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姜文,這個站著掙錢的男人回來了

姜文,這個站著掙錢的男人回來了

「民國三部曲」迎來終極篇章

問:國內大導演中,有誰,基本沒拍過爛片?

請回答,你腦海蹦出的第一個名字。

沒錯……

就是他!

姜!文!

闊別四載,姜文要回來了。

對於他的新片,都有哪些料?——

《邪不壓正》

《邪不壓正》確定暑期上映。

除此之外,乾貨極少。

官微僅僅曝光3張海報,6張劇照,1枚預告片。

長度……就15秒。

但,本人作為一名資深薑絲,還是能從中捕捉到一些信息。

捕捉到一些屬於姜文的東西。

比如——

手槍上膛。

以及,姜文慣用的,手槍的隱喻。

《太陽照常升起》里,孔維飾演的唐妻,就說唐雨林(姜文)把「那檔子事」比喻成開槍。

《一步之遙》馬走日和完顏英的床戲部分,也始終縈繞一把手槍。

馬走日將完顏英撲倒,「兩把槍」一同打響後,影片才真正進入主線正題。

《邪不壓正》也一樣。

預告片中,手槍上膛不久,便是廖凡壓著許晴「開槍」。

《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邪不壓正》

三好學生可能要問:姜文為何如此迷戀暴力和性?

非也。

姜文自己說過:

我什麼都是

唯獨不是一個低俗的人

槍和「那檔子事」,並不能簡單理解為暴力和性。

向一個人開槍前,什麼感覺?

可以想像——

槍管又直又硬,精神緊張又集中,過程會體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激情。

這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平常看姜文電影時,那種時而迷幻又時而酣暢淋漓的感覺?

《讓子彈飛》劇照

開槍後呢,又是什麼感覺?

好吧,其實我沒開過槍。

但,為了寫好文章,我專門就此問題,採訪了一位朋友。

他是特警隊員,曾有一次開槍擊斃過劫持兒童的罪犯。

描述事發後的心情,他說道:

我就想,我這手指一動,一條人命沒了?

他雖然不是好人,但其實他也有苦衷

有家有孩子,很可能這一下,他孩子一生都毀了

我還想起他母親,幻想她是怎麼把兒子溺愛養大的

兒子長大後,又是怎麼欺負她的

大腦就跟過電影似的

我對人生和生命的反思都更多了

說白了,就像「賢者時間」。

先是大腦一陣空,而後進入平靜狀態,大腦不禁思慮萬千。

用韓寒的話,再往粗了講:飽暖思淫慾,淫完搞文藝,再去琢磨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

這就是為什麼,嫖客給完妓女錢後,往往要正襟嚴肅地問一句:你就不能幹點別的?

先沉溺於瘋狂世界裡,再從瘋狂世界抽離出去,這時你就容易進入到一種客觀的理性境界。

茫然與空虛過後,你會隱約意識並察覺到,瘋狂世界的某些不規律。

這就是姜文的電影。

《一步之遙》劇照

《一步之遙》初公映時,新浪記者王玉年,曾去影院採訪觀眾。

結果,看完電影后,竟無一觀眾願意發言,其中包括王玉年的朋友。

這就是方才我說的「賢者時間」。

子彈射出後,大腦一陣空。

兩天後,王玉年又去採訪他的朋友(觀眾):

我的朋友都說,這電影第一次看有點蒙

因為信息比較多,簡直就跟吃了一頓大肉似的

但是第二天一消化,覺得哪哪都能理解

什麼都在

激情與空虛過後,進入平靜和理性境界,意識並懂得電影里的複雜性。

就像從紅樓脫身而去,從一場大夢醒來,一如賈寶玉的結局:

身外一無所有,心間五味雜陳。

曹雪芹曹先生說過呀

假作真時真亦假

真作假時假亦真

《一步之遙》

我們看大多流水線上的娛樂電影,當時雖然開心愜意,可觀影結束後,隨著一泡尿的流逝,也就忘了它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但,姜文的故事,卻總能給我們以深刻記憶。

左思右想,反覆琢磨,像一壺藏在心裡的酒,釀的時間越久越有趣。

姜文是怎麼做到的?

為何他的電影,會擁有如此長的藝術生命?

姜文每部電影,我均看過5遍以上,其中《一步之遙》已不計其數

這其中,當然有台詞耐嚼的原因,有專業和技術性的原因,也有才華難抑霸氣外露的原因。

而在我看來,最根本的其實還在於:姜文電影探討的命題,總是連貫且有永恆性。

我用三部作品,打個比方——

《讓子彈飛》:北洋年間,中國南部。

張牧之帶著兄弟和槍,威風凜凜來到鵝城,期間揭示了惡霸黃四郎,刮取民脂民膏的真相。

眼見兄弟被害死,張牧之與惡霸對抗。

最後,張牧之雖然擊敗黃四郎(另一說黃四郎沒死),卻也同時失去了喜歡的女人和兄弟,落寞孤寂地行走在塵世間的崇山峻岭。

張牧之的理想,在鵝城化作泡影;張牧之的兄弟,則滿懷激情去往上海……

張牧之開場進城與結尾出城對比

畫面一轉——

《一步之遙》:北洋年間,中國上海。

馬走日激情滿溢,策劃花國大選一舉成名。

躋身於「上流社會」後,卻因為一場車禍,馬走日的身份地位瞬間遭到顛覆。

而後,透過馬走日的視角,我們目睹了好友背叛、媒體胡編、政員濫用權力、公眾人物(王天王)惡意引導,及烏合群眾盲目跟風,聯合迫害一個無辜者的塵世真相。

眼見王天王侮辱死去的完顏英,馬走日與其展開對抗,然而於事無補。

最後,馬走日雖然守住底線,也因此得到武六的垂青,卻被迫用性命為理想和愛情獻祭……

發現沒?

以上兩個故事,主人公的曲線設計,都可以分成四段來解構。

滿懷理想來到塵世——發現塵世殘酷真相——與殘酷真相展開對抗——對抗過程堅守底線,最終毀滅自己。

不信?

《鬼子來了》:抗戰末期,中國農村。

某人將一裝有日本鬼子的麻袋,扔給村民馬大三,聲稱不日來取,卻遲遲不來。

面對這一累贅+定時炸彈,原本就貧窮的馬大三,並沒有痛下殺手。

反倒用一種「天真」的理想主義,好吃好喝養活鬼子。

《鬼子來了》劇照

直到,他發現了鬼子的真相。

直到,鬼子屠村,越過了他的道德底線。

他決心與鬼子對抗,即使明知自不量力。

就像張牧之對抗黃四郎,馬走日對抗王天王,都是那麼自不量力。

但他還是要對抗。

縱然以卵擊石,縱然萬劫不復,他還是要用生命,為心中的底線獻祭用死亡去爭一把理

影片最後一幕,在與鬼子的對抗中,馬大三的頭顱被砍下。

注意——

他雖然只剩下一顆頭,世界卻由暗淡變得明亮。

離開塵世的瞬間中,他笑了。

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哈姆雷特》里,莎士比亞對人生提出的終極問題。

這個問題,也被姜文引用到《一步之遙》,作為影片的第一句開場白。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還是毀滅?

綜上所述,從姜文的電影里,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個答案——

與其跪著生存,不如站著毀滅。

當然,最好的情況,是既能站著,同時也能生存。

喬治·梅里愛認為:電影就是造夢。

而一個人的夢,正是他內心世界的投射。

在我看來,姜文電影投射出的某些理念,同時也是姜文本人堅持的理念。

要麼站著生存,要麼站著毀滅。

演《紅高粱》時,據說姜文從頭到尾,是和導演張藝謀吵著拍完。

《鬼子來了》遭禁時,姜文被勒令,五年不能當導演。

《鬼子來了》解禁後,時值中國資本興起的「大片時代」。

然而,姜文並沒有向市場妥協,反倒拍出意識更超前的《太陽照常升起》。

等到2010年,《讓子彈飛》上映。

姜文真的,站著把錢掙了。

《讓子彈飛》的神奇之處,就在於——

商業與藝術兼得,大眾和小眾同樂。

無論你是民工或知識分子;學者或學生;精英或屌絲;文青或Rapper,都能從這部電影里,捕捉到有價值的東西。

就像《邪不壓正》。

預告片剛剛公布,各界人士都來力挺。

玩民謠的,玩嘻哈的,專業做網紅的,專業做電影媒體的……通通化身自來水軍。

從已知資料來看,《邪不壓正》仍然是一部與「塵世真相」對抗的電影。

習武少年李天然,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特務,殺害師父全家。

李天然僥倖逃脫後,赴美接受特工訓練。

1937年,李天然受命回國,卻不知自己被捲入到一場陰謀之中。

背負國恨家仇,智勇雙全的李天然,該如何面對這攤污泥濁水?

是選擇跪下沉淪,還是站著浴火重生?

彭于晏、廖凡、周韻、許晴。

四位頗具格調的人物,將如何演繹亂世離愁?

更有姜文。

「民國三部曲」迎來終極篇章。

2018,暑期檔。

待到上映之時,我們「拔槍」再見。

羅罔極 影評人 公眾號(luowj1996)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母嬰大家電研發基本「缺席」,卡薩帝冰箱填補行業空白
《盲井》導演李楊:我希望更多人聽到我的聲音,哪怕聲音支離破碎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