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外深度討論:為什麼中國能延續2000年,但羅馬帝國卻不能?

國外深度討論:為什麼中國能延續2000年,但羅馬帝國卻不能?

四大文明古國,現在只剩其一——中國,曾經在歷史上和中國漢朝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到現在什麼都沒有剩下!

就此國外網友就討論,為何中國可以延續其兩千年的歷史,而羅馬卻分崩離析!國外網友系統的從歷史、政治方面來討論!

國外網友討論:

Kaiser Kuo(在北京生活了20年)

從學術上說這個提問並不準確。中國這一概念可能已經存在了超過2000年,可能甚至更久,但是中華帝國在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開創,並沒有在2000年里完整的延續下來。

公元220年,當漢朝正式崩潰時,中國被分為三個獨立的王國,雖然他們在第三世紀晚期被暫時地統一了,但不久之後,遭受了匈奴、鮮卑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和半游牧民族的入侵,這些民族在華北地區建立了許多王國,而中國南方則出現了一系列混亂的王朝變遷,這一情況持續到了六世紀晚期。這些游牧民族的入侵引發了這個時代的長期分裂(在中國被稱為「六朝和五胡十六國」或者「南北朝」)。在很多方面就和西羅馬帝國在汪達爾人,阿蘭人,西哥特人,以及「古典文明的危機」——匈人這些壓力下崩潰一樣。

主要的區別在於,在六世紀後期由隋朝統一了中國,隋朝從公元589年到公元618年暫時性的統一了中國,隨後是唐朝,鞏固了統治,並在公元8世紀中葉達到了繁榮時期。一場痛苦的內戰使這個國家再次四分五裂,但是唐朝又恢復過來了,一瘸一跛地存活到了907年。

接著又出現了另一段不團結的時期,這一時期僅僅經歷了兩代人就結束了。「五代十國」一直延續到960年的宋朝統一。即使在那之後,中國也很少保持真正的政治大一統:長城以北的契丹人成功地統治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包括現在的北京,並在11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維持著統治,一直到12世紀早期。契丹人被來自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所取代,他們征服了華北,統治地區遠至長江流域。在整個13世紀,蒙古人入侵了中國,最終在1274年征服了整個國家,並將中國併入了他們的帝國。

從1368年到1644年,在明朝之下中國人恢復了統治,隨後是滿清王朝對中國的征服,但即便如此,滿族對中國的完全統治在三個世紀里都沒有完成:我們看到了19世紀中期的另一段政治分裂時期,在1851年到1863年間,類似基督教的太平天國起義控制了中國南部的大部分地區。最後,清朝結束和民國建立後不久後,在「軍閥時期」的統治下又出現了另一個分裂時期,雖然在1928年,國民黨控制了長江下游,並佔據了南京,宣稱中國統一了,但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強大的軍閥仍然控制著北方(山西的閻錫山,馮玉祥在河南和陝西,張學良在東北),而對西部省份的控制只是名義上的。

然而,雖然經歷了這麼多,但仍然可以認為「中國」這一「觀念」一直倖存下來。中國的史學,就連一般民眾也明白在中國的歷史是循環的過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顯然,羅馬這一觀念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也存活了很久:畢竟,日耳曼的國王們還是把自己塑造成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拜占庭在第一次十字軍(13世紀早期)的猛烈進攻之前還保留了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觀念,最後是15世紀中期的奧斯曼土耳其人。然而,在這一時段里,無論是在講希臘語的東部還是講拉丁語的西部,都成功地在政治上重新團結,這就是為什麼羅馬帝國無法一直維持下去的原因,中國的延續儘管可能有很多次被打斷,但中國確實延續到了現在。

到今天,中文有大量的變種方言,每一種都有很多的子變體,這些變體往往也無法做到相互溝通;「普通話」流行於華北平原和東北三省及西南(四川、雲南)地區,那裡的漢族定居下來的時間相對較晚;吳語流行於長江下游;贛語主要流行於江西地區;閩語是福建省的方言(分區明顯的方言);廣東及周邊地區講粵語。這些方言都植根於遙遠的過去,表明了帝國文化凝聚力的局限性,即使是在最偉大的政治大一統的時代也是如此。在分裂時期,在地理上受限制的朝代或王國的不同鐵腕人物會將國名取為戰國時期的古代封建國家或王國的名字,這些戰國時期的國家在古代繁榮昌盛過。可以說,這些國家的獨立身份在某種文化記憶中保留了下來。即便如此,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強行推廣書寫體系大大有利於國家的單一政體化。在行政機構中當官,在朝廷中任職是獲得精英身份的必要條件,是中華帝國時期唯一仕途攀升的途徑,這要求通過一系列嚴格的書面考試,主要集中在對儒家經典的認識上,因此人們有了很強的動機去學習正統的書寫體系。這種官方的書面語言被證明是各個王朝中國化的強大力量,這些王朝中沒有出現能成功取代漢字成為書面交流主要形式的書寫體系。

補充:就如Jireh Tan認為的,將中國(假定)的語言統一性作為其內聚性或分裂性的一個因素,或許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不同地區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方言:直到今天,這些語言仍無法做到相互溝通交流,被視為獨立的語言。我們稱之為「官語」或「官話」的語言是朝廷的語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於帝制(以及民國和共產主義)中國的歷史中,但是,它在朝廷外被人所知或使用,而各省的官僚機構和官員則使用非常有限。

Panagiotis Limnios

在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希臘海軍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取了利姆諾斯島並迅速派遣士兵到每個村莊,並讓他們駐紮在公共廣場。全島的孩子們都跑去看這些所謂的希臘人長什麼樣。

「你們在看什麼?」一名士兵問道,「看你們希臘人啊」其中一個小孩子回應。「你們不是希臘人嗎?」士兵疑問。「不是,我們是羅馬人」,小孩答道。

上面的故事是由著名的歷史學家Peter Charanis講述的,他在1908年出生在萊姆諾斯島。當時有超過一半的希臘人仍然認為自己是羅馬人,他們生活在希臘共和國之外的愛琴海和色雷斯,但主要是在小亞細亞。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隨著希臘共和國的擴張和吞併這些地區(最終在1923年失去了這些地區),每個孩子都被教導要把自己看作是希臘人,而不是羅馬人。由此結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身份認同,自羅馬建立以來,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

然而,如果提問者想知道為什麼今天有一個中國人的單一民族國家存在,卻不存在一個羅馬民族國家,那麼可以在中世紀和現代希臘歷史中找到有趣的答案。

羅馬帝國西部分的崩潰迫使殘存的東部重新定義自己,因為主要的居民是希臘人。事實上,中世紀的羅馬公民通常把自己稱為希臘人,也稱自己為羅馬人,稱他們的土地為希臘和羅馬(羅馬尼亞)。這個相對同質的國家,其人民有一種共同的身份認同,與早期很多多民族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是民族主義的典型特徵,中世紀期間這種民族主義在整個歐洲茁壯成長,最終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及世界第一個民族國家——法蘭西的建立中達到了頂點。然而,在希臘和小亞細亞,奧斯曼帝國的極權統治阻礙了羅馬民族主義的成熟,使其無法建立一個羅馬人的民族國家。

當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初開始解體時,羅馬人聚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他們的民族國家,他們將其命名為希臘而不是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則是當時人們使用的實際名稱。

這一傳統的打破一方面是由於文藝復興,讓人們對希臘古典時期產生了無盡的嚮往,另一方面羅馬人對大國給予援助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各個大國坦率地發現,幫助列奧尼達和伯利克利的後代,遠比幫助巴西流和君士坦丁的後代更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通過承認自己是希臘人,他們放棄了申索他們的祖先所擁有的羅馬土地和頭銜,這使得歐洲的君主們更加對他們放心,也樂於幫助他們。

然而,一旦這個新生國家的政治完整性不再受到威脅,希臘人就開始了一系列針對奧斯曼人的戰爭,試圖奪回在小亞細亞說希臘語的領土。如果他們成功了,從地圖上看,現代希臘的最終形式將會和中世紀的羅馬帝國非常相似(上面是1920年希臘共和國出版的真實地圖)。

Daniel Walker

中國同化了他的過去。John Man在他的專著《成吉思汗》中形象生動的形容。在書中他描述了一套簡潔的循環邏輯,通過這套邏輯,中國的官方史書證明了中國實際上並沒有被入侵。

誰在十三世紀早期襲擊了党項人?成吉思汗統帥下的蒙古人。回答的很棒,那結果怎麼樣?成吉思汗打贏了。很好,還有呢?最終蒙古人征服了中國的其他部分。他們確實做到了,然後呢?他們建立了元朝。元朝是哪個國家歷史的重要一部分?中國!

Michael Cardinal

如James所言,地理位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的孤立於世的特點使其很難被侵略。在中國人看來,中國內部(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和中國外部(非中國人居住的地方)區別很明顯,這提供了重要的緩衝地帶。羅馬也類似,但對入侵者的開放降低了緩衝區域(北歐和東歐)的作用。

同樣重要的可能也有社會和文化。儒家、道家和法家等哲學思想的存在,都促成了社會在政權興敗國力轉變時能夠生存下來。中國公民不太被視為個體,而被看作是大中國這一集體的一部分。在中國人看來,歷史是周期性流動著的,而不是時間點和某個階段。這讓中國人認識到,即使皇帝換人了,民眾的普通生活也會一如既往地繼續下去。在羅馬(以及從羅馬而出的更大的西方文明中),公民被視為個體。每個人都追求獨立(在西方,很多方面仍然是這樣)而不是關注整個社會的成功。羅馬的歷史是關於權力和控制的歷史,而不像中國歷史那樣在價值觀、美德、倫理和品行方面具有延續性。

有一本很好的專著能幫我們更好理解這方面,就是Frances Fitzgerald著的《湖中之火》。該書寫的是越南戰爭,但是前幾章對於東西方差異的解釋是我看過的最好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濕騎驢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國外網友評:印度孟買vs中國上海—基礎設施的比較!
國外軍事力量評比:美國海軍VS中俄海軍

TAG:老濕騎驢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