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弓弩能夠沿用至今的秘密是什麼?古代十八般兵器之弩簡述

弓弩能夠沿用至今的秘密是什麼?古代十八般兵器之弩簡述

原標題:弓弩能夠沿用至今的秘密是什麼?古代十八般兵器之弩簡述


戰國時代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弩亦弓屬,古代冷兵器之一,弩的射程比弓遠。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情勢,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



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地位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情勢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鬥,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營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許慎注《淮南子·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作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持續射出。



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


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發現踏張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點,所以一直傳達到明代。


北宋時,床弩風行,《武經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部隊已經不用為戰役兵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探觀 的精彩文章:

「從蚩尤以金為兵」開始古代刀劍鑄造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人都兵器有多挑剔?長刀短劍各個都愛也各個不愛!

TAG:冷兵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