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養生,防病祛疾、益壽延年!

中醫養生,防病祛疾、益壽延年!

中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亦稱「七情」。其中「怒、喜、思、憂、恐」為五志,五志與五臟有著密切的聯繫,此觀點被歷代醫家應用於養生學中,對於情志調攝、防病祛疾、益壽延年起著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因為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體,七情六慾,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動,有益於身心健康。

但異常的情志活動,可使情緒失控而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人體內陰陽紊亂,從而出現百病叢生、早衰甚至短壽的後果。故善養生者,宜注意情志調攝,而過激的情志,可影響體內功能失調,而累及五臟。

一、「怒傷肝」:

怒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緒,怒則氣上,傷及肝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亦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二、「喜傷心」:

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益於恢復身體疲勞。但歡喜太過,則損傷心氣。如《淮南子·原道訓》曰:「大喜墜慢」。陽損使心氣動,心氣動則精神散而邪氣極,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獃等。《儒林外史》中,描寫范進老年中舉,由於悲喜交集,忽發狂疾的故事,是典型的喜傷心病例。

三、「思傷脾」: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大腦由於思慮過度,使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訥呆食少、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四、「憂傷肺」:

憂是與肺有密切牽連的情志,人在極度憂傷時,可傷及肺,出現乾咳、氣短、咯血、音啞及呼吸頻率改變。《紅樓夢》中多愁善感、憂鬱傷身的林黛玉,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五、「恐傷腎」:

綜上所言,情志活動與內臟關係十分密切。

古書中早就有過記載,認為過激的情志,是產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樂等情志變化,貫穿在生活之中。

避免過激情志的較好方法是:

遇事要鎮定自如,冷靜地對待目前的複雜事情。

事情過後,不要把它長期放在心上,自尋苦惱。

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懷要寬闊,情緒宜樂觀。

要淡泊寧靜,知足常樂,把人生憂喜、榮辱、勞苦、得失視為過眼煙雲。

萬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內守,人則長壽。

另外,平日多參加各種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動,尋找精神寄託,

這樣對預防情志過度,保證臟腑安泰,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醫之養生--「清凈心情、凝神斂思」

正如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養性》里所云: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

現代人都在巨大的工作生活壓力下奔波終日,精神和思想都高度緊張,不能放鬆下來,疾病也就隨之而來。

《醫鈔類編》里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

從養生學角度而言,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故凝神斂思是保持思想清靜的良方。

與呂洞賓道長提倡的:「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的養心斂神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當然,這種凝神斂思、保持清靜的養生方法,並不是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於壓抑思想和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因而它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懶漢思想絕不相同的。

中醫之養生--「少私寡慾」

少私寡慾是指減少私心雜念,降低對名利和物質的嗜欲,

《黃帝內經》中主張:

「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

《紅爐點雪》則強調說:

「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

事實證明,只有少私寡慾,精神才能守持於內。

很難想像,一個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夠安靜下來嗎?

《太上老君養生訣》里說:

「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性命延駐百年。

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物糾心,神豈能內守?」

中醫之養生--「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見於《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亦是養生的一條重要原則!

主要是指人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的:

自我鍛煉、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使之與機體、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的能力。

無論哪門那派的中醫宗師和傳人都把「醫德和功德」作為教誨弟子的首要內容,強調德多高功多高,這絕非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帶有很深哲理性的唯物辯證法,健康的好壞和醫術的高深主要取決於高度的靜態,也即頭腦中識神的控制程度及元神的調動能力!

試想,一個滿腦子私心雜念,七情六慾...,整日被功名利祿思想所困擾的凡夫俗子,又怎麼能保持高度的靜態而逐步達到健康呢?

只要你能做到與萬物保持一種永久的愛心,慈悲為懷,以德報怨,對萬事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遇事不怒。

人生一世襟懷坦蕩,公正無私,光明磊落,與世無爭,見人發財眼不紅,別人陞官不生氣,把一切金錢名利置之度外。

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寬廣的胸懷,包括對事業、對工作、對同事、對親友始終保持一種旺盛飽滿的熱情和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精神,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解脫,你才能由這種「安居樂業」、「知足常樂」、「苦於人先,樂於人後」的思想境界中得以自慰,由「心安理得」而到「心平氣和」!

並由此不斷提高自己的健康程度以及提升自己的人生層次和品位。

中醫之養生--「高下不相慕」

「高下不相慕」是《黃帝內經》里一句重要養生格言,意思是人們社會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傾慕而各安於本位,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難的。

自古以來,不少人為了高官厚祿互相殘殺,連腦袋都丟了,還談什麼養生呢?

還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連別人的才華、品德、名聲、成就、相貌等高於自己時,都覺得不舒服,這種人常常可以產生一種「無名火」,使心境抑鬱,情緒煩躁。

現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燒之時,體內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壓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大腦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

我們人性中的最大的弱點之一就是喜歡與別人比較,本來很好的東西,也覺得很不如意,很不瞭然,要知道自己擁有的才是真有,才是給本人帶來快樂的源泉。其實,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朵獨放的花朵,散發出自己獨特的芬芳,薔薇是不能與牡丹比較的。

嫉妒的心理,簡單說來,就是人對別人的某些方面高於自己時所產生的一種羨慕、惱怒、無奈和悲傷的心理,嫉妒仍然產生於與別人的比較,人正是在比較中才看到了別人高於自己的地方,才羨慕,才惱怒、才無奈、才悲傷、才產生嫉妒心理。

一個嫉妒別人的人,他首先在心理上就是一個弱者,一個自卑的人。正因為他自卑,所以才嫉妒,而嫉妒對人健康的傷害遠甚於其他不良心理,尤有加以克服的必要。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思想意識修養,把羨慕的心情變成追趕的行動,對感情進行良性控制,還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樂」好。

中醫之養生--「御神」

《黃帝內經》在談到人如何患病、衰老時,明確指出:「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這裡的「半百而衰」即是過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不時御神」,即是指不善於控制自己的精神,精神耗散,不能守持於內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於「神者,血氣也」!即氣血是神的物質基礎,大量、過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氣血損耗,從而產生衰老。

有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時時、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靜、客觀地處理各種事物,對於任何重大變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複雜問題,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達觀的處世態度,順應事物的自身規律去解決問題。

正如壽世青的《養心說》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

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憤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術天地 的精彩文章:

一位練武多年的高人道出習武要訣!
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

TAG:武術天地 |