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鎖在深山人未識

鎖在深山人未識

開平文化吮 感 知 而 款 行

第 一千〇七十一期

鎖在深山人未識

田艷霞 楊鐵民 畢秀忠

在遼西黑山縣內有一座大山——欽差山,讓人刮目相看,因為她是天之傑作。

這黑山乃遼西一塊風水寶地,鄰北鎮而倚閭山,毗瀋陽而傍遼水,接台安近盤錦,亦趨望渤海,連阜新可夢眺穹蘆。可謂歷史悠久,名傳遐爾。黑山阻擊,播為宇內,遼西會戰,載功竹帛,山川秀麗,物阜民豐,久享「遼西糧倉」之美譽;人傑地靈,啟蒙有方。久負「人才搖籃」之盛名。我國著名道教師祖太極宗師張三丰和國畫大師張仃,騰空藍天的航天員張曉光都出生在黑山。他們是黑山升起的璀璨的名星,也是黑山人的驕傲。

黑山有44座大山340座大小山峰,立足於各個角落,每座大山都有各自的故事和傳說。讓人感到神秘和傳奇,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天下旅遊的好去處。白廠門鎮欽差溝村的欽差山就是眾山之中充滿傳奇的神遊夢幻之山。

畫作:畢秀忠

白廠門,原名白土廠邊門。滿族居多,清乾隆八年(公元一七四年),努爾哈赤派遣善騎射守獵者瓜果孫為白土廠邊門第一任五品防禦門官,一同前往的有楊純仁、佟秀山、佟長吉、佟景山五人,他們進入白土廠邊門後,十天值班一次。下設滿漢八旗兵二百九十人,頂盔掛甲,操練騎射,鎮守邊關。所以,白土廠邊門的百姓多以蒙滿族居多,漢、回、契丹等民族也居在其中。1945年國民政府將它改為白廠門。

白廠門鎮有大小村屯42個,其中就有航天員張曉光的出生地欽差溝。

欽差溝西端是著名的可愛而美麗的欽差山。

欽差山,山峰立仞陡峭。有三座高峰,形成三足之勢,溝壑縱橫,綠樹成陰,山花爛漫,風景十分優美。盛產黃芩、桔梗、遠志等藥材。早年有黃羊、野豬、狐狸等出沒。

相傳初唐時,欽差溝並沒有現在這麼大,這樣的山勢,而是一座大山裂開的只一指左右寬的一條陡峭的山縫。

有一年,醫巫閭山山脈發生山嘯,兇猛的洪水從山上順著這條山縫整整沖刷了七七四十九天,待到雨過天晴之後,這個地方就衝出了一條寬敞的山溝。後來,又先後陸陸續續地搬來幾戶人家。從此,這裡便有了人間煙火。

有一年,朝廷派一位叫張書雲的年輕欽差大臣到白土廠邊門邊關查看軍情。聽說三里之外有一條風景秀麗的山溝,於是,他便有了一游此地的想法。第二天,他身著便衣裝束,隻身一人,徒步向溝里走去。

當時正是初春五月,山坡上開遍了五顏六色的鮮花、楊柳、松柏紫騰十分迷人。張欽差不覺隨口吟道:「山中五月草青青,山峰松柏樹樹明,新燕銜泥黃鶯啼,楊花似雪繞歌聲」。

又往山裡走了幾步,他看見路旁有一天然棋盤,上面的棋子全是石頭的,大而精緻。便又吟到:「楚河漢界起硝煙,黑白參差雲雨顛,凝目揮手巧謀略,全神貫注暗周旋,山窮水盡無舟舸,路轉峰迴別有天,方寸之間人世夢,三思落子亦欣然」。

隨吟隨走隨看,猛然間,覺得身子不由自主地像被什麼人用繩子拉著向前跑。他定眼一看,頭茬子一下子立了起來,後腦勺直冒冷汗。原來,在前邊不遠的山邊,有一個陰森森的山洞。在洞口外,盤著一條碗口粗的大蟒,正張開血盆大口,瞪圓雙眼,緊緊地吸著他。眼看著就要被大蟒吸進肚子里,在這千鈞一髮時刻,只聽傳來「嗖」的一聲,遠處飛來一支響箭,正中大蟒左腮。大蟒疼得翻身甩尾,大叫一聲,鑽進洞里。

張欽差摔倒在一塊大石旁,頭被石頭磕的鮮血直流,頓時昏了過去。

這時從遠處的草叢裡 走出兩位獵人,一位是上了年紀的老頭,一位是眉清目秀的姑娘。

老人右手拎著獵叉,奔到洞旁,左手點燃了火把,迅速鑽進了黑蟒洞。

姑娘來到欽差身旁,放下手裡的弓箭,輕輕地把他扶起。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欽差醒了過來,發現自己正躺在一鋪炕上,只見一位年輕美麗漂亮的姑娘站在炕沿邊上,右手拿著一把扇子為他扇風納涼,見他醒了,順手端起一碗湯藥說:「請公子把這葯喝了吧,養養傷」。欽差看著姑娘簡直驚呆了。他看著姑娘,雙手抱拳說:「謝謝小姐,救命之恩」。

事後,他才知道,是這位姑娘和他爺爺捨命相救,才把他從蟒口裡奪回來。為了剷除大蟒,避免鄉親們再受傷害。她爺爺進蟒洞已經七天七夜未歸,看來凶多吉少。

聽到這裡他心裡萬分激動,掙扎著從炕上下來,跪在地上向姑娘磕了三個響頭。以表救命之恩。

在養病的日子裡,姑娘每天踩著露水出頂著烈日為他採藥煎熬。欽差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想這姑娘長得比天仙還美,心比菩薩還善。

漸漸地,他們相愛了。

一天夜裡,欽差做了一個夢。夢見那條大蟒駕著一團黑霧來到他住的房間,對他說道:「從今天算起,第四十九天如不把姑娘送進黑蟒洞,我就讓你們和她爺爺的下場一樣,同時我還要把這山溝里住的人全部吃掉!」聽到此,欽差嚇得擠出一身冷汗。這時黑蟒不見了。卻見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站在面前對他說:「要想救你心愛的姑娘和全溝的梨民百姓,你必須在白土邊門附近的九十九座山上揀九十九塊硅石,煉上三七二十一天,即可煉成一把倚天屠龍劍,就能戰勝黑蟒」。欽差早上醒來,不顧身體傷病初愈。按照夢中老人的指點,在九十九座山上拾了九十九塊硅石,煉了三七二十一天,終於煉成了一把倚天屠龍劍。

他提著寶劍向黑蟒洞里走去。走了一天,沒碰到黑蟒,走了兩天還是沒碰到黑蟒。當他走到第三天晌午時,手裡提著的寶劍突然射出一道寒光,並且發出吱吱的響聲。一會兒,寶劍從鞘中化作一條金龍向前飛去,只聽洞內幾聲嚎叫,震得洞里頂上碎石嘩嘩下落,過了一會,安靜如初,欽差走近一看,那黑蟒躺在那裡已經死去了。兩隻眼睛落到地下,地下已出現兩眼大井併流出水來。欽差上前償了償井水,左邊一眼為甘甜,右邊一眼為苦澀。

當他手提寶劍從洞中走出來的時候,眾鄉親已聞訊趕來,把他高高抬起,感激他為鄉親們除了一害。過了些日子,欽差要登程回京了。鄉親們為他送行,姑娘默默地跟在他的身後,送了一程又一程。倆人穿過花叢,走過楊樹林,來到了大路旁。說什麼呢,倆人相對無言,欽差隨手摘下一朵薔薇花插在姑娘的頭上說:「等著我,明年滿山遍野鮮花盛開的時候我一定再來」。姑娘脈脈含情地看著他,從兜里拿出一塊手帕,慢慢地送到了欽差手中,扭頭擦淚快速地走了。

欽差打開手帕一看,上面有一首小詩:「遇蟒相救百年經,欽差紅塵留英名,相識相近難知己,縱是真情有誰聽?」欽差看罷暗想,這姑娘還不相信我呢。一路心思沉悶回到了京城。

回到家裡,他便向父母提出要娶那姑娘為妻,但卻遭到了百般反對。父母說道:「你身為朝廷命官和山野村姑結婚,豈不有損門庭?」出於無奈他冒險啟奏皇帝恩准。皇帝看過奏章受了感動,破例恩准了他們的婚事,並命他到北疆白土廠邊門關口去操練軍隊抵禦外侵。

冬去春來,樹葉綠了,當滿山坡的各色野花一簇簇地盛開時,年輕的欽差又來到白土廠門。

他在這條溝下坡的棋盤地上蓋起了佔地二十畝的宅院。在宅院後面的平頂山上,修建了一座「點將台」。在對面的高山上修建了一座「烽火台」。平日里,他除了操練兵馬,還經常和愛妻去開荒狩獵。生活的好不痛快。他們還經常拿出錢糧來救濟這裡的受苦百姓。當地百姓經常念叨他們夫妻的好處。

很多年過去了,外敵入侵,這位欽差為保衛疆土戰死沙場,夫人得到消息哭得死去活來後悲痛自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可敬的欽差,便把這條溝叫做「欽差溝」。

欽差溝在欽差山裡,欽差溝、欽差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欽差山也叫欽差溝,山溝不分乃一家也。欽差溝這位鎖在深閨的綉女,美麗而動人,多少年來未有人與她相識謀面。她的芳容總是羞羞答答地大門不出二門不入。

這裡山勢雄險偉岸,溝壑縱橫,綠樹成陰,花團錦簇。山中各種植被把整個大山覆蓋的密不通風,一進山,第一眼便看到一條深深的溝渠。一片片梯田,載滿各種果樹、寒富蘋果、紅棗、梨、桃、南果梨等等,真是應有盡有,好一個花果仙山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這條長長的溝渠里,常年流水不斷,當地村民告訴我們這是從黑蟒洞里流出來的,冬夏常有從不間斷,並說這是聖水,能解渴去病、美容養顏。

欽差山的煙雨十分幽奇,它有時在朦朦之中透出一抹隱隱的腥味,有時在朦朦之中露出一團團的淡淡紅色,有時能使俊俏的山峰只留下模糊的輪廓,一眼望去,綺麗而又雄偉。

欽差山的神秘不在於它的高而在於它的朦朧,有些時候,在山道之間,雲初之時,遠遠望去猶如輕紗一縷,時而又亂峰嵯峨之下,微雨過後,又會湧出一片片汪洋,有時像一塊神奇的面紗,在奇峰秀巒之間,變幻出一個虛妄的神話世界,有時又像一硯淡墨,在千年潔白的長卷宣紙上渲染出氣韻非凡的美麗山水國畫。

欽差山的風光雖然幽思奇妙,變化莫測,但山中的文物,更讓人思緒萬千,心寧反轉。

這裡有大唐盛世之時,當地官員百姓為祈求風調雨順而修建的龍泉寺。這座廟宇龐大雄偉,香客鼎盛,可在文革時期,這座修建於唐天寶十六年(公元756年)的歷史文物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現遺址可見。

在半山腰,密林下,有一個天然旱洞,叫香柏洞。座西朝東,上面石頭凸起,下面向下凹陷,形成天然洞穴。洞內冬暖夏涼,泉水常年不斷,永不幹涸,洞內有兩眼泉水井,相隔一米左右,一眼是甜水,清澈甘甜,一眼是苦水,酸苦無比,據說,懷孕的婦女,在懷孕期間常喝此甜水,出生的孩子聰明伶俐。老年人常喝此水,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愛美的人長期用此水洗臉,容光煥發,有美容之功效。

此甜水還有可與苦水相溶在一起,治癒瘟疫,當地人一有大病小災便去洞內飲水,然後相安無事,在鬧「禽流感」時,他們就用此水給雞飲水,救下了幾十萬隻雞。

此洞洞口為圓型,僅容一人出入,進洞後,裡面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四周光滑如鏡,似刀斧切割,上有石柱懸下,似利劍懸頭,洞內有石桌、石條,可供人休息。本地人李香柏在年輕時在此洞居住,閉洞苦讀十年,出洞後考取了狀元博得了功名。於是後人便把此洞取名「香柏洞」,又叫「狀元洞」。

沿洞往裡走,裡面蜿蜒曲折,突然又變得狹窄起來。但景色卻別有情趣,或怪石林立,或泉水叮咚,偶爾在洞內大聲呼喊,迴音久久不絕於耳,最奇妙之處,用石頭敲打洞壁,可以聽到遠處也有人同時敲打洞壁。真可謂珠聯璧合,再往裡走,洞內分開去,各具特色。有的洞內曲徑悠長,深不可測,有的洞內古樸厚重,似泰山壓頂讓你喘不過氣來。還有的洞內蘊有奇特瑰麗的景觀,美不勝收,形狀各異、姿態栩栩如生或靜如處子,或動如脫兔,或如蒼鷹展翅,或如犀牛望月,或如天女神遊,使人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進山不遠處,有一座千年遼代古墓群(朱家窪古墓),古墓封土呈圓型,封土高20米,面積在400平方米左右。此墓2005年被發現,墓內出土的文物有溝紋磚,布紋瓦,素麵青磚,香柏棺木等等。經省文物專家鑒定,此墓應為遼代名人或貴族夫妻合葬墓,為省級文物。黑山縣委政府及白廠門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採取了積極有力的措施,並派專人保護此地。

該古墓位於坡崗之上,地勢北高南低,背靠醫巫閭山余脈,左右青山聳立,前面地勢開闊,周圍樹木環繞,鬱鬱蔥蔥,在此地極目遠眺,心曠神怡。

欽差山裡還公主墳、蟒紋洞等等。

往事雖越千年,猶在眼前,令人心疼。無故被破壞的龍泉寺,少量被盜的文物,先人們靈魂被擾令人心靈難安。

欽差山,就像一位巨人在不斷地成長,它連年變化,越來越美。它秀麗的山峰,好像少女的長髮在春風裡飄揚,更像一面旌旗,張開長臂,在企盼,在迎接,在推促,在默默地呼喚,在膜拜,在祈禱,在流淚,她希望有人來相見,來認識她這位鎖在深閨里的美麗姑娘。

欽差山,春有鮮花夏有荷,秋有明月冬有雪。一年四季似畫之美,美在人們的心裡。

欽差山不是獨立的,在它周圍還有很多相關連的山頭。欽差山內有牽馬嶺和點將台,大虎頭和小虎頭山,有響石溝,藥王廟等等,在它周圍還有明代時期的烽火台,欽差山架子山的南側,有一條綿延數十里的大溝,當地人管它叫鐺石溝,還有一座奇怪的棺材山。

北老山,又名北陵山,山高327米,孤峰,北面山腰有明代邊牆,西面坡有龍王廟,廟兩側有山泉,常年不斷經冬不凍。

南老山,位於欽差山背後,高373米,山前有明代鎮關堡,相傳是有金子的地方九缸十八鍋,不在南坡在北坡,還有人蔘遍野。

花泊山,位於欽差山北端。此山在春夏之際,野花滿山,千紅萬紫,有如花海,此山的北面即是阜新縣境,故又稱分界山,山上高200多米,諸峰並立,山中怪石險岩。山腰有一古洞,洞內有小水池,貯水不多,但多人飲之不竭。

欽差山的周圍,各異山峰,形成了相連之勢,他們遙相呼應。一到春季各種奇花異草都出來給這一帶增添了無限的魅力生機,形成了天然旅遊景區,在沒有開發的情形下,每天也有2-3萬人次到這裡來觀賞遊玩。

試想,如果在欽差山開展旅遊項目,那就是軟黃金,為當地增加無限的經濟收入。

去欽差山只有一條大路,沒有其它任何一條路可以進山,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入。

如果在進山的路上,修建一座仿清代式的山門。山門後邊修建一處八仙過海的浮雕,兩側建文化長廊。把上山的路修好,將香柏洞、黑莽洞,龍泉寺、公主墳,遼代古墓群都有效的開發利用起來,再人文建設一些切實有效的景點,如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天宮、地宮的人文塑像、古塔、涼亭、美術館、文化館、書院、展示中心、賓館、醫院、養老中心、農業觀光、採摘等等,把欽差溝改造成畫家村,吸引全國各地的書畫家,作家、名人、學者、攝影家都到欽差溝、欽差山來,留下他們的墨寶,一定會給這個地方帶來不盡的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再建造一些風情各異的不同內容的景點,在山裡建一個陽光園,種植500畝向日葵,500畝油菜花,500畝蘋果,500畝梨樹、500畝桃樹,形成規模,到春季舉辦葵花節、梨樹節、桃花節、油菜花節等文化活動。每年4月18日可舉行大型廟會,利用現有的溝渠開發成湖,栽植各種荷花,每年七月份可舉辦荷花節。以欽差山為中心,把四周的大山和相鄰的風景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的旅遊網,欽差山就可在全國旅遊行中佔有一席之地。這樣即發展了旅遊業又提升了地方經濟指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舉措。

黑山縣縣委、縣政府深知全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在已將全縣的旅遊資源張三丰祠、八一公園、蛇盤山、南湖公園、黑山阻擊戰紀念館、1886年建的天主教堂、蓮花湖等地組織了連環旅遊線並與青岩寺歪脖老母、閭山、北鎮接合在一起,形成環形的旅遊路線,已逐步開展旅遊工作,並且制定了現代旅遊規劃,如果能實現這個規劃,那麼,黑山將成全國的旅遊大縣,經濟將不斷的騰飛,人民將安居樂業、直奔小康。

對於開發欽差溝、欽差山、鎮黨委書記王健和鎮長及全體領導班子早有想法,他們早就組織人員收集整理欽差山的故事,傳說,並已形成文字材料,安排專人看護山裡的文物,現在白廠門鎮的百姓都翹首祈盼開發旅遊事業,發展地方經濟帶動百姓致富。

欽差溝、欽差山的自然景觀豐富,正以博大的胸懷,期待著祖國四面八方人們早日到來,智者樂山,仁者樂水。

遼寧詩詞協會的祝士平和栗秀文二位朋友,看到欽差溝、欽差山的風景以後,為其風貌所震撼隨賦詩的以致精神。

祝士平詩云:

鷓鴣天

毓秀鍾靈隱洞仙,幽深肅穆古陵園,

零亂多年風兼雨,紛朵此際暗尤寒。

崗成障、浪簸船,奇峰相對夜將瀾。

鄉人一夢開新景,果木蔥蘢分外鮮。

揚州幔·重訪欽差溝

閭左名山,遼西重鎮,幽幽小駐奇峰。

過深溝十里,盡松柏青青。

記當日,大遼公主,荒山殘冢,猶厭兵爭。

對清觴,醉笑高談,難忘初衷。

神山俊賞,到而今,十載經程。

羨香柏工詞,山居歸隱,長賦山中。

解卻欽差心事,風輕動,靜聽松聲。

又相逢寶地,主人無限真情。

栗秀文詩云

欽差溝

明月星河照欽差,山光水影滿目來。

新雨落下深靈處,可知香柏在徘徊。

龍泉偉岸入峰寒,蟒蛇擺尾何時見。

古墓無人簫聲咽,枕前發盡千般願。

游欽差山

把酒臨窗祝東風,與君閑情共從容。

垂柳黃鶯欽差外,今年花勝去年紅。

總是攜手共奮鬥,聚散何必也匆匆。

要知明朝花更好,汝可知君與誰同?

著名的黑山籍詩人,書法家李碩夫先生也寫下了他心中的詩句:

欽差山

西迎王母降欽差,至此方知天地開。

塞外潘桃應有會,山陰道上幾人懷。

我們相信,在欽差溝、欽差山自然優美旅遊風景區的拉動下,黑山的旅遊事業將迎來巔峰時代。它絕不會成為沉寂千古的睡美人。在唱響中國夢的今天,它一定會開啟新的紀元,留下光輝的一頁。

2017年7月15日

【編 輯:柳紫胭 本文、圖與開平文化今日頭條、「雲端外「微博同步】

推 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平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開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