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尚君:詩人趙嘏的人生冷暖與詩歌存佚

陳尚君:詩人趙嘏的人生冷暖與詩歌存佚

詩人趙嘏的人生冷暖與詩歌存佚

趙嘏是晚唐著名詩人,成就略遜於杜牧、李商隱,與許渾、張祜相當,可惜他的原集不存,傳世《渭南文集》由後人拼湊,誤收、漏收都很嚴重,影響了對他成就的認識。我經多年努力,校訂所得趙詩較前人有很大擴展,僅完整的佚詩就超過五十首,另殘篇還有二十多篇,實在很可觀。藉此談談他的人生與詩歌,也介紹一些較有特色的佚詩。至於佚詩來源,不能全部披示,讀者諒之。

趙嘏,字承佑,楚州山陽人,其地在今江蘇淮陰,在唐代並非文化中心,他的家世至今仍不甚了了。趙嘏生平也很簡單,他在武宗會昌四年(844)登進士第,估計那時已經年近四十。過了幾年,在宣宗大中前期,得到一個渭南尉的小官,後世常稱他為趙渭南。不久就去世了,享年肯定還不到五十歲。登進士第以前的經歷,僅能從他的詩中加以推測。穆宗長慶末,曾入浙東觀察使元稹的幕府,後來又到過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幕府。元稹是著名的詩人,沈幕中則有傑出詩人杜牧,這些經歷對趙嘏都很珍貴,但感受應該有很大不同。

趙嘏留下的詩有《重陽日陪越中元相公宴龜山亭》《浙東陪元相公游雲門寺》《初入寺寄上元相公》等,寫於奉陪曾任宰相而出守越州之元稹末座時,似乎沒有引起元稹的特別關注。《初入寺寄上元相公》一首,又題《越中寺居寄上主人》,詩云:「野寺初容訪靜來,晚晴江上見樓台。中林有路到花盡,一日無人看竹回。自曬詩書經雨後,別留門戶為僧開。苦心若是酬恩事,不敢吟春憶酒杯。」雖是寺居的觀感和心情,希望主人汲引的意思也很明白。在元稹存詩中,看不到任何回應的痕迹。傳聞中,還留下一段對元稹很不光彩的記錄。《唐摭言》卷一五《雜記》載:「嘏嘗家於浙西,有美姬,嘏甚溺惑。洎計偕,以其母所阻,遂不攜去。會中元為鶴林之游,浙帥(註:不知姓名。)窺之,遂為其人奄有。明年,嘏及第,因以一絕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陽台去作不歸雲。當時聞說沙吒利,今日青娥屬使君。』浙帥不自安,遣一介歸之於嘏。嘏時方出關,途次橫水驛,見兜舁人馬甚盛,偶訊其左右,對曰:『浙西尚書差送新及第趙先輩娘子入京。』姬在舁中亦認嘏,嘏下馬,揭簾視之,姬抱嘏慟哭而卒,遂葬於橫水之陽。」《渭南詩集》卷二、《萬首唐人絕句》卷三七、《全唐詩》五五〇錄此詩,題作《座中獻元相公》,裁定就是元稹的惡行。但《唐摭言》說事在浙西,即今江蘇鎮江;元稹出鎮浙東,在今浙江紹興,且元稹卒於大和五年(831),在趙嘏會昌四年及第前十多年,實在是冤枉了他。會昌四年浙帥,舊說為李師稷,日人戶崎哲彥據桂林石刻所考,是年方除元晦,剛自桂林起行,元晦也沒有做過宰相。真相如何,誠不可解也。無論無何,趙嘏在元稹那邊受到冷遇,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杜牧才分好,成名早,雖然地位不高,影響卻極大。杜牧在揚州風流三年,臨行作《將赴宣州留題揚州禪智寺》詩:「故里溪頭松柏雙,來時盡日倚松窗。杜陵隋苑已絕國,秋晚南遊更渡江。」趙嘏作《和杜侍御題禪智寺南樓》奉和:「樓畔花枝拂檻紅,露天香動滿簾風。誰知野寺遺鈿處,盡在相如春思中。」比杜詩更為風流駘蕩,當然立即引為知音,來往遂密,且友誼保持終身。趙嘏也有詩:「白首尋人羞問計,青云何路覓知音。唯君懷抱閑於水,他日門牆許醉吟。」(《題杜侍御別業》)視杜牧為可以傾訴懷抱、放縱醉吟的知音。趙嘏有《長安秋望》:「雲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懷古、傷時、思鄉之情融於一篇,寫景如畫,寄意遙深,是他最好的詩篇。據說杜牧見到後,「吟味不已,因目嘏為『趙倚樓』」,應是兩人均居長安時期事了。其間他們合作寫過《同趙二十二訪張明府郊居聯句》,杜牧更往訪趙嘏居所,作《雪晴訪趙嘏街西所居三韻》:「命代風騷將,誰登李杜壇?少陵鯨海動,翰苑鶴天寒。今日訪君還有意,三條冰雪獨來看。」這首詩值得仔細品味,杜牧在問,當今詩壇,誰是引領風氣的人物,誰能達到登上李杜詩壇的高度。「少陵鯨海動,翰苑鶴天寒」,是說李杜的成就高不可及,令人嚮往。最後兩句,杜牧特別說明造訪的用意,或者說彼此之珍惜。今人好談杜牧對元白詩的激烈批評,趙嘏的不同經歷,或者可以為此作一註腳吧。

趙嘏從成年到登第,在干謁與科場中奔走了近二十年,飽嘗孤寒進取的委屈與憤懣,冷暖自知,發為詩篇,有許多直率的表達。《下第後歸永樂里自題二首》:「無地無媒只一身,歸來空拂滿床塵。尊前盡日誰相對?唯有南山似故人。」「玄發侵愁忽似翁,暖塵寒袖共東風。公卿門戶不知處,立馬九衢春影中。」前首「無地」是寫沒有家族勢力,「無媒」是說得不到有力者的奧援,歸來舉杯澆愁,只有終南山兀然眼前,極寫自己的孤獨失落。次首寫自己年歲漸增,孤寒依舊,雖然春來塵暖,欲求公卿垂憐而不得要領。末句「立馬九衢春影中」,寫出自己的孤獨和傲兀。《落第》:「九陌初晴處處春,不能迴避看花塵。由來得喪非吾事,本是釣魚船上人。」春回大地,別人在杏園歡聚,與自己實在無關,只能感喟自己本來就是閑人,不該混跡紅塵。他甚至感到了絕望。《江上與兄別》:「楚國湘江兩渺彌,暖川晴雁背帆飛。人間離別盡堪哭,何況不知何日歸。」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兄弟分別,再見無期,傷心至甚。《歙州道中仆逃》:「去跳風雨幾奔波,曾共辛勤奈若何。莫遣窮歸不知處,秋山重迭戍旗多。」窮得連僕人都棄他而去,但詩人仍感念往日的好處,為他逃走後的命運擔憂。《下第後上李中丞》:「落第逢人慟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鬢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里書。谷外風高摧羽翮,江邊春在憶樵漁。唯應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餘。」雖然連年落第,除此也無他途,李中丞大約曾幫過他,但沒有成功,他要表達感謝,更藉此訴述前途無路、人生死守的無奈。唐設進士科,始於隋,至太宗時制度漸備,流風所趨,「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唐摭言》卷一),及第之難,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諺語。趙嘏身歷其艱,寫下「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二句,將朝廷設科籠絡士人之深層用意,戳了個透穿。

雖然功名不利,但風流才子仍不改風流本色。趙嘏佚詩《答佳人》云:「詩家才子酒家仙,謫在人間十七年。明月巧堂斜漢夜,好花開在半春天。幾曾巫峽通雲夢,慣入陽台醉綺筵。記取贈詩人姓趙,斷腸西去獨搖鞭。」首句又見《答友人》首句,大約是趙嘏喜歡的自誇。自稱「謫在人間十七年」,是他早年的作品,從這首詩里,看到他的不羈,他的自負,甚或有些輕狂,這些也正是唐人之風貌。《贈歙州妓》:「灧灧橫波思有餘,庾樓明月墮雲初。揚州寒食春風寺,看遍花枝盡不如。」這是他在宣歙幕府時期的作品,前二句誇該女之容色,尤寫其能眉眼傳情,並說此前在揚州閱人無數,盡皆不如。《別麻氏》:「曉哭嗚嗚動四鄰,於君我作負心人。出門便涉東西路,回首初驚枕席塵。滿眼淚珠和語咽,舊窗風月更誰親。分離況值花時節,從此東風不似春。」從詩意看,這位麻氏似為另一露水夫妻,他珍惜彼此的感情,知道麻氏對自己一往深情,也感喟花開時節遽然分離之不當,但承認自己的負心,還是決然離開。他的《代人聽琴二首》《江樓舊感》《代人贈別》諸詩,所寫也是這些經歷。其實,趙嘏是有家室的,且感情深厚。《悼亡二首》:「一燭從風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雖知不得公然淚,時泣闌干恨更多。」「明月蕭蕭海上風,君歸泉路我飄蓬。門前雖有如花貌,爭奈如花心不同。」這種傷感也是真實的,他且承認「門前雖有如花貌」,但對妻室的感情更為珍惜。這就是唐人的生活狀態,人生雖然困頓,風流本色不變,縱肆自如,隨處留情,不加掩飾,不作矯釋,不如此就不是唐人。

幸運的是,趙嘏在舉場遇到了老詩人王起。王起這時已經年過八十,二十多年前就曾知貢舉,恰好李德裕主政,同情孤寒士人,將王起請出山,連續掌會昌三年、四年的貢舉。前一年名單完整保存,大多為南方士人,趙嘏擠進了第二榜,總算熬出了頭。他及第後有詩示座主王起與諸同年,有「賈嵩詞賦相如手,楊乘歌篇李白身」(《成名年獻座主僕射兼呈同年》)兩句,賈嵩工賦,楊乘善詩,兩位同科考試而未獲及第,趙嘏將他們寫入詩篇,告訴座主仍有遺珠之憾,這裡看到他的厚道。估計他與賈嵩關係密切,賈獲京兆解送之解頭,本來出線機會很大,但遺憾落第。趙嘏作《贈解頭賈嵩》相贈:「賈生名跡忽無倫,十月長安看盡春。顧我先鳴還自笑,空沾一第是何人?」有一些得意,有一些調侃,初讀覺得他的輕薄,但與前詩聯繫起來看,則屬朋友之間遊戲關心之作而已。送同年鄭祥到漢中王起幕府的詩,將他的驚喜寫得更直接暢快:「年來驚喜兩心知,高處同攀次第枝。人倚綉屏閑賞夜,馬嘶花徑醉歸時。聲名本自文章得,藩溷曾勞筆硯隨。家去恩門四千里,只應從此夢旌旗。」(《送同年鄭祥先輩歸漢南》)可以說,多年鬱悶至此完全釋放驅除了。他及第的第二年,發生科場案。左諫議大夫陳商知貢舉,初以張濆為狀頭,趙嘏馳詩祝賀:「九轉丹成最上仙,青天暖日踏雲軒。春風賀喜無言語,排比花枝滿杏園。」似乎比自己登第還高興。很快被人揭發有弊,詔請翰林院重試,張濆表現失常而遭黜落,趙嘏再贈詩:「莫向花前泣酒杯,謫仙依舊是仙才。猶堪與世為祥瑞,曾到蓬山頂上來。」(《贈張濆榜頭被駁落》)有同情與勉慰。此詩當年風傳一時,成為科場的著名事件。

趙嘏的性格,恰應了初唐裴行檢說四傑的話,逞才露己,非做大官之材。據說唐宣宗聽聞他的詩名,曾讓他進詩,首篇是《題秦皇》:「徒知六國隨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指斥後世史家僅看到秦皇以武力削平六國,沒有識力來評判是非。宣宗讀後不悅,也就沒有了下文。

趙嘏的詩集,通行有清人席啟寓編《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渭南詩集》二卷,清段朝端刊《渭南詩集》,存詩均超過260首,但誤收他人詩有近十首,殆皆出後人重輯。經我考訂,二集存其可信詩歌為252首,加上新發現的完殘詩歌,總數可以達到320多首,頗為可觀。

佚詩中的大宗,是敦煌遺書斯六一九所存《讀史編年詩》卷上,原卷不署作者,有序云:「編年者,十三代史間,自初生至百歲,賦其詩以編紀古人百年之跡。其有不盡舉一年之事,而複雜以釋老者,蓋唯詩句之所在。七言八句,凡百一十。然古帝王之必有異也,備之帝□□□□知故略。」《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趙嘏《編年詩》二卷,《直齋書錄解題》稱該書 「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歲」,《唐才子傳》卷七謂其「歲賦一二首,總得一百十章」,與前序恰合。這組詩是將唐前正史十三史中提到古人有年歲的事迹,逐歲編次故事,略申吟嘆,成七律110首。該卷凡存詩36首,從一歲到二十八歲,其中八年有二首,其餘均一年一首。其成就不在藝術水平,而具小類書之價值。錄兩首如次:「孔融幼女毀齒年,引頸就戮忻忻然。謝庄父子擅文雅,項橐師資推聖賢。吟處碧天雲暮合,拜時真像淚長懸。仍問別有張曾子,禮樂全知世共憐。」「阿連宅邊雲物愁,謝朏筆下芙蓉秋。征詞立撫孺子背,泣箭坐報鮮卑仇。草草從征鞭馬去,依依望國負書游。閨門別有生知者,千古長居第一流。」分別羅列了孔融女、謝庄、項橐、謝惠連、謝朏等人事迹,敷衍成詩,以便自己寫詩時遴取,也方便讀者記憶故事,掌握寫詩的故實,其價值與李嶠《雜詠》120首相當。趙嘏存詩中之將薛道衡《昔昔鹽》詩二十句,每句皆敷寫為一首詩,與這組詩用意正同,是有才華的詩人暗暗所下的死功夫。據說李白曾三擬《文選》,白居易錄古書辭章典故編為《白氏六帖事類集》,大凡天才都如此,在眾目之下才氣橫溢,其實回家都曾下過大功夫。

《全唐詩》及《全唐詩逸》錄了一些趙嘏殘句,經努力有多首找到了全篇,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如《唐詩紀事》卷五六引《主客圖》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應該是趙嘏最具代表性的詩歌,今知詩題為《憶錢塘》,全篇為:「往歲東遊鬢未凋,渡江曾駐木蘭橈。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桂倚玉兒吟處雪,蓬遺蘇丞舞時腰。仍聞江上春來柳,依舊參差拂寺橋。」《主客圖》為晚唐張為著書,摘句評論各詩人,趙嘏摘此,知為時人所誦。《千載佳句》卷下錄《贈陳處士》二句:「鉤指煙江風艇在,雨依山酒夜琴橫。」《千載佳句》為日人大江維時所編唐詩選句集,成書相當於中國五代時。今知陳處士名齊之,全詩云:「二十年來負屈聲,不離雲罄見高情。早逢八座升前席,晚顧諸儒盡後生。鉤指煙波風艇在,雨依山酒夜琴橫。古詩苦澀因君識,海上遭人問姓名。」《能改齋漫錄》卷八錄二句:「松島鶴歸書信絕,橘洲風起夢魂香。」今知詩題為《自解》,全詩為:「閑梳短髮坐秋塘,滿眼山川與恨長。松島鶴歸音信絕,橘洲風起夢魂香。琴依賣卜先生樂,賦學娛賓處士狂。獨往不愁迷去路,一生蹤跡在滄浪。」三書摘句,均是反覆挑選的結果,能在千年後重現全篇,可稱幸運。

當然,更多佚詩是以往所不知道的,也錄幾首供讀者欣賞。如《隋宮》:「隋宮蕪沒餘宮牆,行人駐馬心凄涼。龍舟不返波浩浩,苑樹老盡春茫茫。野渡殘雲迷井邑,空波落日照城隍。精靈應恨韓擒虎,功自平戎禍自彰。」《漢江秋晚》:「覆菊低煙艷晚叢,墜階涼葉舞疏紅。人歸遠島秋砧外,雁宿寒塘夜雨中。幾縱笙歌留醉伴,獨將身計向樵翁。故園何處空回首,萬里蕭蕭蘆荻風。」《獨登姑蔑樓寄清上人》:「孤蔑城邊水亂流,登城懷古不勝愁。雞峰半露軒西日,縠浪斜搖樹外秋。來客暗思功未立,高僧應笑世如浮。長吟欲問當時事,盡日無人獨倚樓。」這些詩,都可諷頌,為作者用力之作。

有些佚詩,總感到還遠非完篇,如《廣陵》:「廣陵城中饒花光,廣陵城外花為牆。高樓重重宿雲雨,野水灧灧飛鴛鴦。」缺題:「正憐深水晚荷生,已覺疏簾小簟清。鳥背夕陽歸極浦,角迎秋氣入孤城。」應該都是七律的前四句。在依稀可見的殘詩中,仍可看到他的才情,如《江夜歲暮》:「夜吟孤枕潮聲近,晚過千山雪氣寒。」《登華嚴寺》:「宿處客塵隨夜靜,坐中煙水向人閑。」以及缺題句:「夕陽樓上山重迭,未抵春愁一倍多。」要找到全篇,恐怕希望很渺茫。

今年寫了多篇介紹唐代中小詩人的文章,感慨各人的人生遭際不同,作品傳播之多寡不同,影響了後人的閱讀與評價。相比說來,趙嘏是不幸者中的幸運者,畢竟他還有三百多首詩保存下來,足以名家。趙嘏詩的研究,成績遠遜於他同時的諸名家,他的詩至今僅有篇幅不大的一冊《趙嘏詩注》(譚優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希望有學者用大氣力為他的詩作鄭箋,讓更多讀者理解他的成就。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

——本文刊於《文史知識》2018年第2期「詩文欣賞」欄目

感謝您對本刊的厚愛,2018《文史知識》繼續貼心陪伴您,忙碌中別忘了訂閱哦:

一、去往郵局征訂,郵發代號2-271。

三、北京的讀者可以去往三聯韜奮書店、萬聖書園、伯鴻書店購買,也可直接到雜誌社購買(北京市丰台區太平橋西里38號,乘車路線:乘300路、特8路、631路、698路等公交車在六里橋南站下車向東200米路北;地鐵9號線六里橋東西南口出往西走200多米左轉穿過小區,中華書局801房間)

? end ?

文史

知識

大專家寫小文章

準確、生動、有用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兼備內容

涵蓋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作者

薈萃全國一流文史專家

統籌:Gandanwasee

責編:水流花放

美編:禪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知識 的精彩文章:

吳蓓:「說詩」的範本:「詩人」與「學人」打併成一處——讀《陶文鵬說宋詩》
解家福:楊貴妃傳說故事探源

TAG:文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