊,都是零零落落的一點房子,如果不是機械化耕種的話,這工作量太可怕了。

聽波蘭哥們兒解釋,原來這裡全是森林,羅馬人來了之後,全部砍掉,種上莊稼,收穫的糧食補給羅馬帝國。也沒有考證他說的對不對。至少摩洛哥是個糧食大國,主食麵包和couscous,類似國內的小黃米。每天的早餐都是各種麵包饃饃煎餅可麗餅,吃到後來聽到麵包就飽了。

最有特色的食物當屬塔吉鍋,尖尖的造型據說是沙漠里為了節約水把食物燉熟而特別設計的,十幾種香料混合的味道,不管是蔬菜的還是雞肉魚肉的,都差不多。吃到最好吃的反而是在缺水的撒哈拉沙漠里,一大份只吃了一小半恨不能打包。

還有各種烤肉,可夾在餅里吃,也可分開吃。在菲斯的時候,跟青旅的兩對西班牙情侶一起,包了輛車去一百公里以外的梅克內斯一日游。司機是個特別活潑的柏柏爾人,帶著西部牛仔的帽子,路上一邊飆車一邊跟著音樂亂舞特別嗨,手捂著嘴打哈哈然後大呼「this is Africa~「 中午帶著我們在市場里採購新鮮食材,帶到店裡現烤,說要給我們吃一頓正宗的柏柏烤肉,確實很美味,原諒我破了一兩次不吃紅肉的禁忌,罪過罪過。

對了,還有蝸牛。

其實,以上這些口味太重都不愛,摩洛哥茶還是可以喝一喝的,主要是薄荷葉加方糖,然後根據季節和喜好另加其它植物,比如冬天適合加Shiba驅寒,還可以加藏紅花,百里香等等。

03

一半是沙漠,一半是雪山

每個人,多少都有一些情懷。

三毛的沙漠情懷,源自《美國國家地理》的一張撒哈拉的照片,感應到前世的一股鄉愁,念念不忘,終於得到愛人支持,雙雙投入她的懷抱。

而我的沙漠情懷,老實說並不完全來自三毛。她的「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粒沙,於是才有了撒哈拉「在我看來,有點牽強附會的矯情。

年輕時候,喜歡的都是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愛情悲劇,其中屬《英國病人》最是心頭好,即使講的是一段出軌之戀,也沒有削弱漫天黃沙對我致命的吸引力。

私以為,喜歡大海的人,樂觀,開朗,好奇,無畏。而喜歡沙漠的人,多少有些孤獨的悲劇主義。

因為大海能夠給予的樂趣太多太多,滑水漿板、衝浪帆船、浮潛深淺,還有美味的海鮮,男女老少咸宜的度假好去處。

而沙漠呢?實在是沒有多少樂趣可言,除了極不大眾的滑沙和四驅摩托,只能看景,日出日落,綿延不絕的沙丘,加上溫順憨厚的駱駝,運氣好點碰上海市蜃樓。所以,刨去那些為了到此一游打卡吹牛的遊客,留下來的真愛粉,苦苦追尋的,一定是那份大漠孤煙直的荒涼悲壯。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熱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僅次於南極和北極,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與加拿大或美國國土面積相當,東至紅海,西至大西洋。「撒哈拉「就是阿拉伯語里「沙漠「一詞的複數形式。

撒哈拉地區的主要族裔群體為前面提到的柏柏爾人,berber,源自拉丁語中的barbari(野蠻人),說閃含語系柏柏爾語種的民族。有人說他們是游牧民族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他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是眾多在文化、政治和經濟生活相似的部落族人的統稱,其中有很多阿拉伯化的柏柏爾群體例如摩爾人,也是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

摩洛哥境內的沙漠團,一般是從馬拉喀什進菲斯出,三到五天不等,各旅行社報的路線都大同小異,由阿爾及利亞邊境的小鎮梅祖卡(Merzouga)進入沙漠里的帳篷營地過夜,豪華團和普通團區別在帳篷的好壞,是否有獨立衛浴。我們自駕所以就從菲斯直接開到梅祖卡,八個小時,傍晚才到,小夥伴訂的是另外一個豪華帳篷,所以進沙漠就分開了。

我找的是朋友推薦的Merzouga Group,去之前郵件聯繫了三家,而這家的老闆默罕默德給我感覺最誠懇,一見面果然是話不多很老實的人,英文也很流利。開車接上我,送到沙漠入口,交給一個叫哈桑的大叔牽著駱駝帶我進沙漠里的帳篷營地。一路上剛好背對著夕陽,面前的沙漠移步換景,每一秒都是新的顏色,由淺沙色到金黃再到赤橙,沙面光滑潔凈,有的稜角犀利,有的波瀾起伏,果然是撒哈拉,比敦煌的鳴沙山壯闊多了。

現在是旅遊淡季,餐廳帳篷吃晚飯的時候發現我們營地只有8個人,兩對西班牙情侶,一對墨西哥夫婦,一個土耳其女教授,所以我就自然和女教授拼桌吃了頓沙漠里的燭光晚餐。

飯前大家互相認識,其中一個西班牙小哥介紹自己讀旅遊專業的,正準備寫畢業論文。女教授問他打算寫什麼,小哥說自己很喜歡戶外運動,想寫在馬拉加開個酒店,能幫住客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徒步衝浪滑雪潛水等活動全部包辦。我聽他話都講不利索,就沒搭話,可是女教授一聽來勁了,說「小夥子,我是土耳其XXX大學旅遊管理學院食品和飲料專業的教授,我想給你的論文一些建議。你要考慮的不是怎麼去建這個酒店,而是想清楚你的目標群體是誰,你對他們的Pull and push又是什麼,有個學者寫了本書叫THE EXPERIENCE ECONOMY你應該看看。。。「(此處省略一萬字的討論)

我插了句「我有個哥們兒在中國也開了個戶外運動酒吧作為大本營,不定期組織潛水滑雪徒步等戶外運動呢「,然後女教授更來勁了說「你有沒有優盤,來來來我有好幾篇學術論文拷給你「。我很配合地跑回帳篷拿了優盤,拷完連聲道謝,她臉上透出滿意的表情。

好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沒有再進行學術討論了,聊了很多中國和土國的事情,高考政治旅遊美食,還有大齡未婚女青年的婚姻壓力。她笑著說「姐們兒我四十了,我跟我媽說我是一輩子不會結婚的,我就這樣挺開心的啊,她也拿我沒轍。「 我終於懂了,自從見她第一眼的時候,微胖發福的典型歐美中年婦女身材之下,掩藏不住的那份純真狡黠,源自於未曾經歷過婚姻的打磨。

「我朋友總是喊我去泰國,說那裡好玩又好吃。前年剛好有個研討會,就訂好機票,結果遇上土耳其動亂,禁止出境,在國外的也都要立刻回國,我們就取消了行程。我其實是很開心的,我不喜歡大海啊,我就喜歡沙漠啊荒原啊,土耳其沒有沙漠,我這次終於圓了心愿了,下次我要去納米比亞「。

晚飯過後,幾個柏柏爾小夥子一人抱只鼓進來帳篷,開始表演非洲鼓。本來應該是在帳篷圍成的院子里點起篝火載歌載舞的,實在是太冷,又因為人少,就來了簡單版。末了開始攛掇每個人來一首民族歌曲,其中一個西班牙妹子唱了好幾首很好聽的歌,他們聽一兩句就可以跟著打節奏配合默契。然後眾人看著我說「ChineseChinese「,我說抱歉啊我不會唱中國的民族歌,有個非洲小夥子哼起了甜蜜蜜說你會不會,我說那好吧我只會一點點,就胡亂唱了一段,之後西班牙妹子和墨西哥妹子都跑過來鄭重其事地說「謝謝你,這是我第一次聽中文歌,真好聽「。所以啊,大家出國旅遊,學幾首朗朗上口經典的中文歌,還是很有用的。

節目之後,已近半夜,大家互道晚安,便回各自的帳篷。本以為沙漠里的星空會很美,可是那天晚上卻一般。本以為沙漠里會很冷,可是把旁邊空床上的毛毯都壓在自己身上後,暖暖和和到天亮。

第二天起床看日出,女教授已經在山頭的椅子上坐著了。我爬上去道了早安,簡單寒暄幾句,便不再說話,靜靜欣賞美景。過了一會兒,她離開了座位,在沙丘上深一腳淺一腳,漫無目的走著,若有所思。我也開始就著沙坡壓腿做瑜伽,冥想打坐。

獨自出來旅行的人,往往都是一場出走,或者說逃亡。他們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寧靜,需要與自己對話的私密空間,所以尊重別人,不打擾不糾纏,是基本的教養。

出了沙漠,默罕默德接上我們回到鎮上旅館洗漱吃早飯。臨別時加了他微信,說「我一定會再回來的,這次太倉促,下次會再帶一個人,然後多住幾天「。他說「好好好,一定給你們最好的安排「。走的時候送我到門口,站在路邊揮手,直到我們車子開走好遠。

從小鎮出發,開去馬拉喀什一共要11個小時,所以我們在途中的瓦薩薩特住一晚,免得長時間趕路太辛苦。瓦薩薩特因為幾個影視基地而出名,幸運的是我們去的那天趕上幾十年一遇的大雪,我們住的旅館老闆也說是他這輩子看到的第一場雪。所以,我們大概是第一批拍到影視基地雪景的遊客。

從瓦薩薩特回到馬拉喀什的一路,繞過阿特拉斯山脈,兩三個小時的山路十八彎,到海拔最高三千多米的地方,風雪交加,彎道不斷,道路又窄,只能打著雙閃蝸牛爬行,生怕剎車一打滑掉進萬丈懸崖,簡直比之前去雪場的山路還要驚險刺激。還好我們的女司機車技過人,潛水又練就了過硬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一口氣開出雪山。回到馬拉喀什才聽說,大雪封山,通往沙漠小鎮的大巴都停運了,好多沙漠團的遊客被困馬拉喀什,頓時覺得我們真是好幸運。

04

摩洛哥,你要不要去?

摩洛哥的闖蕩已經接近尾聲,不知不覺寫了很多,但還有很多故事很多感受沒有寫出來,語言畢竟是匱乏的。

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民群眾已經西化,思想開放,熱烈歡迎洶湧而來的各國遊客,急切地想要藉此機會發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所以你想看到的淳樸善良原生態,未必如願;另一方面,基礎設施還沒有跟上,除了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法語之外,南北也講西班牙語,但是英語普及率較低,語言不通對於我來說,就沒有辦法投入到跟當地人深入溝通里去;最後,這裡沒有什麼特別的歷史吸引我,民俗風濃郁,而人文底蘊不夠深厚,整個國家沒有一個像樣的博物館。

想建成一個旅遊勝地,摩洛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遇到了很多友善的當地人感動我的小瞬間,大環境還是讓我覺得不是很自在舒適。如果說歐洲是老人,美國是即將步入更年期的大叔,那麼摩洛哥就像個嬉皮:你知道他不是壞人,甚至有著環保人權等理想抱負,又或是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但他的行為舉止著裝打扮,油腔滑調玩世不恭,讓你覺得很low很沒有素質。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大洋彼岸血氣方剛的墨西哥。

總的來說,除了有沙漠情懷或者對伊斯蘭風情感興趣的朋友值得一來,我個人不強烈推薦這個國家,更沒有必要像我一樣花三周的時間把每個主要城市都睡一遍。精華線路:卡薩布蘭卡,馬拉喀什,沙漠團,菲斯,舍夫沙萬,最多十天就夠了。建議自駕,一來沿途風景不錯,二來當地大巴環境不好時間也不靈活。

當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至於我朋友圈po的照片,說很美的,大概是沒聽說過「照騙照騙,三分靠拍七分靠P」,都是手機拍的加上snapseed後期。

一end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J思考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EJ思考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