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光有何出色之處 讓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他不可?

道光有何出色之處 讓乾隆和嘉慶都認為繼承皇位非他不可?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算起,道光是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一位皇帝。要講晚清的故事,還得從道光講起。

道光原名為愛新覺羅·綿寧。按清朝的避諱規則,皇帝名字第一個字需避諱,而綿為通用字,因此嘉慶遺詔中立綿寧為皇太子的同時,特意改「綿」為「旻」,以免給百姓日常文書造成不便。

道光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即位,繼承大統時已經39歲,他前半生中從一位普通皇子脫穎而出成為皇位接班人的過程,頗具傳奇色彩。

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綿寧跟著祖父乾隆去打獵。當時年僅10歲的綿寧,在獵場上出手不凡,一箭破空射出,一頭鹿便應聲倒地,完美地展現了從大清祖宗那裡傳承下來的白山黑水精神。80歲的老祖父乾隆樂得合不攏嘴,對這個小孫子讚賞有加。《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高宗行圍威遜格爾,上引弓獲鹿,高宗大喜,賜黃馬褂、花翎。」

不僅如此,這個平日遇上點雞毛蒜皮小事就要作首詩的乾隆皇帝,也特地為綿寧的壯舉寫了首打油詩。

「堯年避暑奉慈寧,樺室安居聰敬聽。

老我策驄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

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

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原來,乾隆觸景生情,想起六十多年前,自己跟隨祖父康熙皇帝木蘭秋獮時獵熊的往事,當時乾隆也因表現出色,被康熙賜黃馬褂。那時候乾隆為12歲,而綿寧如今只有10歲,所以是「所喜爭先早二齡」。

這句詩,算是某種意義上的暗示——這孫子,像我。不僅像我,而且比老子當年還要厲害。

而下一句詩,「家法永遵綿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就簡直是明示了——永琰(嘉慶),你這個兒子可是比我還厲害喲,如果以後我把皇位傳給了你,該怎麼做,你懂的。

後來乾隆傳位給嘉慶後,嘉慶也是很懂老爹心意。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駕崩後不久,嘉慶剛料理完和珅,就根據清朝秘密建儲的制度,「遵建儲家法,親書上名,緘藏鐍匣」,把綿寧的名字放了進去。

按照規定,這個鐍匣要在嘉慶死後才能開啟。不過,嘉慶親政後一直對綿寧看顧有加,綿寧也非常循規蹈矩,沒有幹什麼自己作死的事情,大家看在眼裡,不難猜到未來天命歸於何人。而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皇宮中發生了一起「禁門之役」,給綿寧的皇儲地位又加了一道保險。

當時嘉慶正巡幸木蘭,北京的天理教徒林清與宮內太監勾結,率眾進攻紫禁城,一度突入宮城,如今故宮隆宗門的匾額上,還留有當時戰鬥的痕迹。當時留守內廷的綿寧身先士卒,與天理教展開激戰,成功擊潰了叛黨。當嘉慶後來得知皇城險遭攻陷時,對綿寧的英勇表現感動萬分,事後封其為「智親王」,讓綿寧的地位更加無人可以撼動。嘉慶駕崩後,旻寧也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大統。

參考資料:

《清史稿》仁宗本紀、宣宗本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與同事打架 曾國藩對他講一個故事 讓他受用終身
俄羅斯霸佔大清土地 為何李鴻章卻說不要去爭回來?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