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這點美國軍備競賽越來越強而蘇聯越來越弱,中國已逐步學會

因為這點美國軍備競賽越來越強而蘇聯越來越弱,中國已逐步學會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都投入了巨量資金用于軍事尖端技術的研發工作,其規模至今仍沒有出其右者。在如此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美國和蘇聯結局卻完全不同,美國的經濟一直在發展,而蘇聯卻趨於保守落後,經濟死氣沉沉最終被徹底拖垮。可以說,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

1965年的蘇聯經濟改革宣傳海報

有人說是美國經濟基礎雄厚,但是不要忘了,蘇聯在二戰後控制的地區,特別是東歐,同樣是戰前的經濟較為發達的部分,而蘇聯在二戰後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同樣使其控制能力達到了沙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曾達到的範圍。而美國雖然實體規模也很龐大,但是畢竟剛剛接手世界秩序,相對更為稚嫩。簡單說兩國之間有差距是對的,但差距很大程度上比看起來小得多。

華沙條約組織是蘇聯擴張的巔峰

關鍵在於,美國參與的軍備競賽形成的效果大不相同於蘇聯。美國的軍事技術研發主要是由國家主導,私人大型企業承辦的。這些私人大型企業都是經歷慘烈市場競爭之後才能做大做強的公司,沒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先天優勢。因此,這類私人企業自己有高度的效率,非常適應市場環境。而另一方面,國家與大型企業之間的合作絕非命令式的,國家部門,比如軍方和國家航空航天局,都主要提出指標而後由各個企業負責相關研發工作,政府部門不會進行干預,儘可能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因為政府知道這些瞎指揮的成本最後都要算到政府頭上。

阿波羅15號的月軌艙

這樣的合作模式並不難理解,但是關鍵在於,政府有大量的技術官僚可以幫助分析真實需求,而其項目競標過程非常公開透明,這確保了技術評估的客觀準確。此外,美國政府也儘可能避免徹底的壟斷,比如普惠公司的F135發動機成為了F-35的動力,不過美國政府不會切斷對通用電氣和羅·羅公司聯合研製的F136變循環發動機的持續資金投入,這樣就可以保證即便類似洛克希德·馬丁這樣的企業可以拿到項目,但當他們不靠譜時美國政府還有其他企業可以依靠。美國政府還對於新興企業保持了持續開放的上升通道,只要滿足了門檻,新興企業依然可以獲得項目,拿下訂單,甚至通過簽定保密協議有限制約的方式獲得一些成熟的數據,以便促使其不論是軍用還是民用市場都可以快速發展。美國的軍事研究最終都能快速轉化為民用產品,從而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

F136發動機

而蘇聯就沒有這樣的覺悟,在計劃經濟下,生產本身早已異化為滿足行政指標的工具,各個部門為了自身利益相互隱瞞信息而基本不共享,技術在民用和軍用領域之間根本沒有流動可言。蘇聯的計劃經濟沒有效率可言,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無從調動,相信這點中國人一點都不陌生。這樣的畫地為牢讓蘇聯的軍事研究成為巨大的黑洞,根本不會產生實質性的經濟外溢局面,因此軍事、航天這類耗資巨大的工程只吞噬財政而不改善民生,是惡化蘇聯處境的元兇之一。

蘇聯經濟到了1980年已經開始走向下坡

隨著冷戰深入,美國的技術發展越來越成熟,他們也玩得起越來越大規模的科研項目。而蘇聯則在越來越高昂的競爭成本中不斷走向乾枯,80年代末基本已經處於破產邊緣,同時還已經無法跟上美國的節奏,差距越來越大。比如美國的第一種三代重型戰鬥機F-14在1972年首次試飛,1975年就進行首次實戰部署。蘇聯直到1983年還沒有完全搞定蘇-27的原型機T-10的試飛工作。蘇聯沒有效率的特點暴露無遺,而這種速度的背後則是大規模的財政緊張,最後解體已然是非常和平的了。

蘇-27直到1985年才開始裝備部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包括軍事工業在內的尖端技術投入巨大,為此必須要實現軍用民用之間的有機技術轉移流動,兩個部門都要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在中國有了較好的市場基礎,軍民融合就是為應對未來持續投入不斷增長背景下的持續發展問題。這點上中國已經遠比蘇聯成功,但還是要向美國多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效率才行。

殲-20還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運-8平台已經不合時宜,中國研製全新運輸機比看上去的迫切
中國殲-31戰鬥機或將服役中國軍隊,有一個前提需要滿足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