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軾之後赤壁賦

蘇軾之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備註】

蘇軾之《赤壁賦》前後共兩篇,分別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人們習慣將其七月所作之赤壁賦稱之為《前赤壁賦》,將其十月所作之赤壁賦稱之為《後赤壁賦》。

【文章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六月(1079年),「烏台詩案」發,蘇軾以謗訕新政、蔑視聖上罪名被御史台御史鍛煉成獄,幾死,賴太后、王安石等力言獲釋,於次年二月(神宗元豐三年)被貶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崗)安置,充黃州團練副使。《赤壁賦》就作於蘇軾在黃州期間。

【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位期間(1068~1086年),立志變法革新,重用王安石,對當時的經濟財政及社會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以圖富強。史稱「王安石變法」。但變法新政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和阻力,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指責王安石變更祖制、禍亂國家,再三上書神宗要求取消新法,朝野形成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與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互相攻訐的局面,導致政局反覆,一直影響到北宋末年,直至北宋被金所滅而罷。

蘇軾其時也對變法頗多微詞,算是保守派的一員。他也因此不得久居朝內,先後出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接著又調任湖州太守。湖州上任後,蘇軾向皇帝上表謝恩,本來上表謝恩是例行公事,但蘇軾在請恩表的末尾發了幾句牢騷,被御史台御史揪住彈劾。加上蘇軾在地方任職期間,看到了變法所造成的一系列弊端,寫了一些隱晦或譏諷或表示不同意見的詩詞及往來信件,這些信件和詩詞後來成為蘇軾烏台詩案的罪證。於是蘇軾被以謗訕新政、蔑視君上的罪名打入大牢,險被處死,後來經王安石等朝中大臣多方營救,加上後宮曹太后說情,蘇軾才免一死,被發往黃州安置。

「烏台詩案」對蘇軾人生道路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詩案前的詩詞大多雄邁奔放,直抒胸臆,慨慨然以天下為已任。詩案後的詩詞雖雄邁依舊,但大都沉鬱平和,有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出世之意。其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念嬌奴·赤壁懷古》及書法名篇《寒食帖》等均創作於其居黃州期間。

烏台:古御史台多有柏樹,柏樹上多棲烏鴉,故或稱御史台為「柏台」,或「烏台」。亦暗合御史烏鴉嘴之意。

【小故事】

據史書載:蘇軾下獄後,父子兄弟等親朋皆不得相見,一時生死未卜。蘇軾在入獄時曾同兒子蘇邁私下約定,平常送飯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被判死刑,則改送魚。有一天蘇邁臨時有事,就將送飯改交一遠房親戚代勞,偏偏又沒有交代送飯的約定,結果這位老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送了一條魚。蘇軾見魚大驚,認為自己凶多吉少,於是給弟弟蘇轍寫下兩首決別詩。其中有四句云:「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不了因。」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感情是極好的。

話說蘇軾被貶黃州,無詔不得擅離地方,形同軟禁。有一次和朋友喝酒晚歸,家人及僮僕酣睡,敲門無人應答,於是有感,作詞且歌詠云: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結果第二天有人瘋傳:昨夜蘇子瞻酒後掛冠服江邊,駕舟歸隱去了。當時的郡守徐守猷聽說,非常惶懼害怕,因為州郡走失罪人,自己也會受到牽連。於是急忙跑去蘇軾家探看虛實,結果一看,蘇軾正在床上睡大覺,鼾聲如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浮白讀史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之赤壁賦

TAG:浮白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