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國學裡的「富強」標準:有你 也有我

國學裡的「富強」標準:有你 也有我

「富強」這個詞,是一個並列詞語:民富而國強,才是國家的真正富強。人民富足,是一國存在的終極意義;國家強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民富」和「國強」,是相互成就、互為表裡的一對概念。

(一)民富——衣食富足

民富,在國學的論述里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孟子曾對想要治理好邦國的梁惠王說: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孟子》里講,讓人們通過正常有序的勞作,可以穿上帛、可以吃上肉,這就是民富。其實,孟子這裡說的五十歲、七十歲只是泛指,衣帛、食肉也只是一種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兩項保障:豐衣和足食。

這兩樣,在我們當代的都市生活中都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必需品了,然而縱觀人類歷史上長久的供不應求、橫看當今世界部分區域的長年饑荒,我們就知道,豐衣足食、物阜民豐,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幸福,是民富的最重要體現。

到了清代,人們的訴求依然如此,清初的藝術家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里就說:「謂一朝富有,男可翩翩裘馬,婦則楚楚衣裳。」衣冠楚楚,寶馬香車,民眾這樣的生活就是社會富有的表現——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當下每一天的車水馬龍,每個人的衣著鮮亮。

(二)民富——文化富足

豐衣足食,這是生活富足的層面;而真正的民富,還要追求生命富足的層面——也就是在物質富足之後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經濟富足之後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對梁惠王的論述中,說完衣帛、食肉、無飢,就馬上說到了文教,他說:「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給民眾以教化,讓大家懂得禮儀規範、仁義道理,這才是民富的更高表現。

而孔子把這層意思說得更清晰,《論語》里就記載說: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周遊列國的孔子看到衛國人口眾多,就通過與學生冉有的問答而表達說,人口發展起來後,還應當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後,還要給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會要經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順序。

所以我們就能夠領會一個民族提倡文化興國、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性:文化教養,標誌著民富的層次。

沒有建立起穩固的精神家園,人的心靈就不能算是找到了安居樂業之所;沒有文化滋養的心靈沃土,人的生活就不能算是充實富足。

所以,民富的含義有二:需要生活的富足,也就是物質富足,豐衣足食;更需要生命的富足,也就是精神富足,以文化人

(三)國強——政治強盛

如果說,一國的財富,主要是由經濟和文化組成的;那麼,一國的強盛,主要是由政治和軍事構成的。

政治的強盛,體現為對內的國家統一,以及對外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歷史上不斷重複著雖合久必分、但分久必合的規律,對江山一統的追求成為了國家層面恆定的戰略,因為歷朝歷代的政府都深深認識到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疆土歸一、政權穩定、民族團結,才能使國內資源形成合力,形成勢不可擋的大國力量。

縱觀歷史上但凡長治久安的王朝,一定都是總體來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民族相安的時代,比如漢、唐、明、清。九州一統、天下歸心,這是所有朝代的政治任務,也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因此,分裂祖國的行徑才是那麼地不可饒恕,因為國家分裂、政治飄搖,削弱的是民族的整體實力,損害的是每個人的生活保障,造成的是歷史發展的困境甚至是倒退。

九州同心之後,國家便可向外謀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中國古代社會希望達到的理想狀態是「萬國來朝」、是「大國氣象」,是期盼在國際關係中成就政治上的足夠權威。然而對外強盛之後的這個政治共同體,在中國古人看來,又不是以對世界的稱霸、對區域的強權為訴求,而是以「四海一家」、以「互通有無」為追求,是以自身的強大來贏得彼此尊重、以國家的強盛而有餘力回饋他國為榮。

所以強盛王朝所沿襲的優異傳統,是保護附屬國家、優待遠方友邦,是輸出燦爛文化、給出豐富物資,而不是強勢凌人、干涉他國內政,或者仗勢欺人、貪婪開疆擴土。

中國文化認為,政治的強大,表現為一種自尊自重、自省自強的自信力。政治強大的根本,在於規範自我的風度,而不是凌駕於人的霸權。

(四)國強——軍事強盛

如果說,一個國家政治強大的形態,有外放型也有收斂型,那麼軍事強盛的狀況,就常常被人理解為血脈賁張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軍事強大的理想狀態,應該表現為維持穩定的靜態守備,而不是衝鋒陷陣的動態進攻。

兵強馬壯,威儀赫赫,聲名遠播,令敵人不敢來犯,這就是「強軍夢」的本質追求;而使家國淪陷於戰火,並不是軍隊建設的本來目的。

中國傳統的「強軍夢」,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兵不血刃,是不戰而勝,是杜絕窮兵黷武;而一旦不可避免地開戰,又是「上下同欲者勝」的所向披靡,是報效祖國、奮不顧身,是同仇敵愾、與子同仇。

所謂泱泱大國,不僅僅是看起來人口多、收入多、土地多、資源多,而是要在國家形象上體現出精神之大、責任之大、氣度之大、實力之大。

政治的統一、軍事的完備,這兩方面共同構成了國家強盛。而國家強盛的內在自信和持久保障,又是以強而不霸、盛而不驕為智慧準則,這也是中國文化里中庸之道的高明體現。

所以,說到「富強」,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民富而國強的中國,是經濟富庶、文化繁榮、政治強大、軍事強盛的國家。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如果我們在追求生活富裕的道路上,同時兼以文化修身;如果在我們關注領土糾紛的愛國之心裡,還堅決擁護著國家主權完整——那麼,中國的富強,有你,也有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用好「三不」原則 把握內心「天氣」
恕乎?孔夫子為何言既往不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