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歷萬年:有一種鄉愁叫象山

歷歷萬年:有一種鄉愁叫象山

by poco 雪茄

一飲滌昏寐,

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

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

何須苦心破煩惱。

有一種鄉愁叫象山

高中畢業之後就遠離家鄉,南去深圳求學工作,生活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裡我最最懷念的不是浙東的鄉音,不是那邊的山海,而是那些年伴隨著我成長的的東海小海鮮們。

雖然在深圳也能吃到許多海鮮,但是吃到的海鮮,就沒有了海鮮的味道。大多時候都能感覺到是臭的,後來才明白,城裡人吃的海鮮,多數是不新鮮的,所以他們會放很多的重口味調料,還有時候會放油里炸,炸到後來,連魚的味道都沒了。

象山是一個可能出了浙江省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的小地方。準確來說,象山是一個半島縣,屬於寧波市,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是它卻坐擁寧波80%的海洋,漫長的海岸線造就了不一樣的半島山民,靠海吃海,我的祖祖輩輩就是在這裡討海為生。

by / 寒殘一葉

記得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我舅舅一起出海捕魚了,每次出去我都會興奮的整晚睡不著覺,看著捕獲上來各種各樣活蹦亂跳的海鮮心裡都是說不出滿足,那些童年的樂事和味道都停留在記憶中。

---來源 遠離象山的人

by / 張志恩

石浦老街

小鎮石浦,是《漁光曲》里星星點點的浪漫音符,是海風吹拂下搖曳生姿的一個倩影。

聞名在外的島嶼、海鮮、開漁節都不足以完整地訴說一個六百年的海港小鎮。悠長的歲月里或許它從不寂寞。

早在明《嘉靖府縣誌》中有如此記載「洪武二十年,因其處海防要衝,調昌國衛守御二千戶所在此築城捍守。

城池東南面海,西北依山,城高二丈、廣六尺、周六百七十丈,辟西、南、北三門、外羅月城,西、南門之間建水門,城上設雉堞二千九百六,警鋪二十九,敵台十有三,時為浙洋中路重鎮。

by / 張志恩

」為了防備海盜、倭寇,元代以來特別是明洪武年間開始,朝廷在石浦東門、昌國等地設立了近60個衛、所、寨、堠、巡檢司、台,數量佔了浙江省總數的三分之二。

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山間谷地,首尾相望,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據高控港,組成了環島海岸線的一張巨大的防禦網,於是有了「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稱。

詩曰:「蜃雨腥風駭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圓。人家住在潮煙里,萬里濤聲到枕邊」。

石浦百年前的情景於今天依舊清晰可見,留存尚好的古城牆、古城門、古街巷、古店鋪、古民宅,還不時地散發著濃厚的海防文化、漁商文化氣息。

古城內建築依山梯級而建,層層疊疊,樓宇民宅多門多路,方向相反。

街巷拾級上下,蜿蜒曲折,又在街巷交接處構築了數十個月洞門式的封火牆,它既切換了街道的空間,又可阻止火勢的蔓延,盜賊進入。

儘管時代變遷,但徜徉在石浦老街中,踏上一層又一層高高低低的石階,依然可以窺見舊時漁賈文化的連綿氣息。

幽深的老街里散發出充滿海洋腥鹹的氣味,木結構的老屋裡海風穿堂而過,生意人淡定自若,買賣猶如一場豪士對飲,乾淨利落,海邊人家的洒脫豪氣一如往日。

關於漁的文化和風情就是石浦古鎮的靈魂所在,

它們活靈活現地在世世代代以海為生的人們身上演繹著。

@石浦節慶

石浦人世世代代以海為生,蘊育出豐富神奇的漁文化和漁風情。走在古城裡,這些氣息同海風的咸腥味夾雜在一起,以視覺和味覺構成了這裡最顯著的特色景觀。

然而,真正精髓的漁民文化存在於海島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於年復一年熱烈非常的民俗活動中。

石浦人重節慶,一年12個月,月月都有節日。

正月十四鬧元宵、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踏沙灘、六月六迎神賽會、七月半放海燈等等,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寓意。石浦漁民素來有祭海習俗,即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經過三個半月的伏季休漁期,漁民重新起航出海捕魚。每年的9月,正是石浦祭海的盛大活動,而當地將這種民間的祭祀活動組織成了全國聞名的「中國開漁節」。每到這一天,幾千艘大馬力漁輪,在鞭炮和鑼鼓聲中,浩浩蕩蕩地駛向大海,氣勢恢宏壯觀。

漁民信仰是每年的開漁節不變的主題活動,從海龍王到如意娘娘、媽祖、觀音菩薩,人們將希望寄托在這些神靈身上,以此用敬畏之心同海洋共處。每年的祭媽祖巡遊是開漁節最要的一項活動。

對於媽祖的信仰是海邊漁民傳統,象山人管媽祖叫娘娘菩薩,在石浦東門漁村的老道頭、官基山南麓上還有寧波唯一倖存完好的媽祖廟。開漁節當日,人們面向大海、媽祖神像敬五穀、五果、三牲等。

漁家漢子們高舉海碗向大海、媽祖敬酒喊頌:「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靜;三敬酒,魚蝦滿倉。」東門船鼓震天響,把祭海活動推向了高潮。所有自發的參與者們,將所有的熱情投入到這樣的活動中,以此完滿他們的生命儀式。

漁文化,是融入每一個石浦人血液中一種力量。

窗外低檐銀漢飛,人間瑤台舊塵肥。

疏木櫪,闊廂磯,晨鐘暮鼓不催歸。

忘不了的味道

石浦蝦餅

石浦向來是海鮮美食天堂,為了保留蝦餅的新鮮,石浦老街的蝦餅在製作上有意保留無味,不添加任何其他的食材或配料,目的是保留新鮮海蝦的清香。

麥餅筒

石浦人做菜喜歡講盤數,八大盤十六碟的,好像不如此不足以顯出它「城裡」不同於鄉里的氣概來。因此,每每製作麥餅筒都得準備十來種餡料。吃的時候,隨喜好包裹餡料,豐儉由人,然後捲成筒狀,即可食用。也可在鍋中略加煎烤,口感更為香脆。

魚滋面

象山魚糍面(又稱「魚槌面」)是一種家庭美食,其選用東海特有的新鮮馬鮫魚的純魚肉,用槌敲成薄餅狀蒸熟後,再切成麵條狀,烹制而成。魚糍面因選料講究,製作精細,色白味美,清香可口,成為象山老百姓喜食的海鮮美味之一。

紅頭團

紅豆團,顧名思義,以紅豆為主餡,熬至熟爛,搗磨成沙,加點桂花干,翻炒出香。麵皮也與蘿蔔團相同,包餡搓圓,在溫水中浸泡片刻,裹上一層糯米,再往頭上輕點一點染紅後的糯米,即可上籠蒸熱

蘿蔔團

團圓甜蜜,代表著祖先最樸素美好的願望,小小的糰子蘊含著他們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對於老底子象山人而言,這是一種祖先的恩賜,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再嘗一口,定能叫人心生觸動,勾起所有關於年關於家鄉的繾綣情懷。

-THE END-

攝影來源:新浪、圖蟲、poco網

編輯:蘇念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象山旅遊集團 的精彩文章:

那一口令人難忘的美食,正是家的味道

TAG:象山旅遊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