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集思廣益辨是非 不以小惠傷大體

《菜根譚》:集思廣益辨是非 不以小惠傷大體

《菜根譚》:「毋因群疑而阻獨見,勿任己意而廢人言,勿私小惠而傷大體,勿借公論而快私情。」不要因多人懷疑,而放棄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隨便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而廢棄了別人的意見;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小利益而損傷了大局的整體利益;不要假借大眾的輿論而滿足私人的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人應該既有主見又廣納善言,既顧全大局又不借公泄私,如此才能正確做事,維護大局。

勿因群疑而阻獨見。真理有時掌握在多數人手裡,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真理並不因為哪邊人多或者哪邊人少,就選擇站在哪邊。它是不偏不倚的。

參與決策人的數量並不等於質量,當你認為你的意見是正確的時候,你有沒有足夠的勇氣面對眾人的質疑,力排眾議,堅持自己的見解呢?《商君書·更法》:「成大功者不謀於眾。」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會與多數人商榷的。《淮南子·人間訓》說:「今萬人調鐘不能比之律,誠得知者,一人而足矣。」如果上萬個人來調整樂鍾,就不可能合音律,假若有懂行的專家,只需一個人調整就夠了。

勿任己意而廢人言。堅持己見是因為深思熟慮,胸有成竹,但是如果只是隨意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輕易廢棄別人的忠言,又怎能不遭受失敗呢?很多時候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才能了解、思考得全面深刻,不集思廣益是無法做到的。閉目塞聽不行,偏聽偏信也不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堯帝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工、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受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得好啊!」

勿私小惠而傷大體。凡事不從大局的道理考慮,做事也不惜損害大局利益,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私利。實際上沒有整體觀、大局觀,不識大體、不顧大局的結果是,自身往往也難逃厄運。

春秋時,吳王夫差在大臣伍子胥的輔佐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迫求和,前往吳國服侍夫差。但勾踐並沒有忘記復仇,他聽從大夫文種的建議,派人賄賂夫差的寵臣伯嚭,伯嚭向夫差進言,放勾踐回國,並想盡辦法詆毀伍子胥。最後,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將伍子胥賜死。吳國大權落在伯嚭手中,勾踐更經常地賄賂他,伯嚭誤國導致民怨四起。越王勾踐則乘機伐吳,一舉攻克吳郡。夫差求和不成,深感愧對伍子胥,蒙面自殺,吳國遂亡,而伯嚭也被勾踐誅殺。

勿借公論而快私情。公器一旦掌握在小人手裡,小人就會公器私用,如借著公論的名義陷害忠臣,禍害百姓,只為了謀求私慾、發泄私憤,貪圖一己之快,結果對國家和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損失。

唐朝奸臣盧杞任宰相以後,嫉妒賢能,經常暗中陷害,想藉此長久掌握大權。楊炎因盧杞醜陋無識而與他共處相位,心裡不高興,結果被盧杞誣陷,貶逐到崖州。盧杞憎惡顏真卿的正直言論,令他奉命出使叛軍,讓其最終死於賊手。汾州刺史劉暹為人剛直憤恨邪惡,曾連續掌管數州,廉使都很怕他。盧杞擔心劉暹任御史大夫,阻撓自己的意見,趕忙推薦於頎為御史大夫,因為於頎溫順諂媚容易控制。

他還陷害了崔寧、嚴郢、杜佑等人。盧杞在宰相位置上坐了四年,為保住地位每天不是陷害這個,就是陷害那個,同時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如此費盡心思,涇原兵變後他還是被貶,死於途中,借公泄私終究沒有獲得好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張載:你的言行里 藏著最真實的人品
《詩經·南山有台》:壽比南山的祝禱詞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