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散文三卷書香歲月《桂花茶》《天地一壺春》《結緣文學相伴行》《且就香茶臨蘭亭》

散文三卷書香歲月《桂花茶》《天地一壺春》《結緣文學相伴行》《且就香茶臨蘭亭》

五十三桂花茶

門前的桂花應時而開。中秋之後某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桂樹碧綠的枝葉間突然爆裂出無數白色的小米粒,心中一陣驚喜。而後的晴天、雨天、夕陽中、月光下,時時觀察。眼見米粒漸漸膨大,花骨朵漸漸變為微黃色,變為淡黃色。終至裂開四瓣,掛滿樹枝,金燦燦如西方的聖誕樹。秋風徐來,幽香陣陣傳開。花是好大一樹,香卻不那麼濃郁,不給人壓迫的感覺。淡淡的,悠遠的,如閑坐三月,漫憶往事,夢幻里,浮動中,如絲如縷,綿延不絕。

樹是七年前砌房後栽下的,當時兩米來高,現在當然不只了,四五米了。七年前我已退休兩年,剛過五十三就退了,機構改革。七年來經歷太多變故,樹大了,人老了,三個至親沒了,尤其是不滿三十的獨子離去給我和老妻致命一擊,身閑了,心沉了,意懶了。日日苟活,喝茶,看電視,習字,上網讀帖寫作,是我生活的主要內容。每日進出必由桂花樹下,觸景生情,難免黯然神傷。但人生是悲是苦,只能「自己的罪自己受,自己的福自己享」,咬牙挺著,苦度余年。每月逢七,我們雷打不動地去看兒子,不捨得他躺在冰冷寂寞的公墓里,同時給他墓前的盆栽植物澆水。我們何曾想到晚年會是如此悲愴。

想方設法調濟自己。我時不時參加區文聯和老書協的活動,承擔一些策劃和授課任務。妻先是跟鄰居上山尋野菜,做成各式各樣的涼拌。後是在其父被征未用的後院墾荒種菜,今年還養了兩頭豬,餵了八隻兔子。依舊保持著尋找精緻的習性,過去在凡俗中尋找,而今在殘缺中尋找。飲食綠色和清淡,衣著隨和而潔凈,居室舒適和整潔,心情恬淡而寬鬆,交往大方而熱情。妻跟我學會飲茶,再不會下午飲茶夜間睡不著,飲茶之後膽結石很少疼過。我堅持著一種家常茶道,用功夫茶技藝調製綠茶、紅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加入菊花、金銀花、荷葉茶、山楂片、紅棗、枸杞,加入量以不影響茶的本味為準。起來就打開飲水機,隨時有開水沏茶。老伴進門,總有一杯熱騰騰的茶汁。我們一起去挑選茶具,除了日常用的之外,還備了兩套茶具,以便請客、會友的時候,帶著茶具和茶葉出去。

門前桂花裂開花瓣之後,我伸手捋下桂花,放進蓋碗,添上精選的綠茶,上水,高沖低酌,濾出第一道茶汁,用以蕩滌茶杯。再續水,保持八到十五秒鐘,濾出茶汁,連續操作兩三沖,兩杯清香氤氳的茶便砌好了,老伴一杯我一杯。然後吃早餐、看電視或者寫字。有時老伴會喊:「我杯子里沒茶了!」我便馬上起身續上。

第一次看見成群的人打桂花,是在咸寧的桂花林中。雖然上世紀80年代初在武漢桂子山上華中師範大學幹部專修科時,校園裡也有成片的桂花林和應時開放的桂花,卻沒有咸寧身著各色美服的女人們打桂花的那種熱鬧場景。花香百十里,持竿美人來。竹竿打下的桂花落在被單上,收起來用白糖腌制,裝入罐頭瓶中,就是桂花湯圓的餡兒。上小學的內侄兒十一放假來玩,喜吃湯圓,我便帶他摘桂花,水洗晾乾,白糖腌制,裝在喝過蘋果醋的瓶子里,讓他帶回家給媽媽做湯圓,他高興得不得了。

茶香氤氳,我便打開電視,看武打片、戰爭片、武術拳擊類對抗項目或致富經。然後,攤開字帖和紙,臨習《鄭文公碑》《李思訓碑》《好大王碑》或二王、懷素、米芾、薛紹彭、趙之謙帖。臨的帖或寫好的習作,攤在飯廳、後院的地上或壓在客廳的花架上,端著一杯茶慢慢審視,滿意的時候少,不滿意的時候多。茶香墨香飄散在整個一樓。

上網讀帖或者在電腦上寫作的時候,少不了一杯茶相伴,看一會兒寫一會兒咪一口。我喜歡及時復貼,很多靈光一現的想法是讀別人的帖子想起的,於是回復別人,或附和或引申或抬杠,總之是和精光的腦袋打架吸別人的血。然後積攢、整理。不僅《現場批評》中的很多帖子、唱和的舊體詩是這樣形成的,幾首較長的新詩也是這樣串聯而成的。

秋風漸涼,桂花開始零落,門前一片金黃。為留些桂香,我提前采了不少,攤在圓形筲箕里,供盡落之後享用。人生如茶,濃淡有時。自己添一點花香,多一點情趣,如是而已。

(2010-10-8)

五十四 天地一壺春

西陵茶山秀,天地一壺春。

素心對流水,雅器盛淡雲。

山坐三四友,溪過五六巡。

氤氳乾坤滿,清幽胸襟存。

吾愛茶,如愛書,如愛道,如愛美人、美景、美德。

茶中有道,有書,有美人、美景、美德。

所以,每日晨起第一件事,便是調茶。滌器,添茶,配花果,沖水,撇湯,續水,分酌,一絲不苟。一年360天,天天如此。飲一小杯,才覺神清氣爽。

日常所用的茶,並不特別名貴。有本地茶也有外地茶,有名茶也有普通茶。調製過程卻比較講究。基本按功夫茶程序調製,茶量,水溫,時間,嚴格掌控,力求衝出茶的最高境界,使茶葉內質完美展現。並將這種沖飲習慣,稱為家常茶道。家常茶道的理念是:雖然凡俗,亦必精緻。

退休後,兩老都形成了按家常茶道喝茶的習慣,不習慣大杯沖泡。大杯里放上茶葉,添上開水,不瀝出湯汁,不僅口感不好,達不到茶葉自身的境界,而且苦澀難當,實屬暴殄天物。故而每次外出,必自帶小壺、口杯和茶葉。只要有開水,就可以泡來自飲,亦可以與同好共賞。

若有適宜品茶的聚會,我更是自帶功夫茶具與茶葉,親手沖制,一人一盞,邊喝邊聊,趣味盎然。

親朋好友與侄男侄女知道我愛茶,便時常以好茶相贈,這樣,一年所需的茶葉只須少量自購。

每得好茶,必欲與人共享而後快。居有屋,室有墨,飲有茶。些許情趣,當與同好分享。親朋、街坊、同事、乃至請來做事的臨工,都是我邀約的對象。老伴說,只差把路過的人拉進屋喝茶了。邀人共賞泡製的多是上好的鐵觀音和大益普洱茶。一個下午,我只管沖、酌,他們只管喝。後來許多人告訴我,喝了整整一夜沒睡著。我竊笑。

從廣播系統病退後回老家的叔伯兄弟進城辦事,侄女接我們一同吃中飯。她接過好多次,沒去,說等她父母來的時候,就來。現在當然得去了,帶了茶具去,和兄弟喝茶拉家常,並以半斤裝鐵盒的安徽名茶太平猴魁相贈。我和兄弟、弟媳一起在生產隊勞動過,以前和老伴回老家也曾住在他們家中。一起品茶,談家常,彷彿回到了從前。

文友林文楷從聖地延安回來,易曉燕做東為他洗塵。她打了七八個電話才找到我。我趕緊帶上茶具,騎車趕往三味太子,現場制茶奉茶。先喝我帶的鐵觀音,後喝易曉燕備的普洱沱茶。鐵觀音高香持久,大家贊口不絕。而易曉燕備的普洱沱茶,絕對是存放十年以上的極品,口味純正,是我喝過最好的。

還和夷陵愛茶者搞了無數次茶會,林文楷,歐陽運森,周士華,譚宏清,李正彬,王相平,楊黎明,易行煒,易曉燕等等,輪流坐莊,品茶論藝。品茶的地點也從茶樓到鄉下,從賓館到山莊,從室內到室外的白雲藍天下。

還無數次與市直機關文友杜鴻、呂志青、張永久、張立先、李金華、金楓吟等一起品茶,當然也是自帶茶具、親手沖制。網友齊格從上海來看我,我和杜鴻接待,品茶論藝,是天天必備的事。還有一次金楓吟召集文會,我帶茶具,歐陽運森帶二胡,就茶聽二胡,弓杯弦影無人驚,其樂融融。

我的日子就是這樣:喝喝茶,寫寫字,蹭蹭網。一個時光以外的退休老人了,不知今夕何夕。

但我的愛茶,並非自退休始。兒時的記憶與成年後的經歷,使我漸漸愛上了茶。老家在西陵峽北岸山區,來客必泡茶的習俗給我留下深深記憶。1983年,我從部隊轉業的第二年,到茶鄉太平溪和鄧村工作了近三個月,從茶鄉老一代領導及鄭魁昌等同輩茶科技人士口中開始了解和認識夷陵茶。後來在縣委政研室工作十年,無數次進茶鄉調研,全縣茶鄉和茶廠跑遍。又多次參與茶鄉筆會,承擔夷陵茶文的撰稿,對茶的喜好漸深,個人散文也多涉茶事了。曾寫下《春露留仙峽州茶》、《鄧村綠茶》、《烹茶三游洞》、《鄧村喊春》、《桂花茶》、《又去幽靜的下牢溪峽谷里喝茶》、《文人茶道與家常茶道》等篇什。君子愛茶,喜之有道。不知茶事,不識茶藝,不懂茶趣,不寫茶文,難屬真愛。

茶者,飲中君子也。茶在中國,不僅是飲品的科技常識與技術手段,而且是心性修養和社會交往的文化,因而有一個完整的物產文化體系——茶道,它是一個集種植、加工、品飲、器物、時令、環境、心性諸因素於一體的文化集合。茶聖陸羽秉前人經驗,親歷考察,梳理綜合而著《茶經》,為中國綠道文化提供了第一個完整的範本。「其書分十類,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歷代論茶,無出其右。今之愛茶者,豈能忘乎源流。

我愛茶,但不是一個物質主義者。竊以為,極盡所能追求茶葉的物質檔次,不如對茶所負載的心性修養用心一二。專註物質而致墮落,有悖初衷。這是歷代皇家盡享天下貢茶,卻少有飲者留名的原因所在。品茶愛茶,如修禪悟道,重在過程中的心性修養,而非物質享樂。酒性開放,「有酒能使狷者狂」。茶性清凈,沉著內省為其要義。酒的精神是豪放、忘我,而茶除了清心明目、提神解乏之外,還有清雅、質樸、博大、醇厚、悠遠等各種要義。故茶社、茶友,必有自己的茶道精神,卻鮮有酒社、酒友、酒道精神的說法。茶養性而能成茶士,酒亂性而便稱酒徒。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多年以來,參與主持過無數次茶會,每一次有每一次的收穫與感動。如果問那次印象最深刻,我可以舉出兩次。

一次是2009年接待省作協「走進新夷陵、探險大峽谷」採風活動,準備就緒後,等待客人到來的間隙,在宜昌南津關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室外場地上,我拿出自帶的茶具和茶葉,先泡製鄧村綠茶,後泡鐵觀音,與林文楷、周士華、楊晶玉、伍萬勝等圍坐品飲。遠處是起伏的群山,頭頂是藍天白雲,身前身後有走動的公司人員和村民,參飲者都是作協文友,談寫作,談友情,談人生。鬧中有靜,好不快意。

另一次為2011年6月初,在下牢溪天緣酒家與文士譚宏清、周士華、易曉燕等臨水品茶,就席論藝。下牢溪乃長江支流,在西陵峽口。青山高聳,碧水蜿蜒。水泥路沿河而上,車輛稀少,清幽奇絕。臨水有台,置桌椅於其上,眾友圍坐,清茶慢品。茶雖店中所備,經我調製,眾以為品味尚佳,情趣不減。茶畢,爭相臨水拍照,以資紀念。至黃昏用餐,即席交流創作,入夜方歸。

品茶,重在當下,重在環境、氛圍、專註。青山高聳,碧水長流,蒼鷹盤旋,空谷寂靜,臨水烹茗,把盞賞景,天地一望收,清氣滿乾坤,自是雅事、樂事。

愛茶,愛的是這個味,這個趣,是茶之中和茶以外的精神嚮往。人生如茶,釅淡有時。懂得調製,清和心念,苦樂自甘,便能「素心對流水,天地一壺春」。很難想像,一生不曾為自己認真調一杯茶的人,能夠精心為他人調製幸福。

(2012-09-30)

五十五結緣文學相伴行

這是一個自強不息、令人起敬的群體。與宜昌市殘疾人文學藝術結緣以來,我一直處於被感動的位置。心靈得以凈化,情懷得以寬張,以至把他們當作我的兄弟姐妹,把殘疾人文聯當作自己的家。

此番經歷,最初得益於宜昌市文聯秘書長杜鴻的介紹。2012年的一天,他打來電話,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尋夢桃花園」宜昌市第六屆殘疾人文學創作筆會,看看稿子,講講體會,他和市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馮漢斌、三峽大學教授彭紅衛也參加。我爽快答應。4月5日適逢枝江第十一節桃花節在安福寺鎮開幕,我們早早從城區驅車抵達。這是我和宜昌殘疾人文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此前,我只接觸過拜讀著名作家高的作品,聆聽過他雜文創作的體會;觀看過電視里播出的《千手觀音》,知道宜昌有個著名舞蹈演員邰麗華;在湖北荊楚網東湖社區的新散文版接觸過冰雪寒梅與藍明兩位文友,為他們的經歷和作品而感動。在那個桃花盛開的春天,與文友們促膝交談,共論文學,愉悅和激動難以言說,至今記憶猶新。大會上講了些什麼卻全不記得,也不重要。事後我發了一篇博文,寫了四句順口溜:「 東風盡散春消息,燭天桃花艷滿枝。苦辛去如桃花水,春華秋實應夢之。」還感嘆「宜昌殘疾人文學創作正步入一個高潮時代,一批殘疾人作者已如桃花綻放」。

此後,我接連參加了2012年秋季在城區舉行的著名作家高峽《思想體操》和文聯主席黃昌林《蒼嶺漫步》首發式、在宜都舉行的「訪秋清水灣」第七屆殘疾人文學創作筆會,2013年在遠安舉行的第九屆殘疾人文學創作筆會暨文藝表演頒獎會,2014年在城區舉行的《自強文苑》改版座談會。與甘茂華、杜鴻、馮漢斌、彭紅衛、韓永強等宜昌名家一起,領略殘疾人創作不斷進步的風采,為殘疾人文藝盡綿薄之力。2013年經市殘疾人文聯副主席槐花飄介紹,我還擔任了大連《生命之歌》網站第八屆全國殘疾人文學徵文大獎賽評委,為100多篇作品的終評投下聖潔一票。

自桃花盛會以來,我與殘疾人文聯領導黃昌林、槐花飄,作者藍明、林雪梅、王躍等成為朋友,電話互訪,QQ交流。黃昌林、槐花飄二位常就殘疾人文藝發展徵詢意見,我也根據自己的經驗假充內行胡談一番,幸得他們斟酌,取優棄劣,並未造成損失。藍明和我同為荊楚網東湖社區新散文版主,看他散文日漸成熟,尤其是峽江人物散文堪稱筋道,十分喜悅。每文互帖來往,各抒見解。我建議他堅持三峽人物寫作,力爭早日成書。並在筆會上稱這種態勢為「藍明現象」,即作者在創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和個性化語言、構思、藝術表達方式。認為這是進入創作井噴期的前湊。與林雪梅、王躍等常在QQ空間來往,互評圖文,互致問候,以至互相調侃。2013年初市文代會召開期間,市詩歌學會舉辦的詩歌朗誦會,我與林雪梅一同參加。對她的詩歌、散文亦多有建議。王躍專程家訪,帶來他參與編輯的《現代詩詞報》,暢談讀書、寫作、工作、生活。其後他把我寫的單個「躍」字斗方裝裱掛於書房,還寫成《元辰老師》一文,徵求我的意見。如此親密的文學來往,我除了感動、受益,還說什麼?

以高峽、邰麗華為代表的宜昌殘疾人文藝,在全國中等城市中堪稱一流。高峽本名陸先榮,高級編輯,著名雜文時評家,疾殘軍人。榮獲首屆「湖北名編輯」、全國「自強模範」。終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出版作品多部,並被《雜文選刊》選載和各出版社選本收錄,兩篇入選1977至1982年《中國新文藝大系》。他與符號、林永仁、金道行並稱宜昌雜文「四老」。邰麗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藝術總監,中國聾協副主席,中國特殊藝術協會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她領舞的《千手觀音》在2004年雅典殘奧會上震撼世界,在2005年央視春晚上感動國人。曾獲得全國勞動模範、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全國自強模範、巾幗建功先進個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稱號。宜昌市殘疾人文學藝術協會有6個分會,數百名會員。其中堅持文學創作的有100多人。文聯經常開展筆會、研討會、培訓、演(展)出、競賽等系列活動,先後舉辦9屆屆文學筆會和殘疾人藝術作品展。創辦刊物《自強文苑》,采寫、出版殘疾人自強楷模故事集《弦月清輝》。扶持高峽出版《思想體操》、胡杉杉出版詩集《蝶舞》(並獲第十一屆「中國少年作家杯」全國徵文大賽一等獎)、賈翔舉辦個人畫展、王國寶報考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推薦林雪梅、方金元、湯斌斌三人作品入選中國殘疾人作家聯誼會叢書《生命·陽光禮讚》。目前,一批實力作家擔任了全國各地民刊編輯、網路版主、特約作家。還有書法家朱劍洪、向愛東、楊小強 、龍開舉、曾凡友,畫家佘陽華、吳傳華、嚴晶、 徐 濤,攝影家黃慶武、湖北大師級民間工藝傳承人周長清等一批文藝人才。宜昌殘疾人文藝正以「向陽花木已逢春」的態勢加速發展。

與宜昌殘疾人文學事業結緣,是我的榮幸。使我結交了一幫意氣相投的朋友,相幫相扶,共同遠行。豐富了我的人生和文學視野,堅強了心志,。我的文學與人生記憶,有這樣一段銘刻於心的旅程,並將繼續延續。

2013/3/2

五十六且就香茶臨蘭亭

且就香茶臨蘭亭,且就櫻桃臨蘭亭,且就枇杷臨蘭亭,且就桂香臨蘭亭,且就蜜柚臨蘭亭,且就雪花臨蘭亭。任憑時序流轉,四季輪換,且就花果香茶臨蘭亭,是我的愛好、我的退休生活。

退休之後,不再介入主流社會,也不想沒事找事發揮餘熱,窩在家裡,不喝茶不臨帖,不打麻將不跳舞,日子還真難打發。幸虧品茶、臨帖兩種愛好,既可打發時間,又可養神怡性,是一種享受一種滿足。閑、趣、樂、雅都在裡面了,悠然自得,有韻有致,神仙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這並不意味我書臨得多麼好,茶品得多麼精。只是不斷努力著,把品茶和臨帖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凡俗生活中完成可能的精緻。攤開帖和紙,心就託付給筆穎了。心緒合著墨香茶鄉花果香,通過筆穎緩緩流淌,在宣紙上追尋古人。那種心與手合、手與筆合、筆與墨、墨與紙合的感受,是動作的生命的節律的帶體溫的。字的成敗如生活的成敗,無論怎麼努力,總沒有達到最好,但還必須繼續努力,如果放棄,你就永遠失敗永遠逃避了。

於茶於藝我都屬於生活流。我一直把生活放在愛好之上。由於寫過一些散文,被省內的評論家譽為「人生路上的智慧尋覓者」。我覺得受用。生活是自己的,人生應該通過藝術或者其它修為來弄明白。離開生活,未曾深入內心,茶與藝均可能成為一種炫技。這是我所不願意的。個人愛好如不與人生感悟相勾連,難免裝腔作勢。為人生而藝術,重視的是生命質量,不是名望高低、收穫大小、知識多寡。職業、能力、學識、愛好、道德等等追求和評價,只與短期生活和生活的某一方面相關,甚至只與生活的外圍、別人的評價相關,既不是藝術的終極目標,也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有質量有自尊地活著才是第一位的,不幸這個第一往往被剝奪。

我主張為人生而藝術,絲毫不否定技術自身的重要性。無論哪一種藝術愛好,既然愛了就得入行,總不能站在門外洋洋自得。於書法我甚至主張技術先行,有技術有繼承,才可能有內涵有創造。品茶有道,首先要懂得鑒茶賞茶的技藝和品飲環境、品飲對象的學問。文友相會取文人茶道,居家自處取家常茶道,其間的內涵與心境各不相同。

我習書始自1980年5月1日,品茶始自上世紀80年代轉業之後,都始於男兒三十好悲壯的年月。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忙,手頭緊,工資僅夠基本生存,買一刀宣紙和一斤香茶都奢望,而且掙不了事業也得掙男兒臉面,加班加點豈敢馬虎。愛好只能斷斷續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臨過一陣子孔廟三碑之一的禮器碑(余為史晨碑、乙瑛碑),未得要領;又臨過顏楷和鄭文公碑、李思訓碑、聖教序,也未入法。所謂學書,一團亂墨而已。所謂品茶,亦只嘗鮮而已。

近六年來,才得每日喝茶、寫字、看電視、種菜、餵豬餵雞喂小動物。日日香茶伴蘭亭,茶香墨香,四季花果流轉。不問字寫得如何、茶沏得如何,就這生活狀態,也算是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了。

鑒於半生潦草書寫鋼筆字已形成習慣,20多年間斷學書未入正道,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未曾獲得,臨帖總是劍入偏鋒,性情狂怪。重新臨帖的時候,我對既往作了一個徹底的隔斷。我知道,書寫是人的心性與筆墨紙的特性渾然天成的過程,只有順應物性,掌握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才能意合於手、手合於筆、筆合於墨、墨合於紙。而這個「合」的經驗、用筆的「順性」、字內的點畫功夫與結構得宜、章法的萬千變化與對比,都只能來自大家、名帖。通過臨帖,不斷探究書法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探究書寫時的心理狀態,探究書法的而審美特性,繼而吧帖與創作結合在一起,不斷提高動手的能力。如說心得,便是:如欲學行書,生死過蘭亭。

如何臨帖,從什麼帖入手,初期是可以根據個人情況有所選擇的。路總是要一步一步走。但從長遠來看,行書不過蘭亭,終究難得精要。一是蘭亭開行書之長河,影響深遠巨大,歐陽詢、顏真卿、蘇軾、米芾、黃庭堅、趙孟頫、王鐸等一干名人無不出其下;二是蘭亭的確是天下第一行書,包含了各種風格取向的基礎和可能性,儘管臨習難度較大,但只要臨習,收穫也比臨習那些容易上手的帖大;三是蘭亭是中國行書中體現書法的士大夫精神與民間雅氣最典型的藍本,臨習蘭亭才能成就行書的大美。而且,從臨習效率來看,臨了蘭亭再臨其下各家名帖,比較應手,而先臨其下名家在臨蘭亭,幾乎要從頭再來。蘭亭包含行書大美要素實在太多了,臨蘭亭是行書可依賴的出身和基本功。

所謂生死過蘭亭,就是先把蘭亭的個性與精神得著再說,不要管有沒有自個兒的個性與創造精神。成也要下決心臨好,不成也要下決心臨好。背水一戰,破釜沉舟,把蘭亭臨過關再說藝術個性和藝術創造的事。如果能得蘭亭精髓,當不了有創造性的書家,當一個有傳承性的書家也一樣是有價值。

我欲學行書,生死過蘭亭;筆往來有意,墨榮枯多情。意決筆不遲,心沉墨緒寧。神靜思天遠,萬里書風清。每日茶一杯果一碟帖一本,凝神觀賞,把帖靜思,寫一寫,看一看,想一想。且就香茗臨蘭亭,且就櫻桃臨蘭亭,且就枇杷臨蘭亭,且就桂香臨蘭亭,且就蜜柚臨蘭亭,且就雪花臨蘭亭。四季香茶四季景,四季香果伴蘭亭。歲月漸瘦人漸老,許多情趣在蘭亭。筆墨一路下唐宋,再經明清回蘭亭。幸有羲之遺墨在,幾多情趣伴此生。

我欲學行書,生死過蘭亭!誰願與同行?

2013-8-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怎麼用紫砂壺泡茶最好?
普洱熟茶,三高的超級殺手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