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位學生友人追憶饒宗頤:治學精神當傳承

多位學生友人追憶饒宗頤:治學精神當傳承

2月6日凌晨,一代國學大師、藝術大家饒宗頤先生駕鶴西去,福壽終歸,享年101歲。1917年,饒宗頤出生於廣東潮州的書香世家,自幼博覽群書,自學而成一代宗師。1949年,饒宗頤移居香港,曾任教於新亞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饒宗頤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貫,其治學涵蓋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簡帛學、文學、詞學、藝術學等眾多領域,通曉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伊拉克語等六國語言。在每個範疇中,饒宗頤都有自己的創見,為國學開創了不少新的蹊徑,「業精六學,才備九能」,與季羨林先生並稱為「北季南饒」。多年來,饒宗頤與廣東保持著緊密的學術聯繫,廣東建有多個研究機構,研究饒學,傳承國學。6日,南方日報記者採訪多位饒宗頤的學生和友人,追憶饒宗頤先生國學成就。

治學

全方位型學術大師

得悉饒公去世的消息,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憲通非常驚訝,「他不久前還在海外活動,相當健談,沒有想到這麼快去世」。

1979年,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在廣州舉行第二屆學術年會,饒宗頤受邀參會,回到了闊別30多年的內地,曾憲通親自作陪。第二年,在曾憲通等人陪同下,饒宗頤歷時3個月踏訪了14個省市,參觀了33座博物館,接觸到了大量的考古文物資料,每到一處,皆有著述。

曾憲通認為,30多年前那次中國文化之旅是饒先生治學經歷甚至是他一生的重大轉折點,在此之前饒先生基本上是通過流失海外的中國古典文獻及實物來研究中國文化,而那次長達3個月的實地考察使他接觸到更為廣博的古代文物,使他在學術與藝術領域的實踐得到進一步升華。

曾憲通說,饒宗頤治學的一大特點就是「事事愛追根溯源,從不輕信任何人的既成結論」。「他治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從來不信奉權威,最愛較真」,饒公治學方法可以歸納為三點:掌握焦點,抓緊重點,發揮特點,尤其特別在「關係性」方面著力。這一治學特點應當為青年學者所傳承。

「饒宗頤先生是『荊楚文化』最早的提出人,他對楚地最新出土的文物十分感興趣。」為此,饒宗頤與曾憲通合作,圍繞曾侯乙編鐘、楚帛書、秦簡日書三個出土文獻進行研究,並出版《楚地出土文獻三種研究》一書:「他認為,學者不要辜負出土文物的恩惠,要在這些文獻基礎上重建古典學。」

饒宗頤受聘為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成為中山大學首位名譽教授。在他倡導下,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等共同主辦《華學》叢書。「西方學者稱『中國學』為『漢學』、中國學者稱為『國學』,饒公卻認為應該稱之為『華學』,它更利於團結海內外華人,促進中華文明的廣泛認同。」曾憲通說。

曾憲通認為,饒宗頤教授是中國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學人,他在中國傳統學術的十幾個領域,比如甲骨學、敦煌學、古文字學、簡帛學等等,都有篳路藍縷之開創成就。暨南大學教授、古文字學家陳初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饒宗頤是全方位型的學術大家,治學領域廣泛,學術界失去了一位學問淵博的長者,這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這樣全方位型的學者以後很難再產生了。

從藝

高超文化情懷讓「饒體」自成一格

饒公仙逝後,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等發布聯合公告,其中寫道「在藝術上,亦為繪畫及書法大師,繪畫方面開創西北宗山水畫法及荷花新技法;在書法上則自甲骨、以至篆、隸、楷、草等各體,俱寫出自己的面目,世稱『饒體』」。

廣東省文聯專職副主席、廣州市饒宗頤學術藝術館顧問洪楚平與饒宗頤交往較多,曾經多次為饒宗頤舉辦展覽,比如,「造化心源——饒宗頤書畫藝術展」「丹青不老——饒宗頤藝術特展」「天地太和——饒宗頤百壽百聯」展等。

洪楚平說,饒宗頤的藝術與學術是相輔相成的,首先是他對中國藝術史論方面的研究、評論有著突出的貢獻,他有非常獨特的研究視角,包括他對敦煌白畫和書法的研究,白畫是他首先發現的;其次,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饒宗頤的書法藝術吸收了是中國歷代文字不同時期的風格,形成自成一格的「饒體」,可以說書法創作上走了一條正道。在美術方面,饒宗頤從敦煌的畫樣出發,以傳統宋、元、明、清的筆墨為主進行創作,他的「饒荷」獨樹一幟,他還提出中國山水畫「西北宗」的說法;再次,饒宗頤將中外藝術進行融合探索,他非常倡導繪畫的文人氣息,同時還廣泛吸收印度、東南亞、法國、美國等地的藝術因素。他每到一處都會作詩和寫生作畫。這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很多生動的素材。

洪楚平認為,饒宗頤從小受家學的影響,接受詩文書畫,打牢傳統文化基礎,後來又受到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饒宗頤一直強調「新經學」,就是傳統的儒家學說,「經學對現代仍然有意義,這方面是我們藝術靈感的源泉,值得後人繼續學習」。

「饒宗頤認為,不應該以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待中國的書畫藝術,中國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書畫藝術,而且可以走得很遠很遠。我們需要引導後人走上正道,並且在這個正道上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我們必須從傳統文化出發」。

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許欽松認識饒宗頤多年,他認為,作為一位大師級的人物,饒宗頤對廣東藝術的影響是逐步體現的。「他的學術領域寬廣,學術成就豐碩,深厚的學術成就基礎造就了他文人藝術獨特的品格風貌,成為當代文人藝術的代表,他的藝術作品都體現了高超的文化情懷和文化修養。」

「我們這一輩人不斷強調中國畫的創新,創新與變革成為嶺南畫派的核心思想。實際上,饒老雖然是廣東人,但他不同意這樣一種思想體系。他更多嚮往傳統。從另一方面而言,他為嶺南畫派樹立了另一個標杆,他給我們的啟發是,在強調變革創新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對傳統的繼承。所以他的藝術對當下嶺南畫派的創新而言,恰好形成一種互補,尤其是學術上的。」

影響

「饒學」在內地開枝散葉

饒宗頤晚年醉心書畫,其將畢生豐厚學養凝練於筆法之間,自成一家。同時,饒宗頤與廣東各界學人聯繫緊密,常有題詞。中山大學八十年校慶之際,彼時身體不佳的饒公仍舉筆揮毫,題下「嶺學輝光,開來繼往」。

2009年,南方日報推出大型策劃「世紀廣東學人」系列報道,挖掘對中國近代學術史產生重要影響的學術大家,如陳寅恪等人。當時南方日報采編團隊專程前往香港拜訪饒宗頤。當時已經93歲的饒宗頤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握手時還頗有力道,現場饒宗頤還欣然為南方日報「世紀廣東學人」題字,並允諾給南方日報60周年社慶題贈墨寶。當時饒宗頤還說,「為南方報社這個系列報道題詞,我覺得很有意思。」

在專訪中,有件事令采編團隊印象格外深刻。饒宗頤說:「『持論要正』是一種做學問的態度,這對後世學術是非常重要的。」饒老曾經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寫了研究王莽的著作《新莽史》,本來當時已經有出版社跟饒宗頤溝通發表,但要求饒宗頤將王莽寫成皇帝,而他崇拜的司馬光《資治通鑒》里卻未將王莽視為正統。最終,饒宗頤認為出書要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類,不能投其所好,最後竟將這份心血束之高閣,書稿在箱底壓了半個多世紀。饒宗頤後來回憶說:「慶幸有股勇氣停下筆來,並為自己有一份擔當的責任感而自豪……絕不能勉強為功名去做學問。」他還笑稱,「人要講氣節,除了求真、求知,還要求正;要是當時我出了這本書,早出名了,但也可能毀了我。

饒宗頤也似乎從沒有大師的架子。當年,一群雷州田園村的農民自發籌建廣東「中國雷歌館」,一入館內他就看到一塊「中國雷歌館」的匾額,這塊匾就是身為潮州人的饒宗頤專門為這群身體力行保護和傳承包括雷歌在內的中國各地民間歌謠的農民題寫的。

2013年6月,「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在廣州增城奠基,96歲高齡的饒宗頤專程趕來,他面容清癯,劍眉星目,十分健朗。當時他每天還在讀書、還在帶領學生做研究。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說,「饒老是一個有很強好奇心的人,即使到了90多歲高齡,你給他一個學術問題,他還是會調研下去。所有他研究過的問題,他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會從對問題的研究裡面獲得很大的樂趣,不管是哪一個課題,他都能做出趣味出來。」

2015年,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正式成立,旨在整合海內外各種積極因素,打造一個兼具國際性、權威性的饒宗頤學藝研究中心,鼓勵海內外學者投身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深入鑽研饒宗頤的論著和藝術作品。

如今,「饒學」這一名稱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韓山師範學院成立了饒學研究所,不定期出版《饒學研究》學術期刊,如今已經出版多期。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宋金緒 楊逸 陶明霞 周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網 的精彩文章:

AI無孔不入,電子巨頭瞄準智能生態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密碼」

TAG: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