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詩人留下一句詩,100多年後,讓一個皇帝丟了江山

唐朝詩人留下一句詩,100多年後,讓一個皇帝丟了江山

中唐時期有一個著名詩人戎昱,湖北江陵人。他學識淵博文采斐然,但命運多舛,連個進士都沒考上。一生漂泊無定,長期流轉寄寓在各地官員的幕府中,擔任幕僚之職。他的詩歌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弔古傷今、感懷時事的現實題材,對於治國理政頗有見解。不過他做夢也沒料到,他的一句詩,卻導致了一個國家的覆滅。

唐朝覆滅後,天下分崩,中原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林立,眾多小國割據一方連年混戰。北方諸國中,以李從珂的後唐最為強大。李從珂早年曾是一員戰將,驍勇善戰沉穩堅毅,他的後唐綜合實力在北方割據勢力中首屈一指。但李從珂也並非高枕無憂。在他的心中,有一大內憂和一大外患,時刻讓他寢食不安。

外患是雄踞北方的契丹人,他們憑藉剽悍絕倫的強大騎兵,對錦繡中原虎視眈眈。中原各地的眾多割據勢力,內鬥起來個個如狼似虎,卻都對契丹人威猛無敵的鐵騎十分忌憚。內患則是後唐的太原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手握重兵,為人狡黠詭詐,對李從珂的帝位時存覬覦之心,雙方已經處於一觸即發的劍拔弩張狀態。

後唐皇帝李從珂,聞聽石敬瑭招兵買馬,廣積錢糧,反形已露,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大臣中有明白人,看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資治通鑒》記載,端明殿學士李崧、大臣呂琦都認為,石敬瑭若要造反,必然會首先聯合北方契丹人。只要後唐與契丹交好,斷絕石敬瑭的外援,石敬瑭就翻不了天,消滅他易如反掌。

李崧等人認為,當時契丹皇帝的親弟弟,因爭奪皇位失敗投奔後唐。契丹皇帝一直想把他索要回去,因此很想與後唐搞好關係,多次提出和親的請求。如果後唐能放下架子,與契丹結盟和親,每年再給契丹十多萬貫的財貨,契丹人必然會傾心交好。如此一來,不僅能置石敬瑭於死地,且每年還能節省下大筆征戰契丹的用兵費用。

後唐皇帝李從珂聽後,覺得很有道理。馬上命人起草一封《遺契丹書》,準備付諸實施。誰知此事被大學士薛文遇知道了。他立即表示強烈反對,並對皇帝講了一番慷慨激昂的大道理:「堂堂中原天子,低三下四交好夷狄之族,是不是也太屈辱了?契丹人要求和親,難道真把您的愛女公主嫁給他?」

為了加強說服力,薛文遇還念了唐朝戎昱的一句詩:「安危托婦人」。這句詩出自唐朝戎昱的《詠史》,詩中認為,堂堂中原大漢王朝,卻要依靠一個弱女子王昭君千里遠嫁番邦,來保障國家安危,實在是一種奇恥大辱。皇帝李從珂一聽,當即面紅耳赤,立即把獻計的李崧和呂琦招來,痛斥他們喪權辱國,同時交好契丹之事就此終止。

李從珂一時衝動,把唐詩當成治國良策,終於吃了大虧。後來李從珂與石敬瑭開打,石敬瑭果然勾結契丹,契丹人出動鐵騎大軍南下,與石敬瑭聯合攻擊後唐。李從珂抵擋不住,最後被迫自盡,身死國滅。戎昱死後才百餘年,他的一句詩就毀掉一個國家。

戎昱的《詠史》,乍一看大義凜然,把和親夷狄當成一種奇恥大辱。其實這純屬書生之見。以漢朝、唐朝國力之強大,尚且把和親當做一種有效的外事策略,達到懷柔遠人、止息干戈之目的。李從珂即使實在轉不過來這個彎,也不妨把交好契丹當做權宜之計,待到滅了石敬瑭,再全力對付契丹。想當年漢高祖為解匈奴「白登之圍」,唐太宗為保住長安不被頡利可汗攻破,都曾與外族結盟。待到日後羽翼豐滿,再大張撻伐,把夷狄外族打的灰飛煙滅。

李從珂死不足惜,更為惡劣的後果,因後唐不與契丹結盟,導致石敬瑭乘虛而入,把幽雲十六州當做見面禮送給契丹,使得中原王朝痛失屏障,危害後世數百年。石敬瑭賣國求榮罪不容誅,後唐皇帝李從珂也要對此負很大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木說史 的精彩文章:

強大的唐朝之所以突然衰敗,唐玄宗墓前的1樣東西,揭開了答案
西北第一殺人犯,將母親兒子賣掉糊口,6年跨4省殺77人只為消遣!

TAG:木木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