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臣說:離開我你就是玩不轉,君王偏要自力更生,結果就悲劇了

大臣說:離開我你就是玩不轉,君王偏要自力更生,結果就悲劇了

哪個大臣這麼牛氣?

託孤

不是別人,春秋第一權臣祭(念「寨」)仲,當時人們都說:誰得到祭仲就等於得到鄭國。

祭仲自己也認為,離開他,鄭國的事情哪個君王都玩不轉。

他就是這麼自信,可鄭莊公之後,鄭國就有人不信這個邪,偏要甩開祭仲,自力更生,結果呢,很悲催啊。

祭仲又稱祭足,鄭武公時入仕,早期擔任鄭國築城官,由於長期和土石、建材、成本核算打交道,導致他精於算計,能很理智的分析利害,在鄭莊公時期,就靠陰謀完成政治上的原始積累,鄭莊公的大老婆鄧國(河南鄧州一帶)女公子鄧嫚還是他幫助迎娶的,鄧嫚很爭氣,生下了老大姬忽。

姬忽很快被立為世子,從這方面看,祭仲的地位應該是牢不可破的,然而遺憾的是,姬忽並不爭氣,雖然其他方面比較出色,但在政治上,幾乎幼稚的一無是處。

出於這樣的原因,鄭莊公並不喜歡姬忽,而是喜歡老二,和宋國大族雍姬生下的姬突,愛的無以復加,當感覺自己身體不行的時候,就有了廢長立嫡的打算。

對這樣的想法,祭仲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為:廢長立庶是取亂之道,況且姬忽已經當了多年世子,一直為國人信服,所以毫無理由的廢掉他,一定會引起大家的不滿。

大家是誰?首當其衝的不就是你祭仲嗎。

老奸巨猾的鄭莊公想了又想,最終為了鄭國的安定團結,理智的把姬突打發到外家宋國養老去了。

從這一點上看,在鄭莊公末期,祭仲已經有了左右君王決策的影響力。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祭仲一心扶持的姬忽除了長得漂亮,政治上實在是個低能兒啊。

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姬忽、姬突、姬亹(念「為」)、姬嬰。

除了老四稍微老實一點,其他兩個哪個是省油的燈。

老二姬突雖在外國,但有宋國幫助,擁有強大的外援,回來也不過是分分鐘的事兒。

而老三姬亹呢,早先是沒什麼勢力的,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世子姬忽親手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送到他手裡,這人就是鄭國大夫高渠彌,以發明魚麗之陣屢建功勛的一個很有名的軍事家。

而姬忽疏遠高渠彌,原因卻非常簡單:他不喜歡這個人。

高渠彌屢立大功,好容易資歷熬出頭,眼看著就要成為鄭國上卿的時候,世子忽很堅定的阻止了,不但阻止,還在鄭莊公面前說了許多壞話。

你擋了人家升官發財的路子,人家對你能滿意,姬亹得到這個消息,猶如瞌睡遇到枕頭,連忙找到高渠彌,如此這般一說,成功的激起高渠彌的仇恨,兩人便愉快的結成同盟,就等著合適的機會給世子姬忽下絆子。

這樣一來,老二有外援,老三有軍權,和倆親弟弟相比,世子姬忽的勢力實在單薄的不值一提,作為鐵杆的祭仲,對這樣的局面憂心忡忡,一門心思尋找平衡。

俗話說蒼天不負苦心人。公元前706年,機會終於來了。

那年同為春秋小霸的齊國被北戎(游牧在河北北部一帶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侵犯,鄭莊公命世子姬忽帥兵救援。

姬忽出兵,祭仲親自陪同,滿懷希望的想找機會同齊國處好關係。

在祭仲的幫助下,他們很快趕走北戎,幫齊國解決了邊患。

出於感激的目的,齊僖公親自提親,願意把女兒文姜送給姬忽當媳婦。

君王親自提親,雖然很不合禮法,但只能說明,齊僖公喜歡姬忽都喜歡的昏了頭了。

有這樣的鐵杆關係,國內國外的反對勢力還不得乾瞪眼沒辦法,眼看憂慮已久的問題就要解決,祭仲自然非常開心。

可出人意料的是,世子姬忽居然毫不客氣地拒絕了。

祭仲很不理解,苦口婆心的勸說:主公寵愛的姬妾很多,其他三個兒子都有當君王的機會,如果沒有大國的援助,你想成功上位很難啊。

對這樣直白的勸解,姬忽始終不肯答應,拒絕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小國攀附大國,傳出去對名聲不好聽。

人為刀砧,你為魚肉。

這時候還考慮什麼名聲。

對這種荒唐的理由,祭仲雖然很不滿意,但能有什麼辦法,這時大約已經看出姬忽將來,所以無可奈何的出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結婚於陳,修好於衛」

和陳、衛兩個小國搞好關係,將來倒霉的時候,或者不會輸得一敗塗地吧。

慶幸的是,這回姬忽聽話了,雖然聽話,但聽的還不是很乾脆,因為覬覦陳國女公子的美色,竟然還沒舉行大婚典禮就跟人家圓了房,這樣很不合規矩的做法受到陳國人的詛咒,以至於連陳國都給得罪了。

只有衛國跟他關係還不錯,所以成了最後的避難所。

公元前701年,鄭莊公死了,姬忽順利上位,人稱鄭昭公。

因為孤立無援,各種反對勢力蠢蠢欲動。

這時候他國內的事情都沒處理妥當,就急著向各國報喪、報喜。

你報就報吧,卻愚蠢的把唯一的幫手,國內很有影響力的祭仲派了出去,而且沒派到別處,就派到老二姬突的勢力範圍——宋國。

得到祭仲將要出使宋國的消息,姬突喜出望外,他清楚地明白,得到祭仲就等於得到鄭國,於是趕緊慫恿外家——宋國大族雍氏勸說宋庄公,連夜把刀槍架到祭仲脖子上。

意思很明白:我們打算扶持姬突當鄭國君王,你最好幫忙,否則的話,今兒晚上就把你宰了。

明晃晃的刀槍就在眼前晃悠,那是一不小心就可以讓腦袋和身子分家的。

祭仲可沒有一條道跑到黑的打算,看見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就很明智的選擇了投降。

在他心裡,反正都是老鄭家的孩子,誰當君王不是當呢,犯不著把老命搭進去。

抱著這樣的想法,很愉快的和宋國、姬突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煞費苦心的給鄭昭公寫了封信,信里講明了當下的局勢,委婉的勸解說:差不多就溜吧,你放心好了,有機會我還會把你接回來的。

鄭昭公明白已經指不上祭仲了,只能大哭一場,按照祭仲當年的安排,跑到衛國避難去了。

公元前699年,老二姬突順利上位,人稱鄭厲公。

鄭厲公

大約因為鄭厲公不是自己扶持的主子,所以祭仲對他根本就談不上忠心,那是手握大權死不撒手,大事小事都自己做主,鬧得鄭厲公非常不爽,就勾結親手扶持起來的大臣雍糾,打算殺死祭仲。

祭仲什麼人,很快得到消息,很利索的先下手為強,殺了雍糾,還把屍體擺在郊外池塘邊示眾,其目的自然是殺雞給猴看,言下之意是:這就是得罪我祭某人的下場。

鄭厲公很懂事,和他哥哥一樣,大哭一場後到國外組織流亡政府去了。

公元前697年,祭仲親自從衛國把鄭昭公迎了回來,得意的說:我說話算話吧。

鄭昭公順利複位,按說經過一次挫折後應該聰明些,可他就不,上位後大約認為自己是天命聖主,所以對祭仲曾經趕走過他的事兒耿耿於懷,有意無意的捎帶幾句,讓祭仲非常不安。反正兩個人見面都不開心,索性很明智的減少政務活動,窩在家裡養花養鳥,沒事兒看看新聞聯播,看你鄭昭公能折騰到什麼時候。

祭仲坐了冷板凳,老三姬亹開心了,心說這機會我不知等了多久,還是親哥哥好,傻得讓人無法想像,居然疏遠祭仲,又巴巴的把機會送上門來。

這時候呢,姬亹大勢已成,想不上位也難了。

為什麼呢?

就因為一個關鍵人物——高渠彌。

按說呢,鄭昭公是看不上高渠彌的,可疏遠祭仲後,國內又無人可用,所以就一廂情願的給高渠彌拋去了橄欖枝。

他心想:我堂堂君王降下身份,主動向大臣示好,你最起碼得感激涕零吧。

抱著這樣的想法,明明知道高渠彌是眥睚必報的小人,卻對他信任有加。

他自個兒也不摸著胸口想想,你連鐵杆祭仲都愛理不理,其他人還敢跟你套近乎嗎。

更何況經過兩次政權更迭,高渠彌與姬亹早都好的如膠似漆,平分江山的話也不知說了多少,所以你的這種小恩小惠人家能買賬嗎。

早先人家是忌憚祭仲,可現在,除了那張椅子,你還有什麼。

公元前695年,機會來了,鄭昭公竟然帶著高渠彌出外射獵,龍游淺水,向來為君王所忌憚,可鄭昭公遊了淺水不說,還帶上先前的政敵——在鄭國勇猛無敵的高渠彌,高渠彌沒有辦法,只好瞅個空子把鄭昭公給射殺了。

朝政又陷入混亂,姬亹、高渠彌知道誰能收拾局面,於是又虛情假意的請祭仲出山。

人嗎,向來是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祭仲很是領情,還是那個想法,反正都是你老鄭家的孩子,誰當君王不是當呢。所以很明智的帶頭擁立姬亹。

有了祭仲幫忙,姬亹順利上位,人稱鄭子亹。

鄭子亹如願以償,雖然知道祭仲對他未必赤膽忠心,但他知道,兩個哥哥都是跟祭仲沒搞好關係才丟掉江山的,所以上位後對祭仲尊重的無話可說。

祭仲對這樣的結果自然很是滿意,時不時提些中肯的建議,幫助鄭子亹治理國家,事情如果這樣發展下,應該也沒什麼問題,可遺憾的是,鄭子亹卻在最關鍵的時候又沒有聽祭仲的意見。

公元前694年,荒淫的和妹妹通姦的齊襄公決定在衛國首止(河南雎縣)召開諸侯會盟,干幾件大事,一方面擴大國際影響,一方面緩解下國內矛盾。

邀請函發到鄭國,鄭子亹欣然願往。

當時鄭子亹上位後還沒有向齊國告位,齊國貿然邀請很不符合國際慣例,祭仲冷靜的分析後認為裡面大有文章,

勸諫

於是勸解鄭子亹說:鄭昭公一向和齊國父子交好,早在鄭厲公時期,齊國就為趕跑鄭昭公的事兒,一再揚言要出兵討個說法,如今呢,你怎麼上台的有腦子的都清楚,還沒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齊國就突然請你會盟,你自個兒想想,會有好果子吃嗎,所以呢,還是找個借口推了吧,畢竟宴無好宴,會無好會,別人家的酒不是那麼好吃的。

對這樣的說法,鄭子亹很不以為然,他還算聰明,認為:如今鄭厲公在邊境虎視眈眈,正要借這個機會跟大國修好,也可以鞏固自己的位子,到時候態度誠一點,說幾句好話,忍著點脾氣裝裝孫子,哪裡會有你說的那麼嚴重呢。

鄭子亹不聽,祭仲一翻白眼,怎麼又是個犟種,好啊,既然自己找死,那你就開開心心的去吧,什麼!還要帶上我:不行啊,主公,我這兩天有點肚子疼,醫生說不適合出遠門,我還是在家等待你的好消息吧。

事情商量到這個地步,鄭子亹和高渠彌就愉快的出發,祭仲就給死人出殯一樣的把他倆給送走了。

事情果然如祭仲所料,倆人一到雎縣,還沒來及嘗嘗那裡的沙縣小吃,就很不愉快的讓齊襄公給殺了。

消息傳到國內,祭仲肚子馬上好了,翻臉跟翻書似的,立刻號召百官,迎立老四姬嬰當了君王,人稱鄭子嬰。

鄭子嬰沒什麼野心,正打算荒唐公子當一輩子的時候,天上突然掉個大餡餅,那還不是什麼事兒都聽祭仲的。

老鄭家終於出了個省心的主兒,祭仲就太太平平的當了十幾年官,把國家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他在世的時候,一直盤踞邊境的鄭厲公愣沒敢動,直到公元前682年祭仲無疾而終以後,鄭厲公才敢勾結齊國殺了鄭子嬰,踏踏實實的當了第二回君王。

你瞧瞧,有祭仲和沒祭仲差別就這麼大。

來來去去經過這麼幾次折騰,鄭國國力早已不如鄭莊公時期,從春秋小霸淪落到一個三四流的小國,從此在中原和楚國之間左右搖擺,再也沒有安定的時候了。

有人說,是祭仲給鄭國埋下禍亂的種子,可依我看,這事兒跟他有什麼關係呢,他這人只是私心較重,把自己的利益看的比國家的利益稍大一些而已。

更何況,假如最早鄭昭公稍微聽點話,不要那麼愚蠢,後面的事兒也許根本就不會發生了。

參考資料:左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除金箍棒、七十二變外,還有個本領,如來佛都要忌憚三分
秦始皇有六句話,一句比一句痛快,尤其最後一句,簡直太霸氣了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