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繁衍後代了?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繁衍後代了?

咱們人類是怎麼被繁衍的?

上帝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上帝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亞當。

萬物生靈皆有同伴,唯有人類獨存世間,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上帝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不留一點傷痕,也不疼痛。耶和華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亞當一覺醒來,看到女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

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並不羞恥。

亞當和夏娃快樂地生活在伊甸園,餓了吃果實、困了就睡覺。沒有疾病、沒有煩惱、沒有痛苦;

但一條蛇的引誘,讓夏娃和亞當偷吃了禁果,蛇被上帝懲罰用肚子走路,終身吃土。亞當和夏娃也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

後來亞當和夏娃生兩個孩子,該隱和亞伯。該隱因為嫉妒把亞伯殺死,後被上帝懲罰流放,這兩個孩子後亞當和夏娃生了很多孩子,慢慢繁衍就成了現在的人類。

可是最近,人類似乎不喜歡繁衍了,很多的數據都在表明生孩子的人口其實在急速下降,不生孩子的人連年增多。因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佔率導致人口激增,老齡化嚴重,資源有限、各行各業各崗位競爭大,導致了這些國家的出生率極低。

分別是新加坡、澳門、台灣、香港、韓國,以及中國(1.243)和日本(1.41)。

從社會學角度看,出生率達到最少2.1才能保證正常的人口迭代,勞動力不會不足。

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從什麼時候起都開始不生孩子了?

如果我們僅僅拿高房價、生活壓力、階層固化、戶口制度等等來解釋,恐怕沒有辦法真正探討到問題的核心,因為台灣沒有那麼重的房價問題、香港韓國台灣沒有戶口問題、新加坡沒有嚴重的養老負擔……但他們怎麼都成了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地區?

因為在儒家社會中,家長體罰、甚至暴力對待孩子,這絕對不罕見。雖然說大部分的暴力行為出發點都是愛,但這也不能洗白它暴力行為的性質。

但也就是一個瞬間,或者是看到父親的白髮、或者是看到父親日漸衰弱的身體,我們把所有對「暴力行為」的痛恨用「愛的動機」轉化了,畢竟,他是我的父親。 孝道的厚度,讓我們忘記抵觸暴力,忘記譴責暴力。(注意,我說的不是譴責父親,是譴責父親使用暴力的行為) 女孩子好不容易談了個喜歡的男朋友,母親一聽就開始問家世和收入,幾千年的包辦婚姻傳統畢竟滲透在了血液裡面。如果聽說男孩子家裡不好,母親會擔心女兒的未來夜不能寐,甚至會高血壓犯病。

在這樣的情況下,女孩子只好忍痛分手。對母親的婚戀干預,在看到母親躺在病房的那一刻,孩子再一次用「愛的動機」轉化了,畢竟她是我的母親。 孝道的厚度,讓我們可以因為愛而被主宰人生,忘記了我們是一個獨立的人,有承受痛苦的能力,也有承受痛苦再成長的需要。

我從不質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我質疑這份愛為他們帶來了多麼大的權力範圍。儒家社會的孝道,要求的是一種「無邊界無底線」的父愛和母愛,這樣的愛伴隨的是全方面無死角的干預和保護。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或許都對這種價值觀產生過懷疑,但是終究在「愛」的名義下妥協了。 然而,當我們很多人有一天要做父母的時候,我們都會開始思考,我們能向父母親一樣,為了孩子付出那麼大密度的愛嗎?

我們一旦為人父母,能承擔的起這個「孝道系統」的重量嗎?很多人在考慮之後,退縮了;還有很多人在考慮之後,推遲了自己的生育計劃。

家長也被這樣的親子關係綁架,憑什麼父母要給孩子最好的? 很多人說,不生孩子是因為養不活。其實如果排除赤貧,養孩子和經濟因素還真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吃不上奶」和「吃不上進口奶粉、上不了雙語幼兒園」還是有本質不同的。

一個孩子只要健康出生,住在窮一點的小區,有一身整齊的衣服,某些城市裡面還能做到小學到高中12年義務教育;之後再出來開個小店賺錢過日子,這樣的生活哪裡有問題嗎?

我之前加拿大的好朋友,愛爾蘭裔,家裡面爺爺是有名的商人,而他爸爸是長子就喜歡做木工,後來成了木匠,他爺爺也很高興。我這個朋友從小就想開公司經商,他爸爸也完全沒壓力,因為這是我朋友自己的人生,他做成商人很好,做不成做其他的也很好,反正他父母不會因為他向開公司而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我其實真的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一直在說「一定要給孩子最好的」?父母為什麼一輩子要給孩子打工?這事情,一點都不理所應當,甚至在我這個假洋鬼子看來,非常的難以理解。 這個思路,就和「我愛你就要把你攥在手心裡,掐死了也沒關係」,似乎沒那麼不同。

說句大實話,這就是一個傳統封建社會裡面,養育責任和養老責任「內部消化」的機制。說句大白話,這樣的機制下,社會福利體系不用承擔任何責任,也沒有任何成本支出。

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現代社會,這是一個全民納稅的城鎮化社會(鄉土文化除外,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我們每一個人除了是父母、兒子、女兒,別忘了我們還是納稅人。

這個納稅人概念,到底是誰在刪除、誰在偷換概念呢?如果我們的身份永遠是「群眾」,而不是「公民」,那麼從這個「養育和養老」的「內部消化」需求上看,我們永遠無法從孝道的密度中解綁。 我們或許一直會活在對孝道的恐懼之中而推遲生育,雖然我們不敢也不願意承認我們的恐懼。

人的感情其實很多元,我們非要分出個三六九等,划下道來說:這是親情、這是友情、這是愛情。但人類感情的彈性都是互通的,在愛情方面,因為你愛我,所以把我攥在手裡掐死我,我會瘋狂逃離;反而是那些舉案齊眉的夫婦,那些會很聰明地給彼此呼吸空間的夫婦走的才安穩和長久。

親情難道不是嗎?當親子關係厚重到像孝道一樣,把兩代人死死捆在一起,讓彼此相互主宰喜怒哀樂,相互為對方的人生做決定,把對方的人生當做自己的人生來活,那麼人的心總是會想逃離的。

在過去,人沒有機會選擇,不生孩子就等於老年的時候要餓死。現在,我們有的選;或許你不願意承認,或許看完這篇文章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但數據已經在說話:儒家式的孝道,全世界最強調親子關係的一種信仰,已經綁架地我們孩子都不敢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富網 的精彩文章:

TAG:酒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