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夫人」後來的人生

「第一夫人」後來的人生

傑奎琳·肯尼迪一向以肯尼迪總統遺孀以及時尚偶像的身份為公眾所熟知,但近日上映的電影 《第一夫人》卻揭示了一個真實而陌生的傑奎琳。電影只講述了四天的故事,但串起了她一生的命運軌跡。抱著這樣的婚姻觀,她註定只能成為依賴光源的月亮。

1963年11月,傑奎琳·肯尼迪親歷了丈夫遇刺,倏然從「第一夫人」華座跌落,遭受失夫、「失業」的雙重打擊。

「第一夫人」本是個「身份」而非「工作」,但傑奎琳卻把它當作了一份「工作」。結果,隨著丈夫遇刺被害,她不僅痛失丈夫,還跌入了巨大的身份迷失與焦慮。她不再是第一夫人了,也不再是肯尼迪的妻子;她成了肯尼迪的遺孀、兩個孩子的母親和一個失去了「工作」的女子。

其實,在24歲那年嫁給當時還是眾議員的約翰·肯尼迪後,她便辭去了在 《華盛頓先驅報》的攝影記者工作。比較有意思的是,中學時代曾以「不做一個家庭主婦」為志向的她,在嫁入美國當時最有政治經濟影響力的肯尼迪家族之後,便全身心投入如何圍繞丈夫來規劃、建設自己的人生。

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做一個優雅美麗、能為丈夫增光添彩的第一夫人,就是傑奎琳的「工作」、她的人生理想。

傑奎琳在接受一個電視採訪時曾說,她心中的「第一夫人」,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照顧好總統、照顧好家庭。

無法否認,傑奎琳喜歡高高在上的感覺、喜歡奢華的生活方式,對她來說,要實現這種方式的捷徑便是嫁入豪門,分享丈夫的榮耀、財富與權柄。

傑奎琳所有接受過的教育,從姿態禮儀、文學詩歌到藝術音樂、舞蹈馬術幾乎都是為日後做一個上流社會的名媛而做準備。

其實傑奎琳的母親走的就是這條人生道路,她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帶著13歲的傑奎琳再婚嫁給一個銀行家,從此摸到了美國上流社會的門檻。傑奎琳也在「社會地位和個人名聲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觀念下逐漸長大。傑奎琳從少女時代便開始頻繁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結識更多的富家子弟。她曾經與一個銀行家的後代訂婚,不過在22歲那年毀了婚約。

而肯尼迪家族當時的財富,在全美可以排前十。約翰·肯尼迪被家族當作「未來的總統候選人」重點培養。

所以當機會出現的時候,傑奎琳毫不猶豫地嫁給了比自己年長12歲的約翰·肯尼迪,那年她24歲。

傑奎琳的婚姻觀並不鮮見,許多年輕女性抱有相同的夢想,只不過絕大部分沒有實現。

而傑奎琳做到了,可正當她雄心勃勃躊躇滿志想做好「第一夫人」這份工作時,命運卻給她重重一擊。肯尼迪遇刺後,這位31歲入駐白宮、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和時尚品位征服美國民眾的「第一夫人」,不得不在兩年十個月之後,凄然離開白宮。

在電影 《第一夫人》 中,我們也多次看到她巨大的失落感。新的「第一夫人」在丈夫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後流露出的難以抑制的笑容、在白宮裡挑選和傑奎琳品位完全不同的窗帘顏色……都刺激著傑奎琳敏感的神經。

終究,如果太陽不再發光,那失去光源體的月亮,就只能叫月球。

此前的傑奎琳沒有工作也沒有收入,但她一年裡買衣服的錢就能花掉自己總統丈夫一年的薪水,曾經的她「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套新衣可穿」,可當丈夫被刺殺後頃刻被打落雲端,再也不能和從前那樣隨心所欲購買時裝引領美國的時尚潮流了。

在肯尼迪葬禮舉行前,傑奎琳已頗有「遠慮」地對肯尼迪母親說:林肯遇刺後,他的遺孀南希在貧困中了卻餘生,全靠變賣傢具維繫生活。如果,我賣掉幾件傢具,應該可以供孩子們讀完大學。

肯尼迪家的人回她:放心,我們絕不會讓你如此。

聽來是承諾,可卻透著人生的無奈與無力感。一個年輕的女人,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別人的諾言上。可誰又知道,命運之手會不會再和你開一個玩笑?

電影截取的片段里,有她後來人生的解讀線索。

電影《第一夫人》就像是處心積慮地要為傑奎琳祛魅。

電影中的傑奎琳,在丈夫被刺殺後的四天里,表現出的不是鎮定冷靜,而是一個名利心與虛榮心重,有很強的世俗慾望,善於操弄媒體,焦慮、緊張、敏感,甚至任性的女性。她任性地為肯尼迪籌划了一個盛大的葬禮,不僅為了肯尼迪,更是為了她自己。

肯尼迪的歷史地位越高,她作為肯尼迪遺孀的地位就越高。

傑奎琳意識到丈夫的葬禮有可能是自己最後一次成為全世界焦點的機會,也是自己作為「第一夫人」的告別演出,因此她要這場演出隆重而盛大,被世人所銘記。

傑奎琳在公眾場合與在私下裡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性。

一方面要在公眾面前表演完美的「第一夫人」,時刻保持優雅、端莊、時尚,苦心營造「第一家庭」幸福和睦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真實的生活中卻又不得不忍受丈夫的風流成性,包括那段與夢露的「著名」緋聞。

電影中,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但是有暗示———

傑奎琳在對牧師告白時說:「我們甚少同床,即便是在他出事前的那一晚,也沒有。」

「有時,他 (肯尼迪) 孤身走進沙漠。就讓他去被魔鬼引誘吧。但最後,他總會回到我們身邊,回到他所愛的家庭。」傑奎琳又如此對採訪她的記者說,眼神凌厲。

選擇任何一條道路,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電影《第一夫人》沒有演繹傑奎琳後來的生活,僅截取了她生命中最困難最迷失的四天里發生的一些片段。但這些片段,卻為解釋傑奎琳後來的人生軌跡埋下了解讀線索。

她的無法滿足的虛榮心,她痴迷於購買奢侈品的習慣,她對一套套時裝的迷戀,她對風光生活的眷戀,她對未來生計的擔憂......所有這一切都解釋了她為什麼後來會選擇嫁給大自己23歲、風流成性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

那年,傑奎琳39歲,奧納西斯62歲。

如果說,經由肯尼迪,她見識了世界權力的頂峰,那麼經由奧納西斯,她邁進了一個富麗堂皇、用金錢堆砌的浮華世界———哪怕這場婚姻千瘡百孔。

最終,她在出版社的工作中找到了快樂

奧納西斯貪慕傑奎琳「前第一夫人」的盛名,而傑奎琳則看中奧納西斯的財富,以及能夠再次成為公眾視線的焦點。

第二次婚姻中的傑奎琳,把相當多的時間花在購物上,她揮金如土,瘋狂購買衣服和鞋子;她頻繁參加各種聚會,展示自己的時尚與品位。她一次就能買回200雙鞋子,每個月的開支都遠超奧納西斯給她的零用錢配額。

面對驚人賬單,奧納西斯很快開始後悔這樁婚事,他頻頻與自己從前的情人、希臘著名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私會,再讓傑奎琳從報端看到他們私會的消息。據說,此舉是為了引起傑奎琳的醋意、希望她對他更加珍惜與尊重。

然而,傑奎琳既沒有為改善夫妻關係付出努力,也沒有選擇結束這樁貌合神離的婚姻。她只是經常回到美國,一年裡至少有一半的時間在紐約過著獨居生活。

後來,奧納西斯修改了遺囑,將遺產第一受益人變更為自己的女兒。

奧納西斯過世後,傑奎琳不得不與奧納西斯的女兒打起遺產爭奪戰。最終,她一次性獲得2600萬美元的補償,而奧納西斯的女兒繼承了父親十億多美元的遺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

第二次婚姻結束後,拿到2600萬美元補償金的傑奎琳,不用再擔心此後的生計與生活品質。她也終於開始反思自己此前的生活態度、婚姻態度。

1975年,46歲的傑奎琳選擇再次成為一名職業女性。她進入維京出版社 (Viking Press),擔任諮詢編輯,年薪一萬美元,每周工作四天。

由於圖書編輯的職業生涯起步較晚,也或者是衣食無憂的傑奎琳只求心歸平靜,她並沒有在這份工作上做出什麼成就。但至少,她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了充實與快樂。

她沒有再婚,晚年伴侶是與她同齡的莫里斯·坦帕爾斯曼,一個瑞士人,也是她的財務顧問。

64歲時,傑奎琳被診斷出淋巴癌,次年去世,終年65歲。

一個傳奇女子不平凡的一生就此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