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刷手機的時候,其實在幹嘛
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
我去洱海的時候,看到的是「水光瀲灧晴方好」的恬靜之美。我坐在礁石上去感受,想像自己與此景融於一體。後邊一個姑娘過來給我說:你坐了好久了,能不能讓我在這拍個照?我站在邊上我想,肯定是拍照發朋友圈,好讓朋友點贊。這種行為很常見,看見美食如此、看見搞笑的事情也會如此。
對於這種行為不予評價,我們來思考背後的原因。分享是社交網路的常態,
動機:我們渴望社會價值的認同;分享自己的情緒、又或者只是無聊通過社交網路緩解焦慮。
如果你社交是渴望社會價值的認同,長此以往慢慢慢慢的你的存在,你這個人的存在感來源外部既社會價值,你也就越來越依賴社會價值,形成死循環。這會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當社會價值將我們的焦慮變成動物園或者馬戲團的遊戲時,當別人的點贊可以確定我們幸福感的時候,我們就和一隻會跳火圈的小狗沒有什麼區別了。我們內心時刻讓我們生活在魚缸里,似乎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得到其他人的評判,這就是一種金魚缸的文化。我們生活在別人的唾液中,唾液的多少決定我們的幸福感。基於此,它更像是一場表演,一種嘩眾取寵,一種自我貶低為機器的更低等的運動方向。社會價值是脆弱化的、波動的;自己價值是堅固、穩定的。這就是你經常心潮起伏,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原因。
如果你社交是為了分享自己的情緒。前幾天朋友圈有個女生在朋友圈連發十幾條動態,這種分享滿足不了自己的初衷,可是為什麼要發呢?因為自己的焦慮自己無法處理,所以需要發泄。我們身邊總是有壞脾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或者是習慣了,在外面受氣後,將負面情緒帶回家中,不給愛人家人好臉色不說,還很容易百般挑剔,動不動就大發脾氣。不要仗著被愛就有恃無恐,更不要把愛你的人當做你負面情緒的垃圾桶。學著調整自己的心情,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那就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教養。
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一群NPC在玩球、把被試排除在外。再把其他NPC全部撤走,觀察被試的狀態。一段時間後,被試開始玩手機,進去社交網路30分鐘。被試分為低焦慮組和高焦慮組。那麼問題來了,利用手機的社交網路可以緩解自己的焦慮體驗嗎?
實驗結果:對於低焦慮的人刷手機對於情緒,影響不大;對於高焦慮的人,刷社交網路會使人更焦慮。
所以這種淺層次的社交是滿足不了我們的社會支持。人和人之間形成真正聯繫的不只是分享、而是需要分擔。就像你經常給別人分享東西的時候你是無法和她有真正聯繫的。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和我共患難的兄弟,來形容感情的堅固,戀人和夫妻一樣都是在共同分擔。所以有人問我對異地戀怎麼看,我說我是悲觀的。
最後用我喜歡老王的一句話結尾: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PS:希望引起你們的思考,能嗎?


TAG:一葉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