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努力,開學徒傷悲?寒假不是用來補缺補差的,而是……
不止一篇文章以「寒假是用來拉開差距」這樣的字眼為題,這樣的文章往往不是在為「應試教育」扯嗓子,就是在為培訓機構做軟文拉客。家長讀來徒增焦慮。
陶子打開讀了幾篇這樣的文章,發現都是在圍繞提高學習成績講,有種「寒假不努力,開學徒傷悲」的感覺。
如果按照這些文章的說法,孩子不是在家裡爭分奪秒的讀書、寫字、做題,就是在培訓班裡學作文、學思維訓練、學英語口語,否則,其它所有的活動就是在「放縱」,就是在「浪費光陰」。
如果假期是用來寒窗苦讀的,那麼開學後孩子們的幹勁還能持久爆發?
如果家長要藉助假期來培養孩子習慣,那孩子之前在學校白學習了?
1
身在,心在否?
孩子們被關在家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輔書。他們真的就能高效學習了嗎?真的讀進去了嗎?真的學會學習了嗎?身在書堆里,心呢?
孩子們被送進社會各類培訓機構,尤其是那種打著提高學習成績速效班名號的培訓班,跟著老師讀讀讀、寫寫寫、做做做,重複著機械地學習活動,身在班上,心呢?
2
會玩,才會學習
工作再忙的大人,也會找時間去度假,我們大人會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勞動。」孩子也是如此。外國諺語如是說: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既然到了假期,該玩就應該玩,讓孩子更好地休息,更好地放鬆,更好地提升自我身心素質。「遊戲力」是孩子的一大能力。
只有玩夠的孩子,才能釋放負面的情緒和心情,心理精神學家經過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社交、 情感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
班上會學習的孩子,玩的時候和同伴盡興玩,學習的時候完全在專註;而有的孩子,在玩的時候也想著自己的作業和學習,這樣的孩子,學習也不見突出,玩也玩不好,真讓他學習了,也未必能專註於學習。
3
寒假,是個特殊的假期
每年寒假都比較特殊,因為有很重要的傳統佳節——春節。所以,陶子覺得,不應該在這種傳統佳節中剝奪孩子「過年過節」的權利。相反,應該讓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體驗各地過年習俗;也可以走山訪水,開闊眼界,在自然人文環境中提升自己;當然,也要重視孩子在走親訪友中的社交學習,與長輩交流學習、和同輩玩樂共進,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經歷。在熱鬧的節日氣氛中,不要讓孩子因為心頭的「學習」壓力而掃了興,結果,「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進。
4
不是養成習慣而是保持習慣
很多文章都在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在假期中養成各類習慣,讀著感覺「養成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恰恰相反,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孩子的習慣養成是最最重要的。孩子已經通過一學期養成了相應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假期也就不存在所謂的「靠寒假來養成**習慣」,在假期要做的是「保持好習慣」。陶子覺得以下習慣要保持好:
1
良好的作息習慣
有的孩子學習習慣非常好,但是作息習慣不好,一旦到了假期,尤其是寒假,天寒地凍,往往晚睡晚起,父母也不在家,於是乎,早飯與午飯一起吃,晚飯和夜宵一起解決。陶子曾經教過的一個孩子,在寒假中因為飲食不規律得了胃病。所以,作息和飲食習慣很重要,在這方面的放縱是不可取的。
2
閱讀的習慣
在這裡強調兩點:
第一,大聲朗讀習慣。朗讀什麼?學過的課文、摘抄的好詞好句、傳統經典古詩詞等等,每日有計劃性地進行大聲朗讀,培養語感。
第二,靜心默讀習慣。尤其是中高年級的孩子,邊讀邊思是很重要的閱讀習慣,邊讀邊提問,然後進行思考理解。這就是中高年級中「閱讀理解」練習題的意義所在。只讀不思是無意義的。當然,可以藉助讀書筆記完成這部分的閱讀要求。
3
專註的習慣
家長要給孩子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學習空間進行作業書寫,養成專註的習慣。否則,孩子只是「應付」作業,其效率不高甚至是低下的。而專註習慣,往往就是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所以,假期中,除了給孩子充分玩樂外,也要讓孩子知道玩好後,要進行專註認真學習。做到「玩中不想學習、學中不思玩樂」。
4
今日事今畢的習慣
很多孩子會在寒假末尾心急火燎趕學校作業,或許就是因為假期開始不思學習,假期中間忙著過年,假期尾巴抱佛腳。所以,為了讓孩子能夠充分「玩」好假期,那麼,制定的學習計劃,每天該完成的就一定要完成,不要「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而這個習慣,也涵蓋了引導孩子學會「時間分配」的能力。如果假期忙著給孩子「補習功課」,先靜下心來思考下,時間分配能力是否最先要補習呢?
讓孩子好好「度」假,玩好才能身心好,身心好才能學習好。
回復習慣可得習慣養成乾貨
回復1可得閱讀筆記列印版
回復拼音、識字、閱讀和作文等關鍵詞
得對應資料推送
也可點擊公眾號對話界面的菜單獲取
TAG:壹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