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越邊境廣西段掃雷行動見聞

中越邊境廣西段掃雷行動見聞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宋邦穩 關磊

「3、2、1,啟爆!」中越邊境廣西段掃雷行動現場,隨著一聲令下,「轟隆、轟隆」的爆炸聲響徹雲霄,雷場上空頓時騰起巨大濃煙。強烈的衝擊波,將茂密的樹林清理得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榦。

去年11月27日中越邊境掃雷行動重啟以來,擔負廣西段掃雷任務的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截至2月上旬已完成深度排雷作業近20萬平方米,深排、封圍雷場20多個,搜排出地雷100多枚。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廣西邊境8個縣(市、區)17個鄉鎮歷經數次掃雷行動,現仍遺留有大小53處200多萬平方米的雷場。這些遺留雷患,有的位於地貌複雜、溝壑縱橫的高山密林,有的就在邊境開發前沿的貿易關口附近,長期困擾著邊民安居樂業和邊境地區開放開發。為徹底清除雷患,該邊防旅掃雷官兵兵分東西兩線同步開展掃雷行動。

雷場勘察是每一個雷場作業任務的開始,掃雷官兵帶著地圖、北斗手持機和砍刀,在勘察雷場的同時,在密林里為進入雷場砍出一條人工通道。南方喀斯特地形造就了雷區的複雜地貌,平坦便於行走的山窪,往往就是一處雷場。進山的路為了避開雷場,不得不選擇在懸崖峭壁上攀爬,人工搬運爆破筒也必須走這條路。駐地老百姓都把掃雷官兵稱為「雷場『攀岩人』」。

位於廣西大新縣碩龍鎮的044號雷場地勢險要,官兵們從碩龍鎮互市貿易點背負著50多斤重的爆破筒進入雷場,單程就要四五十分鐘,往往一天就要上下山幾個來回。

雷場爆破完畢後,搜排手穿戴著29斤重的防爆服,頭戴6斤重的頭盔,手握探雷器、小鏟和探雷針進入雷場,逐寸土地展開搜排。如果是坡陡的地方,搜排手需要從坡頂通過繩索滑下去,再沿著爆破筒開闢的通道搜排。搜排確認安全的地方,官兵們會用黃色旗子標識出來,可疑區域用紅色旗子標識出來。

雖然是冬天,但每次搜排作業下來,官兵們的衣服和防爆服都會被汗水浸透。掃雷作業不僅考驗著官兵們的體能素質,也考驗著官兵們的心理素質。

「探頭掃到一個區域報警,站在那裡就不敢邁步了。」掃雷隊三級軍士長邢志明說起前幾天的一次搜排經歷,仍心有餘悸。他說:「後來,光這1平方米多的土地上,就排出了5枚地雷。」

雷場搜排完畢,將排出的地雷誘爆後,掃雷官兵要向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移交雷場。移交雷場前,官兵們要當著政府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牽手在雷場上走幾個來回。

「為什麼交接時掃雷官兵需要手牽手走過雷場呢?」帶著很多讀者的疑惑,記者詢問掃雷官兵。掃雷官兵說:「每一寸土地我們都認真搜排過,我們對自己的掃雷技能有絕對信心,更何況我們解放軍不能把危險留給人民,趟雷場,就是要讓老百姓親眼看見這片土地上,每一寸都是安全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經緯網 的精彩文章:

台灣學者呼籲在台重建中華史觀教育
台灣拉麵超貴!找對門路其實一碗百元有找

TAG:華夏經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