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河鄉村記憶之下雀峪村

太河鄉村記憶之下雀峪村

下雀峪村

【基本情況】下雀峪村,總面積2.0991㎞2,位於峨庄南6公里,北緯36o23′,東經118o12′。海拔高程536米。92戶,266口人。土地面積800多畝。杏樹1200餘株,百年以上的有110株。主要有譚、許、劉、李等姓氏。山東省第三批傳統村落。山上有齊長城遺址。

【村名來歷】該村約建於明代初年。據考,孫姓於明初由前溝遷此地定居,立村之時,峪中樹木茂密,鳥雀成群,故名雀峪。清末,因村中缺水改稱聖泉庄。抗日戰爭前復稱雀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山縣誌》載稱:「雀峪」,後以方位地勢更稱下雀峪。

下雀峪全景

【村名故事】

下雀峪村,因全村人用水全靠山頂上的一眼泉水,最早叫「聖泉村」。據傳說,這口山泉,是碧霞元君的坐騎——老虎用蹄子蹬出來的。當年,碧霞元君行到下雀峪村後邊的山嶺之上,老虎渴得厲害,四處尋水,碧霞元君見狀,手指此處,老虎會意,使勁用後蹄,蹬了幾下,有一股泉水汩汩而出,老虎甚喜,飽飲頓,馱碧霞元君經過山脊,到達太平山上的行宮歇息。這口泉子,又叫「虎蹬泉」,後來,村內的許譚兩姓,更名為「聖泉」,以此為村名 「聖泉」,一是神來之意,二是水可以養魚,祖祖輩輩會興旺發達。

下雀峪村的古槐

聖泉村有許姓和譚姓和李姓等姓氏,譚(潭)中有於(鯉魚),鯉魚得水,自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日子久了,人們漸漸發現,李、譚兩姓家族的先人,無論怎麼努力,總是略遜許姓一籌。于姓先人個個戶門大族,富得流油,還經常幫助李、譚兩姓人家。所以,兩姓世世代代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後來,于姓商人在外做生意的時候,遇到強買強賣之人,失手致人傷殘,于姓商人深知闖下禍端,逃回聖泉村,把事情告訴村裡人,商量對策。等受傷之人告官之後,縣衙差人來到聖泉村,尋找于姓商人,詢問村人,由於統一口徑,都說沒有姓於的,只有姓許的。差人不信,村人又說,我們這個村又叫「缺魚(於)村」,姓於的根本住不了。村邊小河邊有塊地,叫「釣魚台」,釣魚台上面有塊很大的石板,通風朝陽,適合晾曬東西,就叫「晾魚台」,再上面還有一塊石板,背風朝陽,無論冬夏都很熱,冬天的時候,村子很多人在這裡曬太陽取暖,就叫「烙魚台」。這一釣、一晾、一烙,哪裡還有「魚(於)」?村人又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銀兩,私下給予差人。差人接受之後,覺得有道理,也就不再深究,回縣衙復命。縣太爺聽說後,對差人說,你是被他們騙了,聖泉村明明記錄在案,也沒有聽說過什麼「缺魚村」,等過一段時間再去看看。

這樣一來,姓於的就漸漸敗落下去,直到後來,于姓人家,就改成言午「許」,村子裡就再也沒有姓「於」的了。

等差人再次到聖泉村的時候,村子由聖泉村的的確確改成了「缺魚村」,村裡也沒有姓於的,此事只得作罷。

後來,地名規範,就把「聖泉村」更名為「雀峪村」,因山谷之中兩個村子,村西的叫「上雀峪村」,聖泉村就改為「下雀峪村」。

下雀峪村的古杏樹

【現狀】該村新建文化廣場,新修生產路,實現全村照明全覆蓋。灌溉揚程260多米,改善生產條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栽植藍莓、金秋御梨、大蜜桃、雜糧等生態有機農產品,黃煙面積由原來的600多畝,下降到170多畝,農業生產結構有了很大的改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秀美太河 的精彩文章:

TAG:秀美太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