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鄉與異鄉之間

故鄉與異鄉之間

給 國 華 的 信  (二)

(一)沒有年輪的樹木

——故鄉與異鄉之間

國華:

還記得那個曾探望過你的女孩淑嫻嗎?(我曾托她帶書給你)。她的母親童年在東北度過,每逢入冬,總不期然念起北國茫茫的雪原凍土。我也記得你提過的仲良,他的雙親北遷後,每至春分,江南溪柳擺渡總不時入夢。歲月流徙,海外遊子眼中,地圖上那片跨越赤道熱帶溫帶寒帶經緯線的秋海棠,自南至北由東而西,儘是魂牽夢縈的所在。

一位流著蒙古吐默特部落子孫血液的女詩人曾道:"離別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每逢"風沙起時鄉心就起/風沙落時鄉心卻無處停息/尋覓的雲啊流浪的鷹/我的揮手不只是為了呼喚/請讓我與你們為侶劃遍長空/飛向那歷歷的關山"。近半世紀的離亂,遊子眼底,故鄉或只是一個名字,或那名字只有一個記憶。源自風沙來處的女詩人驚嘆"一個從沒見過的地方竟是故鄉/所有的知識只有一個名字/在灰暗的城市裡我找不到方向/父親啊母親/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啊,刺!故鄉一個遊子詩心,或化為利刺或結為愁腸,交夾著迷惘與失落。回顧鴉片戰爭以來纏繞不休內憂外患的民族夢魘,辛亥革命、軍閥割據、北伐、抗日、內戰、文革以來的斑斑烙印,這個盤踞北半球的古老民族,如何自他百年來的巨創疲憊里復甦,以至得以昂首騰躍於今日世界,並從這個世紀邁向新的紀元?

這一代中國的知識青年,如何面向世界、社會和未來?面對科技、經濟、知識高度發展的時代,怎樣調整自己的步調、拓展自己的視野?有人留守故園,把握環境提供的種種機會,逐步實現夢想。有人負笈異國,把自己推向知識與文化的衝擊下,學習著如何站穩,調校觀看事物的正確視鏡,然後踏出自己新的一步。

有人把希望和信仰寄託於一種理想,一旦理想破滅,轉而向現實妥協,不再以良知為依歸,而以個人利害作出發點,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有人執著理想.有人享樂至上。青年人的人生觀逐漸在轉變,他們在長期的思考、探索中,嘗試為自己找出新路。

依蓮和大偉移民加拿大不到半年,寄回來的相片把你嚇一跳。他們全把頭剃成流行的"崩"頭,比當地居民還要走在時代尖端。你抱怨他們似乎迫不及待地要拋棄舊有根源和習俗,首先在外表上改造自己,接著就要忘掉自己是中國人了?你一時無法接受友伴的大幅度轉變。他們也許急於向當地文化表認同,作為身分改變的表態,一時搞不清自己的立足點而迷失了?

異鄉生活並不容易,然而嚮往出國的人數逐年遞增。據統計,前赴澳洲的中國大陸自費留學生,八四年二四五人,八六年八七六人,八七、八八年人數倍增。他們不論為何種目的,都得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每個留學生每年至少要花八、九千澳幣。兼職之外要兼顧學業,格外不易。你提起一位同鄉,明裡為讀書,暗裡為移民、賺錢,冒然背起行囊,話別妻兒,只身前往澳洲。而美麗的泡沫在殘酷的現實下一一破滅。他的語文基礎不好,學習或找工作都遭遇困難。極度憂慮下和節衣縮食的結果,有一次令他幾乎暈倒街頭。

留學生之中,有為兼職曠課的,有違法全時間工作的,更有透過婚姻移民的,他們或有隱衷,或急於在異地建立一己的生活夢想,以至不問原則了。另外有人咬緊牙關一心向學,要對己、對家、對國有所交待。有人寧回故土滋長,理由可能很簡單,因為那是心靈的家,有人要在異地生根,原因可以是複雜的,或為飄渺的夢想,或出於種種無奈,或喜歡全新的挑戰,或以為可以逃避荊途……。

聽說近年留學日本又蔚為風尚,其中好些人是一窩風地涌去,動機不純為念書,有的已決定拋妻棄子,一去不返。若傳聞是真,令人擔心。

在美國,一群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留學生,常有機會聚在一起聊天、包水餃。儘管捏褶子、收嘴子的方法稍有不同,基本上擀麵皮、刮餡子的手勢都無甚分別。有時他們吃著餃子、醮著薑絲,興高采烈地談論《人生》、《沒有航標的河道》、《人到中年》的電影。各人談起轉變中的中國,有令人鼓舞的地方,也有令人憂慮的地方。偏狂的思想若衰淡了,現實的功利又會扭曲實在的人性。大家越過襤褸創傷,憧憬更美好的中國。我認識的一個作家朋友,提起以前留學時,對一個念海洋學的內地留學生,印象甚為深刻。他經常在大學免費的歐陸電影會或聽文學的演講場合遇見她。她挺用功讀書,生活簡單,不盲目崇拜西方的物質文明,但對人家的文化也有種樸素的好奇。她固有的倫理觀、人生觀、價值觀,面對不同文化的激蕩下,往往令她陷入沉思。大夥在一起,說起不同社會的經濟體制,有人憧憬消費刺激生產的好處,有人卻提出商品化社會種種的弊端。這種場合,她總低下頭,好象在想著自己轉變中的家國。有時她要獨個兒坐一坐,想一想,好再站起來繼續走自己的路。

你信中提起你的學長國才,筆端透著欽佩。"即使在異鄉,他依然保持他那獨特的作風,不卑不亢,一派從容。他沒有土味,也不西化,兼具北國男兒氣概和謙謙君子之風。他拿獎學金留學德國,為期兩年,因此拚命用功,馬不停蹄。課餘偶爾在大學圖書館借閱海外的中文雜誌。一定是他軒昂的氣宇使圖書館主任為之側目,未交談前,怎麼也猜不著他來自哪個地區。他耍一手好太極,每個清晨總有一些德國同學跟他一塊學。他曾當過排球校隊選手,乒乓球也玩得極高明。只有在乒乓球桌上,我勉強可以做他廝殺的對手。他研究物理,中國古典文學根底在中文系同學面前可一點也不臉紅。女同學崇拜他,他卻不屑扮演情場浪子。他尊重感情.對朋友熱誠。他的人生目標確定。有一份不容環境左右的定力。"讀信至此,不禁莞爾,從那似乎過於誇讚的詞語中,我感受到你對學長的敬愛。你無形中為自己刻畫了心目中現代知青的一種楷模。他肩負家國的擔子,亦感受到時代的脈搏,欲一步步踏向歷史的門檻。

許多人在故鄉與異鄉之間飄蕩,其間有掙扎、幻滅,和幻滅後人生的落實。許多人自沉重的反省中再度建立人生的信念。那正是這個民族在困境里依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時至今日,對分散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而言,"故鄉"有時是相對的名詞。我所居住的城市被稱為"東方之珠",東、西文化匯萃和自由貿易的港口。她有密集的高樓大廈,也有美麗的海島。一個移居歐陸的女作家筆下,那條半山的橫街就是她所謂的故鄉。一些人,一些笑容,一些姿態,隔著山山水水和種種變化,依然緊繫心底。她說,那就是故鄉所在了。"中國是龍,她本是龍吐的一顆明珠。在異族的手下發著霓虹的異光。在閃爍的變動間,美麗得有些凄異,象月缺的中秋。"而另一個同樣來自這個海島旅居他鄉的女作家,有一天在異地公園游舊貨市集時,給一個來自中國的舊皮箱吸引住了。她愕然地站著,無法明白這個皮箱,怎麼會越過這許多年月這千萬里路,陳舊剝落的出現在巴黎近郊一個小城的一個市集里?她想這個衣箱跋山涉水的一定經歷不少事,看過人世間各種啼笑愛憎。或許它仍有好長一段歲月要和另一個走遍天涯的人過活。人與物的關係竟會深切至此。

今天散居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或多或少都帶有飄泊的心境。有人以這海島為第二故鄉,也有人以它為客棧。每逢年節,火車站擠著人山人海的返鄉客,他們的擔子和袋子全是沉重飽滿的。他們以滿載而歸換取親友的笑容和個人的滿足感。

越過海峽,是另一個島嶼,多地震多颱風多霉雨。有位詩人以那個島嶼為妻子,而以舊大陸為母親,新大陸為情人。在那多岳的山城裡:巴蜀上,他曾從童軍長成高中生。而在那斜長的島上,他也曾抵擋過許多季的風雨。去美洲新大陸的行囊里,他帶著一幅舊大陸的地圖。密歇根的雪夜,蓋提斯堡的花季,他常展視那張地圖,如凝視母親舊照。"和情人約會是纏綿而醉人的但是那件事註定了不會長久"。在新大陸的逍遙遊中,他感到對妻子的責任,對母親深遠的懷念,漸行漸重也漸深。"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你已經不在中國"。在中國,"天災,你可以怨中國的天,人禍,你可以罵中國的人。軍閥,漢奸,政客,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你可以一個挨一個的罵下去,……"有一天當你不在中國,"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那古老的大陸,是"所有母親的母親,所有父親的父親,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搖籃……""中國所有的善和中國所有的惡,所有的美麗和所有的醜陋,全在那片土地上和土地下面。上面,是中國的稻和麥,下面,是黃花崗的白骨是岳武穆的白骨是秦檜的白骨或者竟然是黑骨。無論你願不願意,將來你也將加入這些。"

這片古舊大陸,是這個民族文化的母體,你我永遠斷不了的根,你我永遠脫不了的關係。不論善惡美醜榮辱,你我歸屬於她。不論你身處何方,浪跡到天涯或隱退到海角,她的烙印總在你身上。你的血液里總有長江的歌韻黃河的動律。你可以逃避她,卻無法遺忘她。你只能愛她,而愛的方式有千百種。她是今天許多中國人心底糾纏不清的結。我們或令她萎頓,或使她煥發。或虧損、或生髮,她都以寬廣深沉的懷抱包容我們。

有時眼看人際間的鬥爭,民族間的擾攘,國際間的喧嘩,似永無休止之日。何處是凈土?何處是樂園?

話說有一群退休的加拿大老人攤開地圖,研究地球上哪一個角落最適宜他們安養天年。有些地區太熱,有些地區過冷,而多數地方或有烽火遺留的焦味,或有核子武器威脅的恐懼。最後他們決定在福克蘭群島一帶終老,那裡似乎是被戰爭和現代化都市遺忘的地方,可以容許他們呼吸一下未被污染的空氣,足踏未被戰火洗劫的土壤。豈知安頓不久,該島竟成阿根廷和英國的磨心地。槍炮聲終於打破了他們的幻想。聽完故事,大伙兒笑出了眼淚,笑後不免感到一陣隱隱的悲哀。古往今來地球上哪一片土地沒有瘡痍?哪一塊土地沒有滄海桑田的故事?

有時我的視野會越過茫茫大地的空間,越過村落市鎮、海洋江河、沙漠曠野、叢林山巒之上,自廣袤的太空回首人間。那有蔚藍天色、青翠田野、滋長萬物的地球,正是所有人類在宇宙洪荒世界裡的故鄉。當人類科技發展至可以星際旅行時,地球將成為太空旅客思念的家鄉。科幻小說世界裡,另一個星球的生物襲擊地球時,整個人類是一個安危與共的整體。

有時我的視野會穿過歷史、時間的甬道,自永恆里回首,你我的一生竟是一瞬間的過眼雲煙。使徒保羅說:"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人生旅程恍若客旅歲月,這個世界有如客棧,人們無可避免的在故鄉與永恆之間尋覓探索,且如候鳥在一定的季候時令,順應一種神秘的召喚,越過關山水域,飛向一個定點。

國華,不論春去或秋來,我們不會因季候變幻而改變了膚色,也不會因環境變遷而改換祖先遺傳的血液。一方面,我們身為中國人;另一方面,亦同為上帝國度里的子民。這兩重身分在我們身上,如溪流之於江河,匯聚而不對壘,且成為生命巨大的動力。上帝賦予我們的兩重身分,有其美好而特殊的意義,我們在這身分的根基上,去開展對個人、對他人、對家國、對世界、對萬物、對歷史的責任,以盡諸般的義。我們對生命與信仰,有當享的份,也有當負的軛,當背的十字架。我們一心繫念地上的家鄉,卻又傾羨天上更美的家鄉。

故鄉,不僅是頭腦的概念,更是心靈深處無可抗拒的召喚。她亦超越時空,有更廣大更深遠的意義。她使我們飛越黑夜的大海時,不致迷失方向,直達永恆的彼岸。

慕華

校對 琳、孟

美編 福

QT靈修平台公眾號:lxrj2016

作品簡介

REVIE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QT靈修 的精彩文章:

基督教是現代科學的之根
【信仰思考】神的默示

TAG:QT靈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