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茶葉能減肥嗎?一起探尋茶經背後的故事

茶葉能減肥嗎?一起探尋茶經背後的故事

前幾天參加一次聚會,有幾位朋友在聊茶葉,我就問其中一位老師:喝茶有什麼好處?得到的答覆是:獲得陽氣。

簡單理解陽氣的定義,就是正能量,讓人身體輕鬆的,內心平靜的「食物「。

今天剛好想寫茶葉,記得小時候,父親和熟人在家裡下象棋,桌子上總是有一個藍白色的鋁製茶壺,透明的圓形玻璃杯里,冒著輕飄飄的水汽,我就趴在桌子的一角,有時候也會喝一點茶,清香,味道很薄,略帶甘甜,有時候父親會跟我說:去買包茶葉去!我就拿著零錢跑著去小商店了。

後來上學,很少在家裡待,也就很少「品茶「了,前幾天看那位老師的朋友圈,第一次聽說了」茶經「,今天來了興趣,粗略地看了一小段(文末有原文),有幾個關鍵詞。

「茶葉,南方嘉木,陽崖陰林紫者上,味至寒,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引自《茶經》

唐朝時候,人們觀念里的南方和今天我們所說的南方一樣么,今天我們把中國的面積定義為北邊的蒙古、東北到最南邊的海南,以中間為界,得出一個南方。

唐朝甚至很早的一段時間內,中國以秦嶺為界,秦嶺南邊是漢中四川,所以那個時候的南方應該指的是四川、湖北一帶。

陽崖,山的南面,一天之中,陽光能夠大面積覆蓋的地方(陽能量俯衝點)

味至寒!

看到這三個字,我心裡一震,完了,體寒之人不能喝?頓然沒有再看下去的興趣了!因為太複雜了,喝茶之前,還得先檢查體質?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好像也沒有人分這麼仔細啊,比如你去茶葉鋪或超市買茶,也很少有人提到這一點,倒是減肥茶之說聽過不少。

帶著這樣的疑惑,還是再思考一下,究竟是怎麼回事?

回想人們喝茶的方式,以及喝茶最簡單的原理,獲取茶葉裡面的正能量,有的是直接拿沸騰的水沖泡,也有用煮的,今天來說,福建地區,比較熱,產茶多。

有沒有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茶葉,本身只是一種植物,要想具備茶葉的功效,第一要長在向陽的地方,山坡最佳,同時要長在陰林中,簡單理解就是還要同時具備潮濕的條件,又要有陽能量,又要陰寒的環境,這不是矛盾嗎?

又想到水是天然的儲存能量的物質之一,那種可能性就是,茶葉是一個容器,本身具有水的屬性(有陰寒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儲存陽性能量,如果你是體寒之人,茶水到了體內後,陽能量不容易被釋放,就成了只能累積到陰寒,從而來了個烏龍球,被拿去做減肥藥了。

再想到喝茶的過程,有一個大膽的假設,利用煮的方式,來釋放陽性能量,這樣不管什麼體質的人都可以喝到裡面的「陽能量「了。

如何判斷自己的身體已經吸收到茶葉里的陽能量了?很簡單,煮茶喝試試,如果身體感覺舒服,臉色變亮,有光澤,細膩,那就是陽能量累積的表現。(前提是你選的植物,第一生長的環境里陽能量充足,山清水秀的地方,第二生長的位置便於接收,山的南面,第三該植物本身具備儲存陽能量的功能,有水的屬性,第四制茶人懂得更好的保存裡面的能量,並把握釋放能量的難易程度,最後才是水質和喝茶的方式)

那麼茶道又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機會一起探尋更多茶葉背後的故事。

(圖:陸羽故里 湖北天門)

以下內容引自網路:

《茶經》(原文) [唐]陸羽撰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葉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蔘,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葯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使六疾不瘳。知人蔘為累,則茶累盡矣。

補充說明: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所著。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

2018/02/01原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茶陵一個小夥子殺害鄰居夫婦,在潛逃15年後落網!
生茶·雲濮·2006年·丹香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