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聯拾趣》誦:木棉 作者:王甫海

《春聯拾趣》誦:木棉 作者:王甫海

666

豫苑文風與您共同追逐夢想的純文學平台

在我們老家豫東一帶,每到臘月二十前後,春節的氣氛就漸漸變得濃郁了,集市上街道兩旁各種圖案和各種字體的春聯鋪天蓋地,牆上掛的,地攤擺的,有用墨汁寫的,有用金粉寫的,也有印刷好的,任君挑選,各取所好。這幾年隨著國家對國粹的高度重視和投入,弘揚書法藝術的人們多起來了,每到春節前夕,一些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愛好者也義寫春聯,現場波墨揮毫,儘管春節未至,農村的大街小巷已經紅紅火火了。

我通過查閱書籍發現,過春節貼春聯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兩千多年的戰國時期就有春節了。自入臘月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集市街頭和店鋪里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便開始有人家在門上粘貼了,幾天功夫,千家萬戶,煥然一新,到處都充滿喜慶氣氛。王安石詩曰:"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真實的還原了民間歡天喜地慶春節的動人情景。

其實,最早出現的春聯叫"桃符"。據史書記載,"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也有將這兩個神象按左神荼,右鬱壘的圖像畫到桃木板上的。古代人是以桃符上的二神來壓邪的。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手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幅春聯了。

到了宋代,人們仍然把"春聯"叫做"桃符"。但是,聯語卻不再局限於題寫在桃木板子上了。人們廣泛運用到楹柱上,後人稱之為"楹聯"。宋代以後,逐漸形成聯語,用粉紅箋寫聯語,更有聰明的人收集名言錦句,唐宋詩詞,然後寫到大紅紙上,這時的春聯就大大創新了,也不光是用桃木板子這一種材料了,遇有喜慶之事寫到紅紙上,這樣的對聯雅稱"楹聯",我們豫東人叫"門對子"。要求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的獨特藝術形式。我的家鄉地處黃河故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文化底蘊豐厚。對聯藝術又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里的一顆璀燦明珠。春聯文化隨著家鄉人傳承光大,不斷創新,又延伸出很多種類,根據事由,環境,節點又分為春聯,壽聯,喜聯,孝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等等,就連農村蓋房,喬遷之喜也要粘貼對聯,以示高雅。在我的記憶中,家鄉父老對貼春聯是情有獨鐘的。無論貧富貴賤,還是才學深薄,都是寧可少吃一口飯,少穿一件衣,貼春聯,請財神,供灶爺,這是必不可少的。他們對未來充滿了夢想和憧憬,心態非常樂觀,希望藉助貼春聯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和厚望。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個春節將臨,人們就這樣喜氣洋洋地通過貼春聯來祈願來盼望新的一年能有個美好的四季。記得在我幼小的時候,聽老人們說,每到臘月二十八,只要貼上門對子討債的就不能登門了,還有初一那天不得摔碎碗碟,正月里不得剃頭,等等。一句話,家鄉父老把貼春聯當成了一件至高無尚的大喜事,就是圖個喜慶,吉利,熱鬧,祥和。在我的視覺里,祈盼好兆頭,圖個開門紅是父老鄉親最質樸的情感,而貼春聯則是他們喜慶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

呵,願我家的父老鄉親們也和全國人民一道,貼著春聯,笑逐顏開,美夢成真。願我們都能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把日子過得像春聯所寓意的那樣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誦者簡介

《豫苑文風》平台主播:

木棉,本名李群。醫生。朗誦配音愛好者,上海市朗誦協會會員,中華誦讀聯合會會員,上圖閱讀朗誦沙龍成員,多平台主播。

作者簡介

王甫海,男,漢族,61歲,大專文化,中共黨員,系寧陵縣公安局退休民警。曾長期在部隊和公安機關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在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發表稿件和文學作品多篇。現為河南商丘《京九晚報》老年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苑文風 的精彩文章:

TAG:豫苑文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