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腊味香里說豐年 細數年夜飯里的臨空港記憶

腊味香里說豐年 細數年夜飯里的臨空港記憶

吃,似乎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永恆主角。

一蔬一飯,一飲一啄,生活在舌尖留下烙印,內化成各自特有的回憶。不管之後時光如何飛逝,只要舌尖觸碰到那熟悉的味道,一切聚散悲歡都有了皈依之處。

年夜飯,是新舊交替間最重要的儀式。辛勞了一年後,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著,在氤氳的熱氣里言笑晏晏。年夜飯豐儉由人,卻是牽引著漂泊在外的遊子不辭辛勞也要回家的磁石,胃被熟悉的味道填滿,一年的辛勞疲憊被親情撫慰,年夜飯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深藏在每個人的記憶里。

即使在物質富足的今天,以前過年才能得到的美味,現在已是平日飯桌上的常客,但年夜飯始終是國人心裡最有儀式感的一頓飯。

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長大,以前年夜飯只能「看魚」,現在排骨香腸滿冰櫃,兒時年夜飯的習俗是吃餃子,如今遠在千里之外仍不忘準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時光的流逝,生活的變遷,傳承與堅守,這些在年夜飯的飯桌上都有跡可循。

讓我們點起爐火,端起碗筷,將回憶投諸年夜飯桌,細細咀嚼來自武漢的新春記憶。

金銀湖街花城社區開展春節文化活動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從前豆腐泡掛樑上,現在排骨香腸滿冰櫃

「我們做伢的時候,那過年就熱鬧了。」武漢市柏泉中學退休老教師王忠祥和張傳和回憶起50多年前的老柏泉年夜飯,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

打糍粑、曬臘肉、熬糖稀、炸翻塞(翻餃)、做豆絲、炸米泡、裹京果、磨豆腐、捏圓子、醬豆豉,這些現在市面上不太容易買到的傳統吃食,是他們小時候過年時才能吃到嘴的寶貴零食。

「原來過年吃的,都是家裡人親手做的。」張傳和說,從前村灣里,這些小吃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己做,家裡還少不了熬糖稀的糖板凳、磨豆腐的石磨,打糍粑則幾乎成了家族的大事,「那都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摏出來的,不像現在靠機器做」。

王忠祥說,從前家裡只有過年時才曬豆腐泡,「豆腐泡結成串,曬好了裝進簸箕,老娘再掛到樑上,就是為了防我們這些伢偷吃。」過年吃的東西種類多,還顯得尤為珍貴,「豆腐泡、糖心蛋是過年待客的菜」。

到了三十晚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平日豐盛許多。「有雞、有鴨,一盤糯米圓子,一盤炸魚塊,一盤烘魚(臘魚),還要擺一盤鯉魚只看不吃,用來供祖宗。」他回憶說,從前村灣靠近塘堰,每逢過年,村裡的男丁一起放了塘里的水,每家都能分得幾條魚。

「武漢東西湖這兒土肥水美,」王忠祥說,「老話說的,東西湖人餓不著。」

及至團年飯當天,中堂掛上百壽圖,家中老人給後輩講起家史、家訓。吃罷飯,放過鞭,初一一到就動身到同村各家拜年。「時辰剛過就出發,村裡每一家都要去到。」

張傳和說,從前村裡少不了一兩家之間有矛盾,拜年就是和解的最佳時機,「不論多大事,兩家人一拱手作揖,相互說些喜慶話,問題也就過去了」。

現在,兩人早已從村灣搬進窗明几淨的小區樓房,晚上不再出門去鄰居家串門拜年,傳統的露水集也不復存在,但他們依舊感慨,「還是現在的日子好」。

買東西不用起個大早趕集,樓下的超市裡商品琳琅滿目,家家戶戶拜年也是車來車往。「路好走了,買東西也方便了。」王忠祥說,前不久,他剛買了個冰櫃,「年夜飯的菜買多了,家裡冰箱放不下」。

王忠祥說著展示起了自己的「戰果」:「這是兩袋烘魚,還有兩袋排骨煨湯,還有曬好的臘雞、臘鴨,底下還有灌好的香腸。」滿滿一冰櫃的「肉食」,王忠祥說,為團年飯準備的菜還沒買完,「現在買菜方便,綠葉的蔬菜等做飯那天再買,新鮮些」。

背井離鄉60年,過年餃子少不了

居民周冬英在包餃子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還未到年下,退休的周冬英已經在家調好了韭菜餡,包起了餃子,圓胖的餃子邊上捏出俏皮的褶皺。「今天包,今天吃,過年包,過年吃。」在走馬嶺街,幾乎所有的居民都會說河南話,家裡都備著一根擀麵棍,過年也都會吃餃子——60年前他們從河南來到這裡,參與圍墾建設成為武漢「新東西湖人」。

1957年,16歲的陳成友跟隨參加圍墾的哥哥一路從河南老家來到東西湖。一晃60年過去了,大年三十吃「扁食」的習俗依然保留了下來,「我們叫『扁食』,你們叫『餃子』。」

「原來過年就是兩頓餃子,三十一頓,初一一頓。」陳成友說,從前家裡窮,大年三十的餃子餡也只有一點肉星混著蘿蔔、大蔥、粉條,「過年家裡也蒸饃饃,家境好的蒸花捲、白面饅頭,面捏不成型了再蒸成糰子。」陳大爺說,那時過年待客,也只是煮一碗面,再加幾根黃花菜、幾片過水煮的五花肉。

跟哥哥到東西湖以後,陳成友過年也跟著一起上食堂,吃大鍋飯,「從吃面到吃米,經常因為吃不慣而吃不飽」。

同是參加過圍墾的劉須珍老人不挑剔吃得飽或吃不飽,「我爹媽都是要飯的,要得到就有東西吃,沒要到就餓肚子,沒有過不過年這一說」。劉大爺今年82歲,腿腳不利索,一手做面的功夫卻沒丟下,客廳里還掛著手擀的麵條,「前兩天才包了餃子」。

經年的南北融合,老圍墾們的口味也漸漸發生了改變,不僅吃慣了米飯,蒸肉、藕夾也端上了年夜飯的餐桌。

「從我記事起,年夜飯有餃子,也有粉蒸肉、珍珠圓子。」王新友的媽媽參加過東西湖大堤的修建,他本人也成了「南北融合」的最佳代表,「三十的餃子里有一個會包一枚硬幣,看誰能吃到,取一個吉祥如意的彩頭。」

王新友說,現在過年除了吃餃子,桌上擺的都是湖北菜,但媽媽還是願意自己在家做麵食。他說,過年時,媽媽做的饅頭有各種不同的造型,有的大如湯盆,有的捏成花骨朵,上面還點綴一顆紅棗,有的被剪成了小動物的形狀,「可惜這巧手的功夫,我們沒有學下來」。

臘魚、臘肉、臘雞、臘鴨,陳成友說,這些菜從前自己家也做,「現在做得少了,一來是有些吃不慣,再者,魚肉果蔬還是吃新鮮的好」。陳大爺說,今年家裡年夜飯的菜還沒開始準備,「最早也要等到小年以後,子女們休息回家了再開始準備,何況現在買東西也方便」。

陳大爺說,現在日子過好了,「想吃啥就買啥,餃子餡里也不用摻蘿蔔、粉條了,但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吃餃子,那可不會改」。

一條漢江的鯽魚,一家人的「連年有餘」

熊志峰一家已迫不及待迎接新年到來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早上6時,家住武漢市吳家山街的熊志峰就來了早市,鮮紅的豬裡脊、翠綠的生菜、老母雞下的土雞蛋……滿滿當當的雙手,拉開了熊家年夜飯的序幕。

熊志峰是家裡的「廚爺」,一家15口人的年夜飯都由他一手包辦。在吳家山街杏園社區的老家私房大廳里,擺上兩張桌子,熊志峰就開始忙活著剁肉、煨湯、滷菜。

「每次做16到18道菜,很快的。」對於10歲就開始做飯的熊志峰來說,做15人份的年夜飯並不是什麼難事。

身為家裡的老幺,父母和三個姐姐下地幹活時,一旁年幼的熊志峰也想做點什麼,就自顧自地爬上了灶台。即使炒糊了菜,父母也總是說「好吃」,熊志峰也因此愛上了做菜。

沒有拜師學藝,熊志峰就自個兒琢磨著;偶爾下館子,他還跑到後廚偷師學藝;工作再忙,一家四口的三餐也不曾落下。20多年的摸索,熊志峰也自成一套做菜的方子。

做圓子的豬肉,先用刀背敲打至肉質鬆散,再剁碎。不同於攪碎機下的碎肉,這樣做出的肉圓子口感鬆軟,成了家中老人愛吃的菜。藕湯滋補,熊志峰總是提前一天開始熬制,文火慢燉一晚上,濃郁的香味瀰漫整個廚房。

最費功夫的是這道「連年有餘」。臘月伊始,熊志峰就拿著網兜到漢江撈魚。一條精瘦的鯽魚,經過1個月的餵養,除去了江水的土腥味,肉質也更加肥厚。

熊志峰兒時,吳家山還保留著「看魚」的風俗。年夜飯上做好的魚,等到正月十五才能吃。熊志峰看了這道魚15天,卻記掛了一輩子。

現在,「看魚」的風俗不再,吃魚卻成了熊家年夜飯的壓軸大戲。「熱鍋冷油」,宰殺的新鮮鯽魚下鍋,等到表面變得金黃,出鍋裝盤,再淋上勾芡的醬汁,就成了這道「連年有餘」。

「這道魚不能吝嗇用油。」熊志峰挑起一塊魚肉,表面金黃酥脆,內里雪白滑嫩,「魚肉不會連在魚骨上」。

熊志峰說,現在一家三代人的口味差異頗大,老人喜歡清淡、養生的菜品,孩子喜歡烤肉、牛排等西洋菜,年夜飯的菜品每年都在變化,唯獨這道「連年有餘」不曾缺席。

半年前,熊志峰離開了住了32年的老家私房,帶著四口人的小家庭搬到了吳興社區。今年春節,這個100多平方米的單元房內第一次迎來一家15口人。熊志峰說:「雖不比老家的大廳,擺不下兩桌,但客廳里擺上一張大圓桌,一家人團團圓圓、連年有餘才是真。」

百家宴篝火晚會慶新年,社區里人人都是親人

張傳和家的陽台上掛滿了年飯食材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一進農曆臘月,武漢市常青花園的年味就濃了。許多家庭陽台上都曬上了臘肉,書法愛好者們鋪展開大紅紙,為社區里的居民們寫對聯,放假的小孩趁著天氣不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耍。

2月1日一大早,家住常青花園二社區九南村的王青芝笑吟吟地提著社區贈送的對聯往家走,遠遠地就跟九南村的村主任胡富仙打了個招呼,隨後開始商量即將到來的「迎新宴會」上要表演的節目。

迎新宴會是九南村從2011年延續至今的保留節目。一到年底,常青花園的文藝積極分子就開始籌備排練節目,廚藝好的摩拳擦掌地等著在「百家宴」上大展身手,喜歡熱鬧的就參加晚上的篝火晚會,跟鄰居們唱歌跳舞。往年來參加活動的居民有三四百人,胡富仙介紹,今年的迎新宴會將在2月8日舉行,有文藝匯演、百家宴和篝火晚會三大板塊,將貫穿一天,常青花園的居民屆時都可參加。

「今年一社區和三社區的居民都準備了節目,整場匯演加起來一共有20多個節目,有歌舞、腰鼓、舞劍等,這些節目都是大家自己報名自己準備的,內容也非常受居民們歡迎。」胡富仙說。

趙軍是九南村夕陽紅快樂健身隊的老師,平時從網路上學習廣場舞,學會了就去教健身隊的成員。去年的迎新宴會上,她和胡富仙改編自經典曲目《夫妻雙雙把家還》的對唱獲得了滿堂彩。今年她又準備了一首《我們這一輩》,這是她很喜歡的一首歌,幾乎承載了他們那一輩人的共同記憶。趙軍說,想通過這首歌來喚起大家的共鳴。

除了歌曲,趙軍還有個「殺手鐧」,她會做各種顏色各種造型的饃饃。去年趙軍做的紫色牡丹造型的饃饃一直讓胡富仙念念不忘,今年趙軍又準備了饃饃,但是還沒確定最終做什麼造型。

78歲的王青芝是最早搬進常青花園的居民之一,兒女各自成家,老伴過世,一人獨居的她也是社區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這次的迎新宴會,她報名參加了舞劍和扇子舞兩個節目。

退休前,王青芝在工廠工作,雖然喜歡文藝活動,但是沒什麼時間參加,如今正好能重拾愛好,王青芝非常高興。在和好朋友的群聊里,王青芝經常分享一些社區文化匯演的照片,每次看到好朋友的讚歎,王青芝都覺得非常自豪。

「退休在家的老人們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我組建了夕陽紅快樂健身隊,讓老人們發展愛好,抱團取暖,迎新宴會活動就是從健身隊內部發展到整個常青花園的。」胡富仙說,「迎新宴會既能給居民們一個展示的舞台,也讓居民們心連心,熱熱鬧鬧地一起過大年,再也找不到比常青花園更有人情味的社區了。」(長江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明網 的精彩文章:

文明是「空中手機」的正確打開方式
河東:2018年春節聯歡晚會暨道德模範頒獎典禮舉行

TAG:中國文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